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都市区重磅官宣后,无疑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一次重构。原本的四大板块被打破重整,传统的主城9区、渝西12区、渝东北11区县、渝东南6区县结构变成了主城都市区21区,渝西板块整体纳入主城区。
这样的一个总面积2.87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都市区,在国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先例的。世界著名的几大都市,最顶级的大都市纽约,面积不过1214.4平方公里,人口约851万人;英国的伦敦,面积也只有1577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90万,日本的东京都市圈,虽然人口高达3700万人,但面积也只有1.3,5万平方公里。放眼国内,仅仅从地域面积上,无论是北京(1.64万平方公里)、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深圳(面积1996.85平方公里)、广州(面积7434平方公里)、天津(面积1.2万平方公里)、武汉(面积8569.15平方公里)、苏州(面积8657.32平方公里),还是邻居成都(面积1.43万平方公里),都没有这么宽广的地域范围和众多的行政区。
如何避免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将21个区有机捏合为一个内部联系紧密、各区分工协作的中心城市,是对重庆下一步发展的考验。传统意义上的主城9区,渝中是服务业、金融业高地,江北是金融、商贸高地,南岸文化旅游、服务业发达,九龙坡、大渡口是老工业基地,沙坪坝是文化旅游、科技教育见长,渝北、巴南、北碚腹地广阔,是制造业主要布局地,各区形成了相对有序的分工。而渝西的12个区,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各区竞争大于合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居多,如何各自找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在官方的发布中,我们能看到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布局。
首先是在定位上,形成有梯次的战略层级。渝中、大渡口、九龙坡、沙坪坝、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等主城9区,被定位为中心城区,这是第一层级。在这一范围内,渝中、江北、南岸是“两江四岸”核心城区。很多解读把这3个区成为核心城区,其余6区称为中心城区。实际上,这里有一定的误读。因为“两江四岸”核心区仅仅只是以长嘉汇大景区16平方公里为核心、联动周边50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我们知道,渝中、江北、南岸这3个区远远不止50平方公里。说白了,所谓的“两江四岸”核心区,主要就是朝天门、江北嘴和弹子石三大区域,以及周边的南滨路北滨路、长滨路等。真正体现浙9区定位的,是对东西南北中五大板块的不同定位,中部为历史母城、东部为生态之城、西部为科学之城、南部为人文之城、北部为智慧之城,各自形成主题名片避免雷同发展。
在第二层级上,是长寿、江津、南川、璧山四个同城化先行区。同城化先行,就是推动这4个环主城区加速融入中心城区,做大城市规模。四个先行区,分别位于西部2个、东部1个、南部1个,做到了统筹兼顾。但是,实事求是的说,4个区能够融城成功,以及融城速度有多快,也并非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这其中,璧山、江津无疑走在了前列。璧山是融城最主动、行动也最早的,目前已经通过轨道交通1号线,实现了与主城连接,同时还被纳入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范围,是重庆西进第一区,也是众多人认为的主城“第十区”。江津也在高新区扩容后,加快了融城步伐,5号线已经在建设中。长寿、南川还显得相对滞后。
第三个层级上,是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这4个战略支点城市。能担得起战略支点的,体现出的是这4个区的地位。从经济上看,涪陵是超千亿的体量,仅排在渝北、九龙坡、渝中和江北之后,综合实力强劲,是沟通渝东北、渝东南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永川、合川也有不俗实力,在主城都市区21区中,分别排在了第8、9位,仅次于渝北、九龙坡、渝中、江北、涪陵、江津、沙坪坝,也是属于“能打”的种子选手。相比而言,綦江—万盛相对弱一些,与璧山、荣昌、大足等没有明显优势。綦江—万盛的问题在于自从撤县并区后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基本还是两张皮。
第四个层级,是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四个桥头堡城市。所谓桥头堡,主要就是沟通毗邻地区,这4个区县基本处于重庆最西边,基本上直接与四川接壤,处于川渝合作的前沿。
战略定位决定了在未来发展中,交通、产业、政策等配套。建设超级大都市区,产业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有没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布局的问题。在主城都市区的框架下,产业分工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两江四岸核心区,是重庆的脸面,这一部分是最应该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业、文化旅游业的地方,原先规划的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三大CBD三足鼎立,但始终缺了一足。在弹子石明确落地阿里巴巴区域总部基地后,这一片区有望得到提升。10多年前,以重钢搬迁、化工搬迁为主,主城区开始了第一轮向外转移产业。在主城都市区扩容背景下,实际上可以尝试开始第二轮产业转移,将一些一般制造业、加工业梯次转移到12个个区,中心城区集中精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智能产业,引领产业升级。而主城新区通过有序承接产业,既可以加速融入主城,也能够获得发展机会。但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要下这样的决心,恐怕需要非凡的勇气。
交通也是都市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官方提出,将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铁融合”,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打造“一日生活圈”,建设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区”。其中轨道交通850 公里、都市快线(市域铁路)1320公里。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还非常遥远。重庆从开建轨道交通到现在大约20年,也才形成了320多公里线路,要达到850 公里,恐怕又是一个20年,再加上都市快线,基本还属于起步阶段,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传统的重庆就是组团式发展,拓展为2.87万平方公里后,很难在城市建设上连成一片,在交通上的组团式布局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大的布局上,可以通过都市快线、高速、轨道等形成环线、快线,实现各区与主城的互联互通。同时,要强化第二机场、重庆东站的重要枢纽作用,缙云山以西各区,可以围绕未来第二国际机场布局西部片区综合交通。东部片区,要围绕重庆东站布局交通网络。中部地区,继续围绕江北机场、重庆北站、重庆西站、重庆东站等完善内部交通网络,从交通上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片区的组团格局。
当前的重庆,已经再次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进取与雄心。但能否真正形成一个2.87万平方公里的超级都市区,仍有待漫长的时间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