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浮于外,实充于内。不到紧要关头,是很难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气量。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二十一》: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讽:《说文》作“讽,诵也。”此处不能作“讥讽”“嘲讽”解。 趣:“疾也”,催促。】

桓公(桓温)摆筵时暗藏伏兵,广邀朝中大臣,想借此机会诛杀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惶恐,问谢安说:“有什么办法(解除危机)?”谢安面不改色,对王坦之(字文度)说:“晋朝政权的生死存亡,就看(我们)这次去(的结果)。”于是一同前往(赴宴)。王坦之心里害怕的表情,从脸上就能看出;谢安从容淡定的表情则更加显现。走上(大殿的)台阶径直入席,席间(谢安)用“洛生咏”的腔调,诵咏“浩浩洪流”(的曲词)。桓公害怕(担心)谢安的镇定(是有备而来),赶紧(悄悄命令)撤走伏兵。王坦之和谢安一直齐名,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他俩的高低。

好比都是能征善战的统兵之人,有没有大局观,有没有镇住全场的气场,正是帅与将的区别。

帅将排行(帅与将的差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