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要问的问题(海韵教育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1)

  小学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但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不善于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思考。尤其题干较长的题,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对此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个人认为,要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生活化问题情境进行导学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拉近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小明妈妈带100元购物,买了4斤猪肉和5斤鸡蛋 ,如果猪肉的价格是10元一斤,那么鸡蛋的价格是多少钱一斤?”学生列式为4×10 5x=100,得出鸡蛋的价格是(100-40)÷5=12元/斤。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唐僧派猪八戒去打水喝,猪八戒偷来一个西瓜,师徒四人分着吃,沙僧建议每个人分,猪八戒不干,说是他找来的瓜,要分。你们觉得够分吗?”学生列式为……,结果发现还剩下个瓜,如此看来,贪吃的猪八戒比其他三个人吃得还少一些。这样具有故事情节的趣味教学情境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感觉解决问题并不难,它就是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数学问题。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生活情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审题的严谨思维

  学生畏惧解决问题往往在于不会审题,不善于从题干中抓住有效信息,不会利用条件来推导数量关系,从而导致答非所问或者错漏百出,最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六年级“百分数”部分有一个解决问题的题目为“小明家4月份的支出是3800元,其中食品支出占28%,教育支出占26%,那么小明家4月的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共占比多少?”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列式为3800×(28% 26%)=2050(元),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计算食品支出等于3800×28%=1064(元),教育支出等于3800×26%=988(元),实际上这道题目是很基础的百分数加减法,与条件总支出3800元没有任何关系,只需要得出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的总占比,即28% 26%=54%。类似的问题在学生审题中十分常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准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三、自编习题开展互助学习

  自编题目即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编制题目,让同桌、同伴甚至同班同学进行解答,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检测做题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对出题者的数学知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伴们互相做自己编制的习题,觉得十分有新意,也能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尤其是拟出较高水平的题目,难倒大家时,出题学生的得意心情溢于言表。因此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自编习题互助学习,是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中,学生自编应用题:“周末41个学生去公园划船,如果船票的价格是8元一张,那么带320元够吗?为什么?”学生自编解决问题题目,一起探讨研究数学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与深刻了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虽然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但是只要找到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消除对解决问题的畏难心理,学会仔细阅读题目,冷静分析条件,找准有效信息,并利用一些有效方法进行学习巩固和应用,相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