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秀丽

前段时间,好久不联系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告诉我,最近他的病情好了很多,感觉生活越来美好了。

听着他诉说,我的脑海中不禁回忆起这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其实,当时我首先见到的,是这位患者的父母。

那天,他们夫妻俩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咨询室,询问如何才能改变他们那叛逆又抑郁的儿子。

通过他们的描述,我大概了解了他们儿子的情况:

姑且称这位患者为小张吧。

小张大学毕业工作几个月,被领导批评后,就再也不出去工作了,给出的理由是他要准备考研。

但是在父母眼中,儿子只不过是打着考研的幌子逃避工作而已。

小张辞职后,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整天情绪低落,白天睡觉,晚上抱着手机,几乎不和父母说一句话。

他想出去工作,但是又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他甚至想着自己活着就是父母的累赘,觉得自己太无能了。

但同时,小张也经常做一些他原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他在耳朵上打了三个耳洞,带上了耳骨,把头发留长,染成了好几种颜色。

他以前是一个很节约的孩子,现在的他花钱大手大脚,光鞋子就买了几十双,有些不穿就专门收藏。

精神科医生诊断,小张患得的是抑郁症,建议吃药加心理咨询。

小张也想要快速摆脱抑郁症的纠缠,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1)

很多人可能会问:“小张本来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抑郁了呢?”。

这可能与情绪内耗有关。

什么是情绪内耗?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词:情绪内耗。

情绪内耗是指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负性的情绪当中,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情绪上,从而影响社会功能的过程。

比如,小王很喜欢瑜伽,也学习了好几年,她想成为一名瑜伽教练,正好有一个课程是培养瑜伽教练的,小王很开心,决定报名去学。

可是一看学费,小王傻眼了,费用远高于她的承受能力,这个时候她陷入到纠结当中:

“我到底应不应该借钱报这个班?”

“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下一次老师不开班了怎么办?”

“可是如果还不上别人的钱怎么办?”

“如果拿到了证书,课程开展不下去怎么办?”

这些都是小王的纠结。

这样的纠结,让小王产生了很强烈的负性情绪---郁闷。

她甚至开始自责起来:

“我怎么能这么优柔寡断呢?看别人说干就干,怎么到我这个地方就这么纠结呢?”

“都是我太无能,连这么几万块钱都拿不起!”

有时候她甚至产生了很严重的自我怀疑:“我真的适合坐瑜伽教练吗?”

这件事情本来是小王要不要决定报名的问题,却演变成了对她自我的攻击,并且以抑郁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

现在的小王,除了跟这种情绪内耗,什么也做不了。

这就是情绪内耗的过程,已经摆脱了事件本身,成为影响到了当事人社会功能的重要原因。

结果就是小王不愿意跟别人交往,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2)

为什么情绪内耗如此可怕?

因为情绪内耗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核心的认知!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对别人来说这么简单的事情,在她身上就成为了一个过不去的坎了?

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情绪内耗的背后,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我们的大脑当中,每天出现的念头是都是以万来计算的,这些念头就是我们的认知。

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三种: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具体的情境有关。

小王在报名瑜伽教练课的过程中的自动思维有好几个:

这个课很好;我应该报这个课;如果不报这个课,我会后悔;学出来这个课,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这一系列的想法,都是围绕着这个课程展开,很多甚至就发生在一瞬间,转瞬即逝,需要我们停下来才能看见它们。

中间信念是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规则或者假设。

继续以小王为例,小王的中间信念是:做事情不应该纠结;纠结是不好的;如果一个人做不了决定,这个人是很无能的;我不应该是一个纠结的人.....

这些是都是小王的态度和规则,这些规则之所以被制定出来,就是为了帮助小王逃避内心更深处的消极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什么呢?核心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小王的核心信念中就有一个对自己的评价“我是无能的”。

正是为了不让自己面对这个想法,她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要求在自己必须按照这些规则去执行。

而一旦不能执行,那个“我无能”的核心信念就跑了出来。

所以当小王的金钱不足以支撑得起她想要的课程时,就诱发了她的无能感。

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3)

从情绪内耗到抑郁

回到我们开头的案例,小张又是怎样从情绪内耗发展到抑郁症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一下小张发病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从小张和父母的关系来看,他的情绪内耗主要是在对抗父母的控制上。

小张的父母对他要求是很严格,从小到大,对于父母的要求,小张也几乎是不打折扣地完成。

父母告诉他,家里很穷,要节省着钱花,小张信以为真,上大学的时候不舍得吃,就怕给父母造成经济压力,甚至买件衣服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这些事情对小张来说还是小事,最让他受不了的是爸爸对他的态度,爸爸总觉得他学习不如人家孩子好,很丢人。

用小张的话说,爸爸看他的眼神、跟他说话的语气,都充满着蔑视。

“爸妈他们为什么要骗我?

他们不值得信任,害我那么多年不敢吃不敢喝”

“我必须要好好表现,才能得到爸爸的认可。”

这些感受和经历,让小张形成了一个信念:“我是脆弱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别人是不可信的”。

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4)

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小张生病后,在家长眼中一系列反常的表现了。

他做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以证明自己还是有力量去反抗父母的,他大笔大笔花钱。

以发泄自己被骗的感受,并且也在用这种方式来检验父母是否真的接受一个逆反、一无是处的他!

他不去上班,也是在告诉父母,我是很脆弱的,我很容易受伤。

他对父母的不满,用更隐蔽的方式应对。而这些应对,却是以生病、牺牲他自己的健康表现出来的。

看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治疗就有了方向。

我们对影响他行为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进项了修正,至少让他看到了自己生病的原因和目的。

他说,看到的那一刻,他就意识到了自己该怎么做了,他必须停止以生病的方式进行内耗,他必须行动起来,慢慢掌握适应社会的新技能,最终走向社会。

真为小张开心,他透过情绪内耗,看到了自己背后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及时刹车,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情绪内耗的时候,也都会有负性的核心信念,你要做的就是看到他、修正它。

看到它的那一刻,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