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1)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乡关何处》这样评价他: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完人",他是明代因为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却也精彩得让人叹为观止,他好像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做到极致,无论是创立"阳明心学",还是平定宁王之乱,都展示了惊人的才华。

明朝一哥王阳明,他生来就是要成为圣人的

王守仁,幼名云,别名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名副其实的明朝一哥,多方位发展的全面人才,无数明朝士子儒者的精神导师。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2)

明宪宗成化八年,状元王华的母亲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第二天她怀孕十四个月的儿媳妇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那个奇异的梦境,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云",别把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希望他的一生如同那个梦境一样传奇。

古今中外,但凡能在史书上留下精彩一笔的人,似乎都会有这样奇异的出身与传奇,有人说他生来就是为了做圣人的,似乎只有这样能通鬼神的奇异之说,才能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他从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5岁时他虽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的所有书,13岁时他就语出惊人的说道,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人,你看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有了清晰的历史定位了,他要做一个圣贤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3)

15岁时他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反农民起义,虽然没被皇帝采纳,但四方之志已在胸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来就是做圣贤的天才,他的科举之路却不是那么顺利,22岁时他考进士不中。

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他下次一定会中状元,年少气盛的王守仁写下了一篇状元赋惊艳所有人,然而第2次参加科举考试,他依旧落第。

直到28岁时他才中了进士,正式踏上了明朝官场,经历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南赣定乱,两广盗乱以及宸濠之乱,成为了明朝官场第1人。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4)

然而圣贤不仅仅只是要做一个好官,毕竟做官的人多了,于是他又多方面发展,研究思想,研究哲学,他是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弟子学生群体十分庞大,后世称为姚江学派

他的文章博大俊爽,他的《王文成公全书》受到后人追捧。

明穆宗更是他的迷弟,他用这样一段话评价王阳明: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皇帝金口玉言的一句话,彻底把他推上了圣人之巅峰。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5)

万历12年,他更是从祀于孔庙,这是读书人至高无上的荣耀,立志成为圣贤的王阳明,在死去55年之后,终于成功完成了他的圣贤之路。

圣贤的少年时期,忙着与继母斗智斗勇

王阳明虽然天性聪明,家境也殷实,但少年时期的生活并不开心,但他的生母在1484年就去世了,那时候的王阳明只有13岁,正值少年的叛逆时期,生母的去世让这个正值叛逆时期的少年越发的叛逆,然而公务繁忙的父亲是没有时间来管他的,所以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这就是他的继母。

史书上关于王阳明的这位继母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仿佛她的出现只是为了凸显王阳明年少时期便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人的才智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6)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中,为了凸显正派,总要安排那么几个恶毒的反派,至于反派到底为什么恶毒,小说和电视剧不会交代清楚,史书同样也不会,反正后母总是恶毒的。

继母原本就和这个孩子没有什么感情,加上正值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十分的叛逆,继母自然也看不顺眼,经常的虐待他,聪慧的王阳明不可能就这样忍气吞声下去,这个时候他心中已经下定了一个计划,一个想要整治继母的计划,终于机会来了。

一日,他在街上玩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卖猫头鹰的人,于是他把猫头鹰买下来藏到了继母的被子之中,继母是个十分信佛的人,因为猫头鹰的事情弄得十分惊慌,于是请来了巫婆。

然而这个巫婆王阳明其实早就买通了,他们上演了一出好戏,假托他的生母附身,警告他的继母。这把他的继母吓得够呛,决定以后好好对待王阳明。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7)

在冯梦龙的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慧的少年,"术制继母"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在主角与恶毒继母的斗争之中,继母输得一塌糊涂,这个貌似合理的情节总会让人觉得带有一点小说俗套的性质和传奇专门为了吸人眼球的造作。

但是没关系,名人嘛,总要有点奇闻轶事让后人揣测议论。

"完人不完",有故事的一哥才是好一哥

仔细了解一下史书上的王阳明,我们会发现他太过完美了,他完美的好像一个假人。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梁启超曾国潘等名人更是将他推崇备至,有人评价他说:读书著述则为圣贤,上马提刀则为屠夫。似乎做什么事情都能体现的那么完美,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极致。这样的人总是让人产生距离感。

如果不是明朝冯梦龙的一本《古今谈概》的话,我们或许根本无法看到王阳明不那么完美的一面。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8)

少年的孩子气,少年的恶作剧以及少年的睚眦必报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用现在的话来看,继母不仁义,王阳明用计谋惩罚他似乎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反而还能体现王阳明的勇敢和智慧。

毕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很几个关键信息。

第1个就是王阳明从小就洞悉人心,他抓住了继母害怕鬼神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的和巫婆演了一个戏,让继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第2个就是王阳明善于与霸权做斗争,年少时就不能忍气吞声,愿意屈服在继母的虐待之下。后人对此大加吹捧,甚至觉得这就是他成为圣人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个故事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得以成立的。毕竟王阳明是一个从小就立志于要做一个圣贤的人,要做圣贤的王阳明,肯定是会对儒家经典如数家珍的,那么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毕竟儒家从始至终讲究的就是孝道。

一个始终坚持孝道的孩子,不可能用这样顽劣的方式来惩罚他的继母。更何况这个孩子一开始从出身就带有传奇性,就算他的父亲在京城之中做官,也不可能没有人给王阳明撑腰的,毕竟王家可是一个大家族,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不可能有一个女人说了算的,毕竟那是一个女人身份低微的时代,王阳明惩罚继母的事情,更像是后人的臆断与推测

王阳明多大出道的(34第一完人)(9)

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朝一哥真正的样子。他也有顽劣的时候,也有叛逆的时候,他并不是从始至终就是完美的

完人不完美,才使得他看上去像一个真真正正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留在史书只供后人推崇的符号。毕竟,有故事的明朝一哥才是真正的好一哥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