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枫月夜

晚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朝为官,但谁也不服谁,和太平军作战那会儿,两人经常为一些战术策略发生摩擦,两个人不仅明面上吵得不可开交,私底下的书信往来也暗含刀光剑影,各不相让。

这不,两人曾经就通过“作对子”的方式互相挖苦嘲讽,有这么一副“妙对”留了下来,现在读来,仍让人忍俊不禁。

这幅对子是这么写的:

上联:季子自鸣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下联:藩臣当卫国,战不能胜,退不能守,问君经济又何曾?

对子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由笔者慢慢为你道来。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1)

曾国藩和左宗棠

一、国士无双之左宗棠

上联是曾国藩写的。“季子”即左宗棠,左宗棠字季高,加上联尾一个“左”字,就将左宗棠的名字完美地镶嵌在了上联之中。

如果要给中国近代的狂人排一个顺序,左宗棠称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恐怕就是左宗棠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左宗棠这个人心气极高,少年时他就以诸葛亮自比,自称“今亮”、“小亮”,尝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不过时运不济,读了半辈子书的左宗棠最高学历也不过是个举人。

左宗棠自视甚高,但又考不中进士,曾一度有意退隐山林,但想想又放不下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所以内心十分矛盾。“仕不在朝,隐不在山”,曾国藩无不挖苦了左宗棠的这种又想归隐,又想出仕的心态。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2)

左宗棠

左宗棠的履历堪称传奇,他二十岁中举人,之后便无法精进,直到三次落第后,他便“弃文从武”,以军功的方式谋取晋升。

左宗棠先是到张亮基、骆秉章身边做幕僚,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各方都举荐他,是以左宗棠受到朝廷的极大关注。左宗棠当时有多牛?有一件轰动朝野的事可见一斑。

左宗棠在骆秉章身边做幕僚时,有一天,总兵樊燮来访,当时骆秉章不在,左宗棠出来接待他。樊燮这个人架子很大,他见左宗棠见了自己居然不行叩拜大礼,心里很不爽,觉得左宗棠这个人对自己不尊重。

这何止是不尊重,这根本就是看不起,不是樊燮看不起左宗棠,而是左宗棠对樊燮看不起。左宗棠早就听说过樊燮这个人,樊燮作为一个总兵,却连马都不会骑,更别提兵法阵仗了。这个人生得肥头大耳,体重接近二百八。有一次新兵检阅,他居然让侍从把轿帘掀起,他坐在轿子里面阅兵,士兵们笑话他,特地编了一条歇后语“樊总兵阅兵——坐着看”揶揄他。

樊燮对左宗棠说:“你一个小小的举人牛气什么?”

左宗棠废话不多说,直接给了樊燮一大耳刮子,还不解气伸腿踹了他几脚,并大骂“王八蛋,滚出去!”云云。

要知道樊燮是二品总兵,按照当时的律法,殴打朝廷命官可是要判处极刑的,可左宗棠就这么干了。

樊燮哪里是左宗棠的对手啊,他被打蒙了,可是自己的亲兵又不在身边,他也拿对方没辙,他就像那些个挨了打的熊孩子一样,捂着脸说:“你给我等着。”

“等着就等着。”

樊燮回去后便向咸丰皇帝哭诉左宗棠如何如何对自己无礼,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咸丰皇帝摸着樊燮大大的脑袋对他说:

“爱卿啊,朕知道你这次受苦了,可是左宗棠这个人是万万动不得的。”

“为什么?”樊燮瞪大了眼睛。

“你自己看吧!” 咸丰把几案上厚厚一沓奏折递给他。

奏折是包括曾国藩、骆秉章、郭嵩焘、潘祖荫在内的中央、地方大员呈上的,内容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保举左宗棠无罪。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3)

左宗棠

樊燮彻底傻眼了,咸丰皇帝叹了口气说:

“潘祖荫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要杀左宗棠,必先杀我。’爱卿,朕很为难,你明白了吗?”

就算是个傻子也能明白咸丰话里的意思,皇帝不可能为了一个二品总兵而得罪朝里的一品大员。

樊燮只得忍了,回去后,他在祖宗牌位旁写下“王八蛋滚出去”六字木牌,名为“洗辱牌”,并聘请名师教导其子读书。他制定了极严格的家法,规定儿子没考中进士前,在家必须着女装。

樊燮的儿子樊增祥为了摆脱将来成为女装大佬,于是发奋读书,最后终于中了进士。此时樊燮已死,樊增祥焚“洗辱牌”以告慰老爹的在天之灵,他在功名上压倒了左宗棠,也算替父亲报了仇。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所以虽然本文写的是左宗棠的故事,但笔者还是给了樊家不少笔墨。

再来说左宗棠,在暴打了二品总兵樊燮后,左宗棠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名气越来越大,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被朝廷破格提拔为四品京堂候补随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4)

左宗棠

江枫月夜说:“天才,就要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左宗棠或许参加应试考试的能力不行,但用起兵来是真行,他在战场上没少给曾国藩减轻压力,但天才往往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恃才傲物,不服管。

左宗棠就很自负,在每次作战会议上他几乎都会与曾国藩敲桌子,争得面红耳赤。左宗棠看不惯曾国藩的作战方式,在他眼里曾国藩那套稳扎稳打的打法都是垃圾。所以曾国藩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与人意见辄相左”,道出了曾国藩对左宗棠平时不听调遣满腹的牢骚和无奈。

虽然与曾国藩的“意见辄相左”,左宗棠的胜仗可没少打,因为积累下的赫赫军功,他先后升任为兵部郎中、浙江巡抚、闽浙总督等职。

人一旦有了利,就要开始要名,有了名,就要开始要位,左宗棠他也是人,是人就不能免俗。62岁时,左宗棠为官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这时候他对自己的学历开始动了心思。

1875年,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出兵前夕,左宗棠突然向慈禧太后上了个折子,他说他要参加当年的进士考试,等考完了再出征。

慈禧太后多精明的人啊,他当即明白左宗棠的意思,这是向自己“敲竹杠”,要文凭呢,为了安慰左宗棠,催促他赶快出征,于是慈禧太后便赐予他进士出身,并提升他为东阁大学士,左宗棠这才美滋滋地走了。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5)

左宗棠出兵新疆

该得的也得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左宗棠在前方作战也能尽心尽力,后来果然立下大功。我们今天能保持新疆领土完整,左宗棠居功甚伟,虽然左宗棠身上会有一些小缺点,但无伤大雅,并不影响我们后人尊敬他、崇拜他。

“季子自鸣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这一联是曾国藩率先向左宗棠发难,意思是说左宗棠自视甚高,表里不一,整天牛哄哄地和别人对着干,那左宗棠会怎么接招呢?

二、国之藩屏之曾国藩

我们来看下联左宗棠是如何回敬曾国藩的:藩臣当卫国,战不能胜,退不能守,问君经济又何曾?“藩臣”即是指曾国藩,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国藩”的名字是他成年后给自己改的,取“国之藩屏”之意,表示他要成为肱股之臣,成为国家的屏障。伟大人物都有伟大的志向,所以取个好名字很重要,曾国藩也确实做到了。

同样,这副对子末尾一个“曾”字,把曾国藩的姓名也巧妙地嵌了进去。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6)

曾国藩

熟悉曾国藩的朋友都知道他并不是个聪明人,小时候可以说近乎愚钝。有一个故事我们很多人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故事是说曾国藩小时候读书,一篇文章读到鸡鸣时分,房梁上的小偷都会背了,他还不会背。最后小偷气地跳出来大骂曾国藩,“你小子就这点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背诵曾国藩一直背不下来的那篇文章扬长而去。

但也有人说曾国藩并不是真的笨,人家28岁就中了进士(虽然是同进士,但也是科班出身)怎么算笨呢?笔者认为学习成绩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不能说明本质问题,曾国藩和左宗棠刚好是掉了个个,曾国藩虽然学习成绩可以,但却是“高分低能”,这一点在曾国藩的用兵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曾国藩有一个弟弟,叫曾国荃,人送绰号“曾铁桶”,意思是说曾国荃这个人打仗喜欢用“铁桶阵” 。“铁桶阵”就是湘军没到一处,并不急于开打,而是先挖战壕,前面挖一条,后面挖一条,把自己夹在中间。前面一条攻城,后面一条打援,既可以断了太平军的粮草和接济,又可以使自己免受攻击,等城里的太平军饿得差不多了,再找地道,把城墙炸开,这样城池就打下来了。要是有太平军来增援,那就先把援军干掉。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7)

曾国荃

这本是一套很好的战法,我军解放战争时期“围点打援”也借鉴了这一做法。但是也得考虑具体情况,曾国藩见弟弟用这套战法尝了几次甜头,便痴迷此术,不管在哪这么干。明明有数倍敌人的兵力,却围而不打,意图困死对方,任何奇谋良计在曾国藩眼里都是冒险,是剑走偏锋。

曾国藩用兵可以总结为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战术极度单调,毫无指挥艺术可言,所以湘军也被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同僚讥笑为“地老鼠”、“工程队”。

就这,曾国藩和太平军打起仗来还是败多胜少,湘军大营数次被攻破不说,靖港大败、湖口惨败、祁门遇险,曾国藩险些被敌人活捉,生死关头,他甚至还产生了跳河轻生的念头。

“战不能胜,退不能守”,左宗棠对曾国藩“打呆仗”却依旧不能取得胜利的揶揄可谓一针见血。

“问君经济又何曾?”“经济”即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实学,讲究学以致用,可是到头来干啥啥不行,所以“藩臣当卫国,战不能胜,退不能守,问君经济又何曾?”意思就是说:你曾国藩说要成为国家的藩臣,进攻不行,守城也守不住,你哪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呢?左宗棠对曾国藩的鄙视溢于言表。

但曾国藩当真像左宗棠说的这样一无是处吗?笔者觉得并不是,曾国藩打仗也好、做事也好,虽然“呆”了一些,但其实是他内敛的性格使然,曾国藩一生为人、为官、做事都在求稳,而“稳”也让他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成就了自己。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8)

曾国藩

曾国藩的“稳”从他坐轿子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升为三品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但曾国藩却没有这么做,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一切照旧。

换不换轿子并非硬性规定,因为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但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曾国藩不是不想享受待遇,是他懂得“水满则溢、人狂则亡”的官场道理,低调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曾国藩虽然没有换轿子,但别人并不会因此而敢冲撞他,因为其他官员出行时都会向轿夫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曾国藩能在十年之间连升十级,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就因为这种大智慧。

用兵也一样,没有十足的把握,曾国藩绝不冒险,诸葛亮虽然以奇谋而著称,但也只是他不得不冒的险才冒。曾国藩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和太平军作战,他深知对手的战斗力、群众基础要胜于自己,他要想取胜只能稳扎稳打,巩固后方,徐徐再图之。他要做的团结各方面力量,把下面人用人好就行了。所以连他的对手石达开也称赞他说“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当左宗棠敲着桌子大骂曾国藩不听自己的而贻误战机时,曾国藩却把目光看向远方。左宗棠看到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他看到的却是国家的兴衰气象。如果说左宗棠不可多得的将才,曾国藩就是难能一遇的帅才,两人在伯仲之间。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9)

影视剧里的曾国藩

三、总结

左宗棠和曾国藩互送的这幅对子,对仗工整,不失是一副秒对,但别看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时常斗嘴,各不服气,私下里双方对对方评价却都很高的。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曾给曾国藩写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笔者觉得这段评价绝不是违心的评价。

曾国藩在世时也对旁人高度赞扬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两个人一辈子争锋相对,却又惺惺相惜,这就是伟大人物身上才有的魅力吧。

最后再写点题外话。笔者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对曾国藩的评价似乎变了,左宗棠因为历史功绩,口碑一如既往的不错,我们这里不做讨论,而曾国藩已经被打上了“刽子手”、“伪圣人”的标签,许多人说以前的人把曾国藩抬得也太高了,“曾剃头”干的那都是什么事,有什么值得后人敬仰的?现在有人再提什么“中国两个半圣人”有曾国藩一个位置,别人恐怕只会笑掉大牙。

曾国藩与左宗棠关系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锋)(10)

影视剧里的曾国藩

但我们这些喜欢曾国藩、研究曾国藩的人就真的不值得,是做无用功?

人都有缺点,圣人也不例外,历史因素,曾国藩在对待“太平军”,“天津教案”等等问题上会有许多处置不当的地方,但笔者却更喜欢把曾国藩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要知道许多人喜欢曾国藩是喜欢他的自律,他的勤能补拙,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他那质朴的家书,他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后一个人,近代中国第一人”不是没来由的,如果他的德行真的配不上他的位置,毛泽东主席年轻时也不会佩服他,更不会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闭上双眼,笔者再来回顾本文,看到的是:深夜油灯旁,一个“笨小孩”埋头苦读,他又大了一些,这时他来到京城,京城里的红男绿女让他心猿意马,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要戒色”,他给自己改名国藩,立志要做国家的栋梁之臣,后来国家危亡的时刻,他振臂一呼回乡招募湘勇,兴办团练,想着要为风雨飘摇的王朝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他击败了太平军,个人权势达到了顶峰,身边人劝他何不自立,自己当皇帝,他惶恐,知道该功成身退了,于是遣散湘军,并上书慈禧表忠心,后来啊,他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开始注重西学,在地方上开展洋务运动,他创办福州船政局、安庆军械所等近代企业,还向海外留学生。“天津教案”让他心力憔悴,此时他的生命已是油尽灯枯…

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精彩的评论吧!

END

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笔者的文字,想要了解更多文艺作品,欢迎关注@江枫月夜吧!

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参考:《左宗棠传》、《曾国藩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