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降温下雪,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些上班族讨论的话题是明天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公司,而爱摄影的小伙伴则琢磨着带相机去哪里拍雪景,不少人来咨询老狼,什么地方拍雪景比较好?这里老狼只想提醒一句,出门前你都准备好了吗?如果这几条你不懂,出门铁定后悔。
为什么低温下电池消耗快?
话说在零下十多度的天气拍照,就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人都知道怕冷,要多穿点,更何况器材了。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冒然出去拍雪景,恐怕此行可要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了,老狼可是说认真的。
老狼相信,绝大多数影友在阅读说明书的时候都没有留意到关于电池的温度适用范围。根据如今电池的物理特性,在0℃以下,锂电池通常还有至少90%的电量,在-20℃时,电量续航为额定电量的70%,之后就会快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效。
在实际使用中,情况要更糟糕一点。那该怎么办?网上很多说电池在寒冷条件下需要更长时间充电或者使用后快速回暖,这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容易损伤电池的机械结构,特别是电解液的外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准备几块备用电池,并且将它们贴身携带,借助体温来保暖。
为什么一拿进屋就结雾了?
有机会你们试试,拍完了照片从室外回到室内,就会出现结露以及水蒸气。关于结露,用物理很好解释:任何结露现象都有结露点,所谓结露点是物体表面开始结露形成液滴或冰的临界温度点,当物体表面的温度等于或低于结露点温度时,其表面就会产生结露。相机从室外的低温度进入到室内的高温度,明显要低于室内温度的结露点,所以结露现象就出现了,在北方最常见的就是戴眼镜的童鞋,从室外回到室内,镜片上白茫茫一片。
避免相机结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相机表面的温度升高,尽快高于室内温度的结露点。网上有一种说法是用羽绒服裹着,这太不现实了,最好的方法是将相机先放置在温度不是太高的窗台,远离空调出风口或者取暖片,让相机逐渐适应室内的温度(期间最好别开机)。另外,尤其要强调一点的是,一旦去太冷的地方拍过照片,回来后相机最好放进干燥箱一段时间,去潮很有必要,不然以后哭都来不及。
为什么要给相机穿件衣服?
老狼知道,很多影友的机身都是高大上,具有防尘防滴溅的特性,甚至还防水,但是对于空气中的水汽在机身内部凝结,所有的相机都是束手无策。一次两次,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反反复复的水汽凝结,那么会对相机产生很大伤害的。
这里老狼倒不是喊大家专门给相机买个外套(还别说,淘宝真有卖),难得用一次投入这笔钱意义不大,况且相机包里也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塞,拍照的时候会感觉不灵活。临时一用的话,可以找个较厚的塑料袋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主要避免雪花直接落到机身和镜头上。
为什么用口朝镜头哈气是大忌?
老狼多次看到有人朝镜头上哈气。温度低的时候千万不能这么做,因为嘴里吹出的热气会使雪花融化后又迅速结成霜粘在镜头上,麻烦更大。
当然,气温正常的时候也不能这么做。呼吸把氧气吸入体内,吐出二氧化碳,在哈气的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及水。清玻璃窗需要哈气,是因为要利用那层薄薄的雾气滋润玻璃,方便进行擦拭。但这样的动作千万不要用在镜头上面,因为镜头的光学镜面,都会有特殊的镀膜涂层处理,哈出来的气息带有酸性的成份,这样做只会损害镜头,在清洁上并不会有任何的作用。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时候如果镜头配有UV镜,就不用怕了。
为什么说静电是数据的杀手?
由于温度较低水汽凝结,空气比较干燥,非常容易引起静电。很多影友都觉得,静电对相机很难造成直接的危害,最多就是灰尘吸附的问题。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错了。要知道,静电对机身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存储卡有很大的威胁。
一些顶级存储卡之所以价格贵,就是因为做了很好的防护措施,能够抵抗较为严酷的环境,但山寨卡以及一些小品牌的廉价卡就做不到了,冬天的强静电、低温会使得存储卡的防护性能下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数据莫名其妙就的没有了。所以在低温环境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拔插存储卡,就算要换卡,也要动作轻柔,不要带着手套进行操作。
全国开启冰河模式后,有网友调侃称,“我都随身带两个暖宝宝,一个贴身上,一个贴手机上,顺便还能缓和手”。这还真不是开玩笑,比如iPhone手机在官方网站上有明确的说明,正常工作温度是0~35℃;最佳使用温度是22℃;极限温度是-20-45℃。当然,我们知道iPhone手机在0℃以下就工作不那么正常了!千万不要指望手机拍照功能在天寒地冻的地方能发挥什么作用,它们掉电的速度比相机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