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记》第1课 山巅之思:世界从何而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游学记印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游学记印记(游学记第1课山巅之思)

游学记印记

《游学记》第1课 山巅之思:世界从何而来?

作者:周颖

我是在湖南南部的资兴矿务局长大的,所住的东边山连山,山套山,最高的山峰被称为东风岭。那时从小就有一个愿望,要登上东风岭,一览众山小。到了初三,终于有一次用了一天的时间,与小伙伴们发狠登上了东风岭,却发现,更远的东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峰矗立着。原来东风岭并不是最高峰,是我们的视野角度受限了。

由于从小伴山而居,喜欢爬山,喜欢在山林中穿梭,也喜欢站在山顶看山中云霞变幻,沉浸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遐思中。这种遐思是少年儿童对世界形成的一种朦胧的感知感觉和感悟。

在我的《游学记——给中学生的二十堂中国哲学课》中,我将第一课放到了太行山巅,或者说任一有群山万壑的山巅。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开启的是哲学之旅,又不是自然之旅,为什么要到这样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来啊?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站在群山之巅,周围群峰林立,苍山如海,此时夕阳西下,残阳如血,风声凌厉,林涛阵阵。你站在小小的山顶上,仿佛是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块小小的礁石之上。你会感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我们再进一步揣想,千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应该是比这原始百倍,也恶劣百倍的环境之中,那时是洪荒时代,他们刚从树上下来,才开始直立行走,在山中采野果而食,在树上或洞穴中睡眠,他们作为与动物不同而有思维的“人”来说,他们在那种环境之中会想些什么呢?

也许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会生发出很多很多的疑问。他们会想,这些山峰是怎么形成的?你们看那些挺立的山峰,如刀削斧劈一般,这么奇特、奇丽、奇伟与奇妙,真的是鬼斧神工,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也就是说,他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发出疑问。他们会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啊?

他们还会想,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作为能够思考的人类,他们在解决本能的生存问题的间隙,一定会发出这样的两个问题的。这是人类意识的觉醒,是不同于动物本能思维的人类的思维。

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把哲学探索的第一课放在荒山野岭、群山万壑之中了吧!因为在这里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体会当初洪荒时代先民们所处的环境,体会他们当初会怎样去思考大自然、思考自身的。

“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这两个问题是作为人类的先民一定会遇到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一切哲学的起源,追寻着两个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就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

1.屈原《天问》

站在山巅上,望着洪荒宇宙,你还会想起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天问》。我在湖北宜昌学习工作二十多年,曾到三峡的新旧屈原祠去探访过。老屈原祠现在已湮没在水下,新屈原祠则整体搬迁到了新县城的长江边,正对着世界著名的三峡大坝。

在屈原祠,我曾怀想,少年时的屈原,站在长江边的山坡上,望着汹涌的江水,眺望远处的神女峰,《天问》里的那些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悄悄萌芽在他的脑海中了。

湖北秭归屈原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的《天问》就是向天提出他的疑问:远古开始之时,是谁将这种形态流传下来的?天地尚未成形之前,我们又怎能想得到它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这就是问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屈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天问》中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天问》也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天问》为什么会评价这么高呢?

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人类最需要思考,也最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这不是屈原一个人的提问,是我们的人类借屈原之口,向大自然,向自身,也向我们这个社会提出的疑问。

从屈原祠看三峡大坝及远处的山峰

2.盘古开天辟地

《天问》一开始就对“世界从何而来”提出了疑问,那人类又是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你们知道吗?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思维方式,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关于世界从何而来的神话传说,也就是“创世说”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我们中国的“创世纪”是怎么说的,三国的徐整在《三五历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人民关于世界从何而来的构想。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我国原始初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设想,以及突然感知宇宙的一种记忆描述,是先民们对自己的生存背景进行探寻所作的遐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的最原始的探究。

3.哲学母题

这种探究包含了中国哲学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母题”。所谓“母题”,就是最基本的关于哲学的命题,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

(1)宇宙卵

盘古神话中的第一句是“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地未开辟时,是合成一体,像一个大鸡蛋,这个形象的比喻把宇宙的最原初的状态比成一个鸡蛋似的东西,既形象可感,又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卵”的母命题。

什么是“宇宙卵”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太极图吧!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一根S形状的线条把这个圆圈分成两半,每一半像一个鱼的形状,一黑一白,称之为阴阳鱼。

太极图是中国人的宇宙观的体现。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阴阳两条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是动态的,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是静态的,代表地。两条鱼的形状对称,头尾相接,妙偶天成。古人以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现代人称太极图其实是一种宇宙模式图,所以太极一向堪称中国历史上称呼原始宇宙及其形成变化的代名词。

而太极图就源于盘古所处的“宇宙卵”这个母题之中。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由于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盘古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以后就演化成了太极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太极理论。

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考古出土的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说,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最早的“根”。”

(2)垂死化身

盘古神话中还有第二个母题,就是“垂死化身”的问题。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

原始人凭着自己的原始思维,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天地的大圆蛋中,身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盘古的“垂死化身”使人与天地自然融合一体,不可分离,吻合了原始人的原始思维。

这种“垂死化身”的思想所延伸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极古的原始性和极强的中国特色。与之相比较的是,西方的上帝创世说更容易导致上帝与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体现的是“天人对立”的宇宙观,这直接导致了其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当然,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的文化。

由“宇宙卵”和“垂死化身”的两个母题,后延伸演变为中国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成为了此后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

关于世界从何而来,是关于世界起源的问题,因此也涉及到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宇宙卵”这个母题,首先直接启发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浑天仪’宇宙模型理论的创立,给古代天文学制作“浑天仪”和观测、计算天文现象的方法带来了灵感。这些天文学理论与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明了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而且,盘古神话与现代科学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假说竟十分一致。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状态,然后发生大爆炸(约100—200亿年),形成四个时期:一、原始火球时期;二、辐射时期;三、物质时期;四、现在。它与‘混沌——宇宙卵——天地开——万物化生’的神话创世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因此,盘古神话所蕴藏的母题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基础。

4.神话—地理学

少年时期,一旦上山,总喜欢在山顶看完落日才下山回家。

你看,那夕阳的余晖把崇山峻岭涂抹上一层美丽而神秘的色彩,似乎那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简约而又沉郁壮美的盘古神话就融入在这天地之间的霞光中。而那已历亿万斯年的太阳如盘古开天辟地时因受伤而流下的一滴巨大的鲜血,一点一点地坠入到西方的群山之中。

这时你就会触景生情地想起夸父逐日的典故。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天地开辟之后,人们还想了解宇宙间的一切神秘的现象。比如夸父逐日,就是古代先民们想了解太阳落山之后到底去了哪里,或者说太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会发光,又为什么会东升西落,等等。虽然夸父失败了,但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现象探究的勇气。

除了盘古开天辟地,古代先民们还有许多关于天地山川形成的神话,这些神话是对天地开辟之后自身所处环境形成原因的一种想象回答。

天地开辟出来了,但远不是幸福的伊甸园,还有许许多多的灾难随时在发生。如现代有人考证“女娲补天”中的“四极废,九州裂”其实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补天神话很可能是原始先民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勇气及奉献精神。

又比如,我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观察到了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而中国的地势又是西高东低,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到大海,远古先民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明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于是就用了一则“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地倾斜的故事对此现象进行解读。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天体和地势的一种观察、感悟,然后付之于神话的想象。总之,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世界从何而来”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想象。

5.什么是神话?

这时候,我们要讨论的一个就是:神话是什么?或者说,神话是怎么产生的?神话有什么样的特点?

神话是源于那时的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形成感到迷惘,对风雨雷电、森林大火、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感到惊奇、茫然甚至是恐惧,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却不能给出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解释,于是就按照自己特有的思维来分析这些现象。他们认为大自然是被一些超凡的神灵操纵着,将其置于一个神话的图景之中,把自然和社会形象化和拟人化,加以夸张离奇的情节,开始编造各种故事,神话便产生了。

鲁迅曾经有一个对于神话的说法: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它们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根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

6.神话的意义

神话传达了一个民族关于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方式,回答着人类一直思考的“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等几个永恒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哲学就往前发展了。

同时,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也孕育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底色,如中西创世神话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

神话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内在精神与传统底色,而且引导着各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方向。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所以,有学者指出,“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四个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虽经历艰难和坎坷,仍薪火相传,源源不断而到今天,其中的原因,从中国的神话中就可体味到。

(编辑: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