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的本意是指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生命自主探索追寻着各种方法。多少人为了生命之钥而餐风饮露,吃尽千辛万苦,四处寻找甚至不惜以重金和生命作代价,孜孜以求。所以圣人孔子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胎息法渊源久远,是东方修养学的核心内容。胎息流传的历史远远超过文字对胎息记载的时间。人们对胎息虽然有不同的认识,如有人认为外息深长细微是胎息;有人认为结丹是胎息;有人认为气通周天是胎息。但真正的胎息是指人体生命的后天状态回归到胎儿生命的先天状态,与宇宙之源——“道”息息相通的一种生命的本原状态。分为点的次第和圆的次第。点的次第是由点息升华到胎息,圆的次第又称为道息,是胎息的必然结果。
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象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说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另据《脉望》卷一曰:“呼吸真气,非口鼻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
《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气功术语与功法名。是指练气功时呼吸有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口鼻而行内呼吸的高深境界。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法的具体修炼方法
仰卧在软垫上,低血压者不枕枕头,高血压者稍枕枕头。两手自然放在体侧,或一手放在胃脘区,一手放在肚脐上。以后采用以下四种引息法中的适合自己的某种方法进行练习。
1、闭息静待法:
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静静地等待气海元气激动产生的腹部起伏跳动。体弱者闭气时间可短些,体健者闭气时间可稍长,往往就在感到“快要憋死了”的情况下,元气出于生理的需要,突发的激荡跳动起来,并且来势凶猛,此时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频率可根据胎息发动的强弱快慢随其自然,这就是“随息”。
2、闭息起伏法:
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用真空力将腹部提向胸腔,使腹部凹陷,然后再用真空力将腹腔隆起,如此起伏若干次,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3、闭息隆腹法:
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上隆起,并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元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4、闭息凹腹法:呼气呼尽后闭息,腹部自然下凹,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元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以上任选一法可重复闭息引动胎息,直至成功。练习一遍胎息法,时间保持在20—45分钟即可,一般半小时左右。
胎息法收势很重要,在停止胎息相动后,应静静地躺在原地,体会源于丹田的能量,辐射渗透全身时产生的脉冲感、电流感、酥欣感等。稍顷,意照丹田1—2分钟,可观想在肚脐与命门连线的中点,有一蛋黄大小的金色光团。然后擦脸、搓耳,恢复常态。
人体进入胎息以后,在生理和心理上要经历“推陈出新”的过程,推陈就是排浊,出新就是生元。
一般在进入胎息后一周左右可因人因病而出现排浊反应,排浊干净后这些反应会自行消失。
生元的反应多表现在热(腹部、命门温热)、拙火(其热如火,伴之出汗、清凉(心静髓凉)、光(性光显发)、景(山川、河海、寺庙、人物、仙境等)、壮阳(性能力加强,阴茎常无欲自刚)、身体弱而强,病而愈、快乐(内在法喜的乐受)。
习练胎息法应注意事项
1、凡有咳血、咯血、便血、胃出血等病的出血期,不能练习胎息,须在停止出血三个月后,视其具体情况酌情决定。
2、妇女经、胎、产期不宜练胎息法。
3、手术后三个月内不宜练胎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