我印象中的父亲2017-04-05刚刚进入4月,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波士顿还是偶遇大雪纷飞的暴雪。尽管是大雪,但还是抗不住春天的气息,最终以软绵绵的细雨雪飘下人间。哦,农历的清明节到了!岁岁清明,今又淸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纷飞,思绪纷飞,让我想起故去的亲人。父亲是去年6月走的,这就快到一年的忌日了。父亲享年97岁,他生前是一个,平易近人,与事无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老实人。但当翻开他的历史,竞会发现他轻年的时候却真的与众不同。父亲一九一九年六月出生在四川(现重庆市)梁平的一个中农家庭。据说爷爷经营一个小客栈房。就是现在的家庭旅馆。谈不上富二代,但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并有机会读书。由于栈房经常来客人,小小的他常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有些进步人士就常常给他灌输了不少"反动"思想。19岁的他毅然决定参加了中共川东地下党,曾任梁平县委书记。他的入党介绍人王敏,一个北东来的大个子,对他的帮助很大,也是常来的客户。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牺牲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那白色恐怖时期,随时随地都有掉脑袋的可能。当父亲最亲爱的母亲,我的奶奶过世时,国民党在他家附近布满了特务,而他只能在远处默默地为她送行。曾经和红岩小说的英雄人物并肩战斗,为了新中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那批人真的付出了许多,也许太多太多。我在想父亲的一生,从小给我的印象就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忍辱负重,沿着党的路线亦步亦趋。我还记得有一次那是在"文革"中,我在街上偶遇父亲,喊着"爸爸"上去招呼,竟把他吓得惊慌失措。那一刻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在当时却让我有些瞧不上他,甚至怀疑他是否真如红卫兵所说那样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特务。记得读大学时,甚至出国后,每次回家,我们总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争论不休。刚开始,他还是很强式,但渐渐被太多的事实,多比一的群攻。孤军奋战的他总是以沉默而抗之。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特别看到今天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美国的政坛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一个屁大的事情,一段不到几百公里的高铁,迟迟定不下,建不成。民生几十年并没改善,贫富差距越拡越大。这优越性从何而来,这美国梦从何而生。美国的制度也需要改革,国家也需要开放。父亲他们那代人,以崇高的理想,人人平等的信念,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特别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平均工资也从80年代的80块钱,提升到8000元,整整翻了一百倍。希望将来的中国会越来越越好。如果父亲还在世,也一定会欣慰和高兴的。至此清明节,不由得缅怀逝去的亲人。我在家里点上一柱香,希望我的怀念之情能够飘洋过海,让长眠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知得到,我们永远怀念他,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孤单!也保佑我在世的母亲,愿她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我们尽量争取多回去看望她!清明带来了新的生命,也带走了旧的生命。生死循环,新旧交替,原是万世不易的自然法则。生,带来的是喜悦,是欢乐,是希望和未来。死,带来的是悲痛,是忧伤,是思念和哀悼。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被称作鬼节,是人们纪念死者的节日,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酬谢患难忠臣介之推,放火烧山想逼隐居山中的介之推出来当官,共享荣华富贵。谁知介之推怀抱柳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来当官。晋文公痛哭流涕,感佩其患难之情深,人格之高洁,遂封山建祠,折柳祭拜,就有了清明祭祀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句,给清明节涂上了一层忧伤凄惋的色彩。我的父亲走了,我在日本的岳母也在去年走了。近年来更是不断有亲朋好友辞世的恶耗传来,让我感伤不已。痛定思痛,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让我们活着的人珍惜生命吧!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

【2】我的岳母大人【1】我印象中的父亲2017-04-05刚刚进入4月,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波士顿还是偶遇大雪纷飞的暴雪。尽管是大雪,但还是抗不住春天的气息,最终以软绵绵的细雨雪飘下人间。哦,农历的清明节到了!岁岁清明,今又淸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纷飞,思绪纷飞,让我想起故去的亲人。父亲是去年6月走的,这就快到一年的忌日了。父亲享年97岁,他生前是一个,平易近人,与事无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老实人。但当翻开他的历史,竞会发现他轻年的时候却真的与众不同。父亲一九一九年六月出生在四川(现重庆市)梁平的一个中农家庭。据说爷爷经营一个小客栈房。就是现在的家庭旅馆。谈不上富二代,但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并有机会读书。由于栈房经常来客人,小小的他常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有些进步人士就常常给他灌输了不少"反动"思想。19岁的他毅然决定参加了中共川东地下党,曾任梁平县委书记。他的入党介绍人王敏,一个北东来的大个子,对他的帮助很大,也是常来的客户。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牺牲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那白色恐怖时期,随时随地都有掉脑袋的可能。当父亲最亲爱的母亲,我的奶奶过世时,国民党在他家附近布满了特务,而他只能在远处默默地为她送行。曾经和红岩小说的英雄人物并肩战斗,为了新中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那批人真的付出了许多,也许太多太多。我在想父亲的一生,从小给我的印象就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忍辱负重,沿着党的路线亦步亦趋。我还记得有一次那是在"文革"中,我在街上偶遇父亲,喊着"爸爸"上去招呼,竟把他吓得惊慌失措。那一刻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在当时却让我有些瞧不上他,甚至怀疑他是否真如红卫兵所说那样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特务。记得读大学时,甚至出国后,每次回家,我们总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争论不休。刚开始,他还是很强式,但渐渐被太多的事实,多比一的群攻。孤军奋战的他总是以沉默而抗之。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特别看到今天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美国的政坛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一个屁大的事情,一段不到几百公里的高铁,迟迟定不下,建不成。民生几十年并没改善,贫富差距越拡越大。这优越性从何而来,这美国梦从何而生。美国的制度也需要改革,国家也需要开放。父亲他们那代人,以崇高的理想,人人平等的信念,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特别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平均工资也从80年代的80块钱,提升到8000元,整整翻了一百倍。希望将来的中国会越来越越好。如果父亲还在世,也一定会欣慰和高兴的。至此清明节,不由得缅怀逝去的亲人。我在家里点上一柱香,希望我的怀念之情能够飘洋过海,让长眠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知得到,我们永远怀念他,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孤单!也保佑我在世的母亲,愿她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我们尽量争取多回去看望她!清明带来了新的生命,也带走了旧的生命。生死循环,新旧交替,原是万世不易的自然法则。生,带来的是喜悦,是欢乐,是希望和未来。死,带来的是悲痛,是忧伤,是思念和哀悼。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被称作鬼节,是人们纪念死者的节日,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酬谢患难忠臣介之推,放火烧山想逼隐居山中的介之推出来当官,共享荣华富贵。谁知介之推怀抱柳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来当官。晋文公痛哭流涕,感佩其患难之情深,人格之高洁,遂封山建祠,折柳祭拜,就有了清明祭祀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句,给清明节涂上了一层忧伤凄惋的色彩。我的父亲走了,我在日本的岳母也在去年走了。近年来更是不断有亲朋好友辞世的恶耗传来,让我感伤不已。痛定思痛,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让我们活着的人珍惜生命吧!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2)

【2】我的岳母大人【1】我印象中的父亲2017-04-05刚刚进入4月,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波士顿还是偶遇大雪纷飞的暴雪。尽管是大雪,但还是抗不住春天的气息,最终以软绵绵的细雨雪飘下人间。哦,农历的清明节到了!岁岁清明,今又淸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纷飞,思绪纷飞,让我想起故去的亲人。父亲是去年6月走的,这就快到一年的忌日了。父亲享年97岁,他生前是一个,平易近人,与事无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老实人。但当翻开他的历史,竞会发现他轻年的时候却真的与众不同。父亲一九一九年六月出生在四川(现重庆市)梁平的一个中农家庭。据说爷爷经营一个小客栈房。就是现在的家庭旅馆。谈不上富二代,但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并有机会读书。由于栈房经常来客人,小小的他常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有些进步人士就常常给他灌输了不少"反动"思想。19岁的他毅然决定参加了中共川东地下党,曾任梁平县委书记。他的入党介绍人王敏,一个北东来的大个子,对他的帮助很大,也是常来的客户。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牺牲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那白色恐怖时期,随时随地都有掉脑袋的可能。当父亲最亲爱的母亲,我的奶奶过世时,国民党在他家附近布满了特务,而他只能在远处默默地为她送行。曾经和红岩小说的英雄人物并肩战斗,为了新中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那批人真的付出了许多,也许太多太多。我在想父亲的一生,从小给我的印象就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忍辱负重,沿着党的路线亦步亦趋。我还记得有一次那是在"文革"中,我在街上偶遇父亲,喊着"爸爸"上去招呼,竟把他吓得惊慌失措。那一刻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在当时却让我有些瞧不上他,甚至怀疑他是否真如红卫兵所说那样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特务。记得读大学时,甚至出国后,每次回家,我们总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争论不休。刚开始,他还是很强式,但渐渐被太多的事实,多比一的群攻。孤军奋战的他总是以沉默而抗之。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特别看到今天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美国的政坛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一个屁大的事情,一段不到几百公里的高铁,迟迟定不下,建不成。民生几十年并没改善,贫富差距越拡越大。这优越性从何而来,这美国梦从何而生。美国的制度也需要改革,国家也需要开放。父亲他们那代人,以崇高的理想,人人平等的信念,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特别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平均工资也从80年代的80块钱,提升到8000元,整整翻了一百倍。希望将来的中国会越来越越好。如果父亲还在世,也一定会欣慰和高兴的。至此清明节,不由得缅怀逝去的亲人。我在家里点上一柱香,希望我的怀念之情能够飘洋过海,让长眠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知得到,我们永远怀念他,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孤单!也保佑我在世的母亲,愿她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我们尽量争取多回去看望她!清明带来了新的生命,也带走了旧的生命。生死循环,新旧交替,原是万世不易的自然法则。生,带来的是喜悦,是欢乐,是希望和未来。死,带来的是悲痛,是忧伤,是思念和哀悼。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被称作鬼节,是人们纪念死者的节日,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酬谢患难忠臣介之推,放火烧山想逼隐居山中的介之推出来当官,共享荣华富贵。谁知介之推怀抱柳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来当官。晋文公痛哭流涕,感佩其患难之情深,人格之高洁,遂封山建祠,折柳祭

【2】我的岳母大人

2017-04-04

第一次见到岳母大人还是和妻子"热"恋的时候。当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说要见一面。我这人天南海北都闯来,什么世面未见过。看看未来的岳母大人有什么可怕的。集中优势兵力和时间,各各击破。易早不易晚。走,说走就走。从新宿转了几趟车,我被带进了东京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寿司店。刚一座下,寒暄几句,店员就端来了一大盘寿司。"吃吃,这是我常来的寿司店,这盘也是我喜欢的"。在她带了点霸气的盛情款待下,对寿司并不是非它莫属的我也觉这家店寿司的鱼片不错,鮭魚(三文魚)、鮪魚(金槍魚、吞拿魚)等,的量比一般的店多了三倍。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3)

岳母出生在埼玉県的一个农村家里,家庭条件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后来嫁进了石井家,妻子的父亲-我的岳父。石井家在东京五反田有石井製作所,据说当时和在附近品川的索尼公司规模较同。经济条件很好,在东京市内有独立房,有车还养了马。在刚刚战后的日本当时,应该算是富裕家庭。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4)

喜欢骑马的岳父

可是好景不长,岳父留下三个孩子不幸去世,当时我妻子才8岁,她2个弟弟,一个3岁另一个才1岁。

对岳母的打击可想而知。幸好有好心人的介绍,帮助文化不高的她找到一份在小学的事务公职 - 公务员。这一干就干到退休。

老婆常说我和她妈是同一时代的人。日本战后,民众在政府对生活必需品进行統制下的恐慌生活中长大的岳母,和粮票,油票,饭票,票票票,什么都要票的在新中国下成长,并还要当知青上山下乡的我,有点异曲同工。

和岳母接触多的还是女儿要出生,让她来美国照顾一下的时候。当时我们住在带有一个小院子的公寓的第一层。她一来就把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连院子里晒尿布地方都设计出来了。有天下班后,回到家。楼上住的爱尔兰裔金发女郎-希拉也跑到我们家来"聊天"。"おばちゃん,おばちゃん"的叫。一句英文都不会的岳母居然和她还聊得来,而且成了无话不"说"的闺蜜。刚出生的女儿,时间倒着。白天睡觉,晚上闹。并且不抱不睡觉。岳母她就一晚一晚的抱着她睡。不到一个月,人都廋了圈。她喜欢穿大红大绿,记得有次外出旅游,应该是华盛顿吧。居然有一美国人还想要和她照张相。

自从那次来美国以后,十七年啦,她就再也没有来过。每次邀请她来,但都被"无情"的拒绝。终于甚至动用她的闺蜜希拉出山,才说服她让她再来美国,故地重游。可突然的不幸消息打断了这一切。癌症后期(stage-four cancer)。从发现到过世就三个月的时间。去年一月离开我们,享年78岁。据说在她走的前一晩还专门要了一份她常去的那个不起眼的寿司店的最喜欢的比任何寿司店都要大三倍的那一盘。

寿司呀,你是让我又恨又爱!

日本的祭祖节日跟中国不同,没有清明节。在日本,追祭祖先的节日是盂兰盆节。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现在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虽然时期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却是一样。

在中国清明节来临之际,不由得缅怀逝去的亲人们。我在家里点上一柱香,希望我的怀念之情能够飘洋过海,让长眠在日本的岳母,和在中国的我的父亲能够感知得到,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我真心的希望亲人们在另一世界,没有国籍的区别,不用护照,签证,无痛苦的自由自在的来住交流,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孤单和寂寞。

【3】我的美国家庭

2019-06-08

美国的清明节(memorial day)刚过,偶然翻到二十多年前在华盛顿读书时和我的美国家庭的合照。从此让记忆的小船飞回到了90年代初的我。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5)

注:右边是他们的宾大毕业,后MIT MBA毕业的优秀帅哥儿子,Peter 彼得,Margaret Bittinger 和她的丈夫Francis Bittinger 。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6)

1990年3月,从日本九州大学毕业后,还没等到参加4月的毕业典礼,就只身一人横跨太平洋飞到美国,就读在华盛顿DC的一所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第二次留学。记得在当年的感恩节的前几天,偶尔看见了贴在学校的食堂墙上一小纸条,“邀请GWU的学生和美国家庭共度晚餐”。顺着纸条右角下方手写的电话号码,我毫不犹豫的拔通了电话。用我刚几个月的英语口语,蹩脚的自我介绍后,表达我很想参加他们的活动。一个美国妇人的声音回答我说,”welcome welcome”然后非常详细的,不厌其烦的告诉我座几号车,几分种后到什么站(每一个英语拼写spell),然后转几号车,几分钟什么站下。走几分钟什么地址(又是每一个英语拼写)。我都开始怀疑我这几月的英语听力算是白练啦。还好,也许是她详细的不厌其烦的介绍,非常顺利并非常准时的(到美国后从来没有过的准时)到了小纸条上的地址在DC郊区的一家阔气的豪宅。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妇人,非常热情的说“你就是Eugene吧(我的英文名)欢迎欢迎”。进门后,看见另一上了年纪的一男一女。男的在弾钢琴,女的手拿着酒杯在唱歌。唱歌的是这家房子的主人Barbara芭芭拉,后来玛格丽特告诉我,他们夫妇是犹太人,她老公是个大律师留下了一大笔遗产。男的是开门的老公Francis Bittinger,写纸条并为我开门的当然就是玛格丽特,比廷杰,Margaret Bittinger。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唱歌一边喝酒,很是开心。过了好一会,大家说去庭院看看。看到很多树叶落在地上,我就自告奋勇的主动的把庭院打扫干净。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邀请学生一是一起吃感恩节晚餐,另外顺便打扫庭院。现在我也学他们方法争取每年邀请一些学生(曾二次邀请女儿的卫斯理Wellesley的同学)一起吃感恩节晚餐,顺便将庭院的落叶打扫干净。

从那以后,我就常走玛格丽特在乔治敦Georgetown的家。(乔治敦是有名的富人区,周围有白宫、还有各国使馆,据说一不小心就和美国的政府高官,各国的外交官,众参议员,大法官做邻居)。也知道玛格丽特夫妇有俩个儿子,老大在加州,小儿子宾大毕业后在芝加哥工作。她老公有点老年痴呆,她本人眼晴不好,所以我每次去都会开他们的车带他们去商场买东西,周末也带他们去郊外游玩。所以华盛顿DC的郊外我基本都走遍了,像乔治华盛顿农场,Arlington公墓等等。

有一天,她说“你现在住的地方在唐人街,附近不是很安全”(我表哥在唐人街搞餐馆。去美国前就让他帮我租了一间房子)。她想帮我问问有没有她们朋友愿意租一间给我。几天过去后,她说很抱歉,实在是现在沒有。但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让我搬到他们在Georgetown的二卧室的小房子。住在客厅的沙发床。除了吃以外全部免费。对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穷学生来说,无疑是天下掉了个大馅饼。我连半毫秒的犹豫都没有,马上当天就提着我唯一的两个皮箱,搬进他们家。从那以后,她每天教我英语发音和修改句子。记得当时在学托福和GRE,问她一些英语语法问题,可吃惊的是,她也不懂,并非常自责的说,“Eugene, 对不起,我只知道这是错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明白原来地道的美国人也不懂语法,语法都是那些“砖”家们编出来的。想想也是,我们从小讲中文,也不懂什么中文语法。现在听一些外国人讲中文,觉得怪怪的,但也说不出为什么错。用自己方式一解释反而把他们搞得更糊涂。

她也会做一手好菜。但天天吃西餐,有时候也想吃中国餐,所以偶尔一个人偷偷跑去中国餐馆。有时候我也炒几个菜,他们吃后,非常喜欢。我们天南海北什么都聊。她老公的父亲据说是MIT的高材生,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喜欢画。并有特权去白宫画油画。

当然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家庭。她说她是苏格兰后裔,可能也是“五月花”号的后代。年轻时很想嫁给犹太人。她也很担心两个儿子的婚姻学习工作。我发觉天下父母心是一样的。在加州的老大是个金发碧眼的花花公子。不喜欢学习只知道玩。有一次她问他有没有女朋友?他说有啊!把照片寄过来?结果你知道吗?照片上的他有两个女孩子,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同时亲嘴。她气得说,要两个干嘛?一个就够了。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7)

他们的比我小二岁小儿子,偶尔也会回来,我们经常一起去喝酒聊天看电影。尽管我己回到了日本工作但三年后,彼得去MIT读MBA之前和谈了十年的同窗要结婚,我专程从日本飞去参加他们在芝加哥的婚礼。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8)

我因工作关系,日本公司调我来美国工作。每年都会去加入他们在cape cod的两三周的避暑。记得第一次从新泽西(我工作的地方),开车来新英格兰的时候,感觉好远好远。想不到,现在在麻州一住就是20多年。

尽管俩位老人已走了很久,但我对他们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特别是看到现在种族歧视抬头的美国,更觉得当时的美国,美国人真地很伟大。每次去华盛顿,我都会去他们在Georgetown的公墓。

并在他们的墓碑放上一束花,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快乐。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9)

追加 6月28日2020年

最近BLM(黑命贵)闹得沸沸扬扬,不是推翻各地的雕像,就是改名换姓。好像黑人的贫穷都是白人的错。其实美国白人并没有那么多歧视。至少比世界许多国家好。要不然占60%以上的白人的美国,奥巴马怎么可能当总统?

【4】热爱教育的我外公

2021-03-28

我的外公,陈文宣,民国期间曾任忠县(现重庆市忠县)拔山镇第一镇长,乡长,乡镇长,也是一位热爱教育的教育家,1941年和马来西亚华侨沈芷人[注]先生在行知中学旧址兴办忠县私立大道中学,现重庆市忠县拔山重点高中。听母亲说她还是他们学校(当时叫大道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

不仅热心办学搞教育,而且还是一位进步开明人士的我外公,在那白色恐怖的时期,曾多次帮助和解救川东地下党的同志。曾在忠县一带搞过地下工作的我的父亲,也回忆说,是有好几位同志被陈镇长帮助过。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0)

该学校以我外公提倡的“以生为本”、“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树立“大道远行、天下为公”,体现德的作用,按照“讲责任、重操守、提素质、求完善、共成长”的整体要求,让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求知、幸福成长。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1)

我外公和我外婆共养育和教育了6个孩子。从前排左一,万县的大姨,忠县的二姨,广州的三姨和从后排左一广元的么舅和浙江嘉兴的大舅及前排右一的我的母亲。在当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特别是在乡下农村。一般的女孩子是不会让接受教育。听母亲常说,有时候有些大富人家专程来质问我外公“为什么要将你的女儿们送去学校?”。男女同校,不伦不类,败坏风俗。但他总是顶着压力,秉承“以生为本”、“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让四个女儿去学校上学,接受了好的教育。因此,才留下了以老师,医生,护士为主的90%的都受过了大学教育,并遍布全国及全世界的子孙后代的大家庭。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2)

据说那些专程来质问我外公的子女们,大家闺秀们。当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前,由于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哪里都不能跑,哪里都不敢去,一直就呆在农村。在农村接受批斗,有的还被活活的打死。相反,上过师范学校的我母亲,当时还是小学老师的二十岁不到的她,励然决定带着干粮,披星戴月,那时还没有公路,一路全是崎岖的山道,大约100多里的山路,连夜从拔山燕塘湾走到忠县县城,然后第二天一早,乘木桅船(机动船船少,而且票贵,买不起),只身一人到重庆。最后考上了当时的军医专科学院。照片最左边就是我母亲,由于成绩好,听说她还是她们班的班长。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3)

2015年9月,我们陈氏大家族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在外公外婆和我们长辈曾生活奋斗过的地方。纪念和缅怀我们的最亲爱的外公外婆。

老人死亡告别纪念备忘录(缅怀我生命中逝去的老人们)(14)

注:沈芷人

沈士麟,号芷人,又名士灵、士林,原籍重庆忠县,马来西亚爱国华商,曾被选入“时代百大人物”, 马来西亚华裔经济学家沈联涛的父亲。

1918年9月与邓小平同船赴法国留学,并与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等人同窗,在法兰西和比利时八年,获一个博士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著名的实业家,解放前去了马来西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