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三岛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1)

三岛日出

坐落于金山区南部,杭州湾北岸,距金山嘴海岸约6.2千米。由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以及邻近0.5平方千米海域组成。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2)

乾隆《金山县志》兵防图中的大小金山岛

金山地区海岸线变迁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的古冈身遗址,从唐宋开始海岸线逐步蚀退,直至宋时一场海啸,大金山沦海,后经历几百年的海陆变迁,才逐步形成如今金山三岛孤立于海中的现状。

夏商时期,周康王在大小金山之间建“东京城”。三岛中的大金山岛,五代以前称“钊山”,晋代以后称“金山”。岛上风景幽雅,有霍光祠、慈济院、寒穴泉、鸡鸣空谷等名胜古迹。宋时大金山山顶建有慈济院,80年代仍存有慈济院遗址,后山顶修建海事雷达站从地宫挖出有“慈济院”字样的砖瓦。1949年后,大金山岛派有驻军,并修筑了坑道,直至1978年撤军。199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是上海市所辖范围内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自然环境优良、生物种类繁多、自然植被保存良好,是上海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中亚热带自然植被类型树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野生珍稀植物树种以及近江牡蛎等,重点保护舟山新木姜子、野生香樟、一些天竺桂和红楠的大树。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3)

三岛俯瞰

大金山岛,吴淞高程103.7米,为上海市地面最高点。东西狭长,中部宽阔,略呈菱形,东西长963米,南北宽437米,面积0.23平方千米,岸线长2244.4米。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4)

大金山岛

大金山岛受风浪侵蚀形成沿岸岬角,海蚀崖、海蚀台分布在岛的四周。海蚀崖高4—5米,海蚀台窄而不平。东部岬角被风浪侵蚀磨圆,怪石林立。山腰以下海蚀崖较西北部高,海蚀台亦较宽,山麓海蚀穴遍布。西南部有一片长750米、宽50—60米的砾石海滩。

小金山岛,曾名胜山,俗名焦山。位于大金山岛西北1.75千米,面积约4.4万平方米,吴淞高程32.5米,东狭西宽,山势平坦,东西向最长处约450米,最宽处约247米,岸线长859.28米。

浮山岛,又名乌龟山、外礁,也称玉盘山。位于大金山南部0.63千米,吴淞高程30.8米,东西长290米,南北最宽处183米,岸线长690.91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5)

远眺三岛

根据最新海岛调查结果显示,金山三岛海域实为五岛四礁,分别为:大金山岛、大金山北岛、小金山岛、浮山岛、浮山东岛、大金山东礁、浮山一礁、浮山二礁和浮山三礁。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6)

金山嘴

位于金山区山阳镇南部,南濒杭州湾,与海中的金山三岛隔海相望。沪杭公路由此经过。由于海潮冲击海岸形成梨形沙嘴,故名。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7)

三岛夕照

金山嘴曾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贸易兴盛。在清末民初,小镇上有商店、作坊36家,仅经营渔货的渔行就有10多家;每逢春、秋两汛,大鱼、海蜇旺发,来观潮的、买鱼的、经商的游客、商贾云集,海塘上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1937年日本侵略军曾在此登陆。抗日战争期间为上海地区与浙江货物交换的集散地。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8)

金山嘴渔村

1949年以后,渔业逐步兴盛,80年代达到顶峰,有出海渔民57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1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南至钓鱼岛,北近韩国济州岛,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上海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里是上海最后的一个渔村)(9)

渔获

但自80年代后期起,由于沿海众多化工企业的兴建,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逐渐衰竭,形成了“渔船搁沙滩,渔民上岸来”的状况。大部分渔民告别赖以生存的大海,有些务工,有些经商。还有些念念不忘大海,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养殖、渔货加工等业务;也有些渔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沪杭公路一侧,开起了数十家海鲜酒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1996年,金山嘴海鲜一条街列为金山县滨海旅游开发项目。2011年,金山嘴老街修缮一新,新建观景台和海渔文化展览馆等。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海渔文化底蕴的集餐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基地,被称为上海最后一个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