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的无不希望国祚长久,
他们对于后代的培养教导都非常重视,
这也就出现很多经典的皇帝家训。
虽然时过境迁,
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
但其中的很多思想在今天
依然让人受益匪浅。
刘邦
《手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曹操
《诸儿令》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曹操从孩子们小时候就制定较高的培养目标,在儿子们长大懂事后,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诸儿令》,规范儿子们的行为。他提出“慈孝不违吾令”、“长大能善,必用之”、“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的用人准则,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曹操还有一篇著名的《戒子植》:“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可谓是言短而意丰,既有对自己这一生的自豪之感,亦有对儿子的谆谆期盼。
刘备
《先主赦后主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其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至今还常常为人们所引用。
孙权
《让孙皎书》
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初时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谓五经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护诸将于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扬威于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闻卿与甘兴霸饮,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属吕蒙督中。此人虽粗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吾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远,御寇济难乎?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责。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临书摧怆,心悲泪下。
孙皎是吴国宗室、孙权的堂弟。孙皎曾因为小事与甘宁争吵负气,孙权听说后便写了这么一封家书,教导孙皎待人以敬、宽容大度。其中“人谁无过,贵其能改”一句已成名言。
李世民
《诫吴王恪书》
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唯藩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闲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磐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是李世民写给第三子李恪的家信。他希望李恪做事待人要守大义大礼,做臣做子要励志自勉,不能因为是皇帝的儿子就玩物丧志,骄奢淫逸。最后一句则说明了这是父亲教育儿子的信。
成吉思汗
我之子孙贤,大地皆我之产业;子孙不贤,祖宗产业,是他人产业。放牛放马放羊,不可使一牛一马一羊逃至牛群马群羊群之外。畏吾儿淫、昏、饮、博,乃自灭之道非我灭之。子孙为将帅,须常居于士卒之前。有天命者不死;不畏死者不死。牛马活物也,金银死物也。征欧洲,下中原,取其牛马,勿利其金银。我家妇女,平时当制征衣,战时当裹创视疾。
作为游牧民族,成吉思汗用放牧的道理教导子孙,在放牧时,不能丢失一个牛马。荒淫、赌博、酗酒都是自取灭亡。子孙有作将军的,都要身先士卒,有天命者不会死,不怕死的人也不会死。成吉思汗还说到妇女,安定时就给将士缝制衣物,打仗时当照顾伤痛的士兵。从中也可见了成吉思汗对子孙的良苦用心。
朱元璋
《皇明祖训》(节选)凡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将以天下为乐,则国亡自此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於有德者。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则能永受天之眷顾;若生怠慢,祸必加焉。可不畏哉!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後世子孙的训戒。朱元璋告诫子孙,要对国家心怀忧虑,不能贪图享乐,贪图享乐是亡国的开始。
康熙
《庭训格言》心小胆大防患未然。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患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自然消失。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