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蝉鸣声声从老树高枝传来,犹如阵阵清凉的玉箫,一扫人体的不适与烦忧,让人沉浸在这丝簧之音中,犹如喝了一坛雪山冰酿,通体安逸而舒泰,给人一种奋发的力量,使人对火热的生活保持美好的憧憬和信心。

在众多的昆虫中,对蝉有一种很独特的好感,我想,一方面缘于它那清亮高亢、不同凡响、激动人心的鸣声;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喜欢其独立高标的性格,不媚世俗的亮节高风,餐风饮露的清廉,很有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是昆虫界中名符其实的君子和隐士。

蝉的种类很多,但其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却没有什么差异。不同地方的人对蝉有不同的称呼,郝懿行《尔雅义疏》:“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䗁,今黄县人谓之蛣蟟,栖霞谓之蠘蟟,顺天谓之蝍蟟,皆语声之转也。”今天被人们简写为知了。

古书上对不同的蝉有不同的称呼,如:蜩蚻、蝒、蜺、蜓蚞等等。蜩为蝉的总名,《说文》:“蜩,蝉也。”《尔雅.释虫》:“蜩,蜋蜩,螗蜩;蚻,蜻蜻;蠘,茅蜩;蝒,马蜩;蜺,寒蜩;蜓蚞,螇螰。”

《尔雅义疏》:“螗蜩者,今胡蝉也,似蝉而小,鸣声清亮,江南呼为螗蛦,背青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其声清圆,若言乌友乌友。”

蚻者,《夏小正》作札,小蝉,色青青,鸣声蚻蚻者,今验此蝉栖霞人呼桑蠘,顺天人呼咨咨,其形短小,方头广额,体兼彩文,鸣声清婉若咨咨然,与蚻蚻之声相转。

蠘者,《说文》:“小蝉,蜩也。”《方言》:“蝉其小者,谓之麦蚻,今此蝉形尤小,好鸣于草梢也。”“蝒者,马蜩也。”

《初学记》引孙炎曰:“蝒,马蜩,蝉最大者也,今此蝉呼为马蠘蟟,其形庞大而色黑,鸣声洪壮,都无回曲。”

蜺者,《说文》:“寒蜩也。”《夏小正》:“寒蝉鸣。”似小蝉而色青,《淮南子》高诱注:“寒蝉色青也,今此蝉青绿色,鸣声幽抑,俗人呼之为秋凉者也。”蜓蚞,一名蟪蛄,德劳,蛁蟟等,按今德劳正以七月鸣,自呼,其色青碧,形小修长,顺天人谓之夫爹夫娘者也。

古人对蝉的描写是,体宽而重,首钝,睛大而努,触角有类鬆毛,前翅形椭圆,长过于体,坚而透明,后翅小而透明。

蝉长着一对大大的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好看而有趣,更为奇特的是它还长有第三只小眼,位于头顶上,故而能观看来自四面八方、及空中的敌害,及时躲避,使得要捕提它的对手感到非常棘手。

由于蝉的体重较大,起飞要先松开脚爪,在身体悬空那一瞬间振翅腾飞,于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便抓住这一弱点,采用重物猛击树干,使蝉受惊,还未来得及振翅便已落地,被守侯在地上的人抓获。这一方法十分奏效,但对树的损害较大,不值得仿效。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1)

一种喜欢棲息于苇荻类草上的青绿色小蝉,五、六月份常见,循声而觅其踪,儿时常捉来玩,即古书上的蠘。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2)

一种深山野蝉,鸣声如怪鸟。乍然听之令人毛骨悚然,性警惕、易惊飞。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3)

未知名小蝉,稀罕少见。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4)

未知名小蝉,少见。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5)

雄性马蝉,身壮色油亮,鸣声高亢。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6)

疑是一只雌性马蝉,色暗灰。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7)

未知名野蝉,极少见。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8)

一种警觉性极高的野蝉,与马蝉几乎同时出现,乍停乍鸣,稍纵即逝,飞时一泡蝉尿撒下。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9)

躲在树叶后的小蝉,往往只听其声,难睹其形,比麻蝇稍大。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10)

懒蝉,仲春即鸣,咨咨声连绵不绝,时高时低,人听久了易睏。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11)

未知名小蝉。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12)

蜕壳羽化成功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大自然的箫声在蝉鸣声中消夏(13)

不知名小蝉,少见。

蝉靠吸食树的汁液而生,所以长有又尖又长的嘴,以剥开树皮,插入输导组织,吸食营养丰富的树液。故而古人有蝉“餐风饮露”的说法,温峤《蝉赋》:“饥噏晨风,渴饮朝露。”《类聚》:“虫之清洁可贵唯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说文》:“蝉以胸鸣者。”《淮南子.说林篇》:“蝉无口而鸣,三十日而死。”蝉没有声带,只有在腹部两侧长着一层发音膜,一对发音肌,空空的腹部恰似一个空鸣箱,那婉啭清亮、悦耳的鸣声便于此产生。

我们日常听到的蝉鸣,其实是雄蝉在向雌蝉求爱。雌蝉虽然不能发声,但它和雄蝉一样有听觉,以此来判断雄蝉的位置,向其靠拢、举行婚礼,共同完成繁育后代的任务。这听觉器官就是腹部那一对大大的镜面似的薄膜。

人们通常所指的蝉仅限于成虫而已。交尾后,雌蝉便在树干及枝上用产卵管刮一个洞,产几粒卵、换个位置再产几粒,不久成虫便会死,故而有“三十日而死。”的说法。这样蝉的生命不是太短暂了吗?

其实不然,蝉可是昆虫界的老寿星。蝉卵在第二年孵化为幼虫,便本能地爬到地上,钻入土中,靠吸食植物的根液生活。这是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通常为三至五年时间不等,北美的一种蝉的幼虫甚至要在地下生活17年,被人们称之为17年蝉。

蝉的幼虫叫復育,在土壤中发育成熟后,受生物钟的支配往树上爬,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用前足固定身子,背部的表皮自动破裂,一用力成虫就破背而出,完成生命中最壮丽辉煌的历程,这也是汉语中“羽化”二字的出处。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拂晓至太阳出来之前完成,否则受日光照射,水份蒸发过快就挣不脱躯壳,羽化失败而死亡。蜕下来的虫皮叫蝉蜕,是一味中药材。

关于蝉的由来,古人有蛴螬化蝉、朽木为蝉、蜣螂变蝉、齐女所化等传说。王充《论衡.无形篇》:“蛴螬化为復育,復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

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蝉,未蜕时名復育,相传曰蛣蜣所化。秀才韦翾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復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宋末遗民王沂孙词《齐天乐.咏蝉》:“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荫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就指出了以上种种错误认识:“《论衡》以为蛴螬所化,或言朽木所为,旧说蜣蜋所变,斯皆非也,今验雌蝉不鸣,遗子入地而生也。”

严格说来,在自然界中(以蜀地为例),除了隆冬和早春,从仲春至晚秋,乃至一些地方的初冬蝉的踪迹和鸣声从不间断。至于民间有“秋蝉”的说法,仅是举其易见和特征显著者而言,而忽略了其它季节和小众蝉儿的存在。

人们所称之为秋蝉的似只指古书上的“蝒”这种大而黑的蝉,它入伏而鸣,入秋而盛,不管城镇乡村,有树的地方就能听到它的鸣声,见到它的踪影。它也最喜欢在白杨、高柳等古木上纵歌,迎风而噪,最为人们所熟悉。“金风未动蝉先觉”的古谚即指这种蝉。

其它种类的蝉生活范围较窄,多生活在荒郊旷野或深山乡村,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某些种类还有一些地域性,较少为人了解。

松风蝉韵,乃大自然中的天籁,周末暇日,雨霁黄昏,拾足于林盘旷野、乡间古渡,那阵阵超脱悦耳的蝉鸣,不仅能消化胸中的块垒,抚平沧桑的褶皱,更让人的生命生出薄薄的蝉翼,临风高举,产生一种禅悟的警醒和生命质与量的提升。

或临窗凭几,一杯清茶、几卷旧书,啜茗听蝉、玉肌生凉,将一切俗务烦恼置之身外,看乌飞兔走、白云舒卷,此刻的人生是何等的清纯和美丽啊!

(2022.6.21于成都合院)

(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