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赵丹丹)南京第一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炉啦!10月28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通过南京发布、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发布,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6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众意见征询。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规划提出至2035年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未来十多年,打造一个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拟建1260千米的城市轨道网串联南京都市圈。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1)

南京首次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开展了三轮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两个规划编制的理念、对象、范围、标准等存在差异,规划之间存在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2009年南京启动了第一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此次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

规划提出将“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从江苏、中国、世界三个层面,确定南京的城市性质为:江苏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球创新高地,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规划从底线管控、空间结构效率、生活品质三个维度构建了35项指标体系,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服务人口1560万,城镇化率达到92%,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水平。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2)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3)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240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处494.65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493平方千米。边界内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空间品质。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4)

南京打造1个中心城区,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

南京规划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南北田园是指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将南片东屏湖—无想山以南、除高淳副城以外的区域与北片六合绕越高速以北区域作为城市集中连片的生态空间,加强山水空间和耕地保护,适度复合生态农业和休闲游憩功能,建设魅力田园乡村。中部都市即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 40 千米范围的都市区域,建成人口高度密集、经济产业功能发达、蓝绿空间与城市有机契合、拥有高品质人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拥江发展指推进长江大保护,以长江为轴、交通为纽带,沿江布局多级城镇组团和城市中心,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城乡融合以快速轨道、快速道路为引领,以绿色开敞空间相间隔,串珠状布局城镇组团,形成功能互补、服务一体、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网络。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5)

全市形成“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若干个新社区”的布局。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思路,有序疏解江南主城内的非核心功能。提升江北新主城的功能与品质。六合、溧水、高淳3个副城定位为生态导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的区域综合节点城市,彰显山水田园城市品质;禄口、柘塘、龙潭、龙袍、桥林、板桥、滨江、汤山、淳化9个新城,定位为港产联动、专业分工、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着重引导战略新兴产业集聚,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度。

拟建1260千米城市轨道网串联南京都市圈

南京在构建高水平枢纽都市上怎么发力?规划中提到2035年,南京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要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达65%, 都市圈1小时通勤人口覆盖率80%。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预期达到30%,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预期为35分钟。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6)

规划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马鞍机场一主一辅、一南一北的空港枢纽格局。依托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南京北站、南京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实现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1.5小时通达省内城市和通达长三角各城市、3小时联系全国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重要城市目标。

在铁路方面,将完善“大沿海”“大沿江”等高铁通道。远景预控高速磁悬浮铁路建设空间。构建市域线、城区线、局域线三个层次,总里程约1260千米的城市轨道网络,引导城市空间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共建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7)

规划还提出,将构建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骨干路组成的一体化的城市干路网络。规划280千米的“都市圈大外环”。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高快速路网格局。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8)

在过江通道方面,规划预控过江通道25 处,计28 条。其中过江公路与城市道路14条,过江铁路与轨道交通13条,预留通道1条。构建与轨道线网一体化的多层次、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和综合换乘体系。中心城区地面公交站点300米用地覆盖率100%,干线公交线路平均运营速度约20-25千米/小时。

新增北京东路历史城区,划定12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

南京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规划确立以“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目标。坚持和完善古都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 “五类三级”保护内容框架与控制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在现有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3片历史城区的基础上,新增1片北京东路历史城区。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9)

突出南京“绿、文、城”的特色要素,形成“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总体风貌特色,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打造国家文化高地。打造文学之都、和平之城、博览之城、艺术之城和文化体验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多元活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世界文化之城。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10)

此外,南京划定12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采取差别化的更新方式和规划引导。老城片区重点围绕历史地段和保留提升居住用地更新改造。下关滨江片区、河西片区、孝陵卫片区和东山杨家圩片区重点针对转型和保留提升居住用地更新改造。桥北片区和江浦片区针对转型用地拆除重建和保留提升居住用地整治改造。大厂片区和金陵石化片区重点围绕效益提升老工业区整治改造。燕子矶片区、铁北—红山片区和西善桥片区围绕转型工业用地拆除重建。

2035年南京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45平方米

未来南京将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规划提出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至2035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45平方米。充分保障就业岗位供给,规划至2035年全市净新增150-2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新增创新创业类岗位约50-100万个。坚持“全龄友好”理念,建设有生活温度的城市。建设风景中的城市,构筑“社区游园-城市公园-专类公园-郊野公园”游憩绿地体系,规划至2035年建成20个以上郊野公园,贯通串联2000千米以上绿道,实现“5分钟见绿、10分钟入园、30分钟进郊野”的目标。

南京主城规划(南京将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11)

打造更具可及性的5-10-15分钟城乡社区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城乡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多元活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203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不少于2个、图书馆(室)不少于3个、艺术表演场馆不少于2个。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等。

《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依法开展成果草案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28日至2022年11月26日。

公众可通过“江苏自然资源”政务微信、“南京发布”政务微信、市规划资源局官网、“南京规划资源”政务微信、“南京规划资源”政务微博等多种渠道,查看草案公示全本内容。您可通过填写市民问卷、发送邮件等多种形式,反馈您的意见建议。

(图片来自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