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念柱

图:大俗摄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过去医疗水平低,婴儿死亡常见,对婴儿的死,人们叫“脐风”;中年人去世叫“殇”;老年人去世一般都是用“老”字代替。中年人去世,上有老下有小,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家都心情沉重难过,丧事也是从简办理,家中有老人,埋葬一般要在中午12点前。

江苏丰县丧葬习俗(徐州老家的丧葬文化)(1)

至于老人则是另一番处理。老人无论怎样死,临咽气前要穿上寿衣(有的地方叫送老衣),抬到住房正中间,一般铺的是箔,人们称之曰“灵箔”。

儿女守候两旁,等待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用纸将脸蒙上,便烧纸痛哭。自家房分近地帮忙做“倒头面”,即一碗面条,放在死者头前,然后再做打狗饼子,包茶叶,此两样东西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以备逝者去阴间路上对付恶狗。

接着请来村里的大老执,商议给亲戚朋友报丧事宜,首先是逝者娘家,然后是女儿,按主次排好,报丧人到各赴指定亲戚处报丧。家中帮忙人,扎招魂幡,每岁一张纸,然后一端用剪刀剪成三份,中间一份中间穿孔,用苘麻穿好绑在秫秸(现在是木棍)上,按男左女右放在大门旁。

然后,是搭灵棚,做遗照,炸供菜。娘家人是主客,闻信即到,而且一般人数最多,其他客则无须计较,娘家人无论多少都要发给重孝,即孝帽、孝衣,女婿、侄女婿、则是孝帽、白色系腰子,孙辈婿孝帽、蓝色系腰子,其他一般只发孝帽。

江苏丰县丧葬习俗(徐州老家的丧葬文化)(2)

孝子谢客,亲戚烧纸。烧过纸,成殓(即将逝者从灵箔上移入棺材内)娘家人要看殓,娘家人围着棺材转三圈(目的是检查逝者是否正常死亡)如果逝者亲人在外地未能见逝者,棺材不能钉死,叫留材口,如逝者亲人都在便将棺材钉死(盖棺论定)。

实行火葬后逝者入馆一、两天再去火化,火化场程序无需赘述,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入棺材中。火化这天,帮忙的人员砍哀杖,每根哀杖上糊上烧纸,门上贴丧纸。有的是在这天筹客。

大老执召集治丧班子人员,商议聘请唢呐班子,请风水先生看阴宅、扎纸罩及出殡那天的人员安排及待客场所等。我所知道的出殡那天的分工,就有这些:破土的、端托盘的、架桌子的、站桌子的、上吊簿的、烧茶水的、待客的(拿馍、送酒水)、放炮的、拉、送桌凳的等。

出殡前一天傍晚,全村妇女到逝者家吊唁,送逝者最后一程,俗语叫送盘缠。出殡那天,娘家人要早到,准备开丧。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开丧时间规矩地域不同,时间、程序各异。

开丧前,孝子由大老执安排谢客,谢客后孝子率娘家人、跪棚的在灵棚下行礼,谓之开丧。此后早饭,早饭简单些,上午较上档次。过去,“老”了人,帮忙的吃饭叫“喝炸菜汤”,一般酥点菜八个碗即可,即使上午的几个肉碗,下面也是白菜、萝卜垫底,上面放几片肉。

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出殡叫“吃大席”。上午我们这里一般是“烧鸡、肘子、鲤鱼、羊肉(或牛肉)”四个大件再配其它菜肴,一般每桌价值在300元及以上。一般出一次“老殡”花费两三万元常事。百姓怨声载道,政府也制定节俭办婚丧嫁娶的规定,但总难以实施。

吃过早饭,各路亲朋陆续来到,娘家人准备供礼是最丰盛的,物资困乏时一般人家是十个炸菜碗,家境好点的五个炸菜碗,五个肉碗,生活好些后一般是十个肉碗。后来是三供牲(猪头、公鸡、鲤鱼)十个肉碗,一桌糖供,水果供一应俱全,近年三牲供之一的猪头又升级为猪头带两个前腿,押供礼一般1000元。

据说,最近一娘家人烧纸花费4000多元。(生活困难时是没有押供礼的)其他亲朋好友视交往深浅交吊金。娘家人第一个烧纸。有的村庄讲究按亲疏烧,有的则不论。烧纸最高潮是灵棚下行礼。

灵棚内设供桌,上摆逝者遗照,供礼。供桌两旁两人为吊唁者行礼上香时祭酒,吊唁者行礼完毕,喊跪棚者谢客。灵棚两则是跪棚的,(有的地域是男左女右,有的地域全是男的)一般是逝者的晚辈,宾客灵棚吊唁行礼陪伴,宾客礼毕进行谢客。

现在灵棚下行礼,一般分九拜礼,十二拜礼,二十四拜礼(还有更多)行礼全程有唢呐伴奏,围观者主要是看行礼之间是否有错误。人家行过礼,围观者开始议论。

接着就是“送行”,送行前,要为扎的纸罩中的轿腿子和伺候人开光,就是用一小桌摆上酒菜,将轿腿子、伺候人摆在小桌四周,为他们起名,让他们吃饭。

然后,由逝者长女在破土的鸡冠上,用针刺出血抹在轿腿子、伺候人的五官及手、脚上,边抹边念着一套术语“开眼光,看四方;开鼻光,闻四方……”

江苏丰县丧葬习俗(徐州老家的丧葬文化)(3)

送行时,孝子扛着招魂幡,和其他人抬着轿子到一个十字路口停下,孝子带着亲朋围着轿子转三圈然后烧掉。

回家的路上是不能哭的,古代留下习俗,儿媳妇谁先到家,谁以后过得好。因此,回家路上走得快慢,常闹得兄弟妯娌之间不和睦的很多。午饭后开始点歌,孝子一般点《哭灵》,亲戚随便点,点金随心。

丧葬重头戏是出丧,有时附近村庄都去看出殡者。以前是抬丧,棺材放在丧架子上,前后要有16人抬,场面甚为壮观。

抬丧者,前八人后八人,棺材上有花罩罩顶,重孝子身着孝衣,脚穿白鞋,上系苘缨,手提小棍上糊白纸,哭声甚哀。报路者喊“前后起奠 ”,重孝子即将小盆摔烂。”

其中摔小盆,我们叫摔老盆。它是我区域丧葬礼仪之上的一个固定流程,摔老盆的人,一般都是长子,无长子则长孙。总之必须是跟死者关系最亲近的,因为摔盆者能够继承死者的所有遗产。

老盆底部要钻眼,男的7个眼,女的5个眼。老盆钻眼有着与诸葛亮及孟婆的不同版本的传说这里不作赘述。无论哪种传说都是对死者的一种情感,一种尊重,对孝道的一种尊崇。

现在,年轻人都出外务工,家中都是留守的老人,抬丧演变为用平板车车拉丧,破土用挖掘机打坑,端盘子的有包席的带来。社会的进步,丧葬形式内容也起了变化,省去了过去的许多繁文缛节,消费也增长到了老百姓出声的地步。

江苏丰县丧葬习俗(徐州老家的丧葬文化)(4)

苏北徐州的丧葬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乡村风俗文化,它表达活着的人对逝者的尊重(俗语:死者为大),也表达了后人对逝者的缅怀与追思,这或许是丧葬文化得以在我国能延续几千年的缘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