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前,我站在了王阳明在绍兴的家门口——伯府第。

1527年九月,王阳明也站在此地,与家人弟子临别。但没人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

王阳明行书《客座私祝》(局部》

近500年来,王阳明一直活在热搜里,活在人们的金句里。这位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学术思想,始终为解决社会问题为时代变革和转型开具良方。

浙学兴起于两宋,但明代阳明学却被视为广义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越文化命名的绍兴地域文化,从古代到现代,传承至今,阳明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阳明精神已经融入浙江人的血液,那些在中国现代舞台上独领风骚的泰斗级人物,无论从感情和思想上,都和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于阳明心学的讨论,最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现实意义,近500年来从未停止。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2)

弟子蔡世新画的王阳明像 上海博物馆 藏

2020年5月中旬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明故里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首个考古发掘确认的王阳明居住遗址。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3)

绍兴阳明故里遗址发掘现场

很多人知道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却不知他10岁就迁居绍兴,晚年系统讲学的重要场所,就在绍兴老宅。但是,伯府第的规模到底怎么样,现存史料未见明确记载。

我们并不担心,因为考古会说话——何为真实的历史?

在我和浙江考古人的接触中,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考古写史,构建浙江大历史。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何为考古人的精神?一铲一铲,从无到有,复原历史。

浙江的考古工作已有80多年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寻找几块石头、陶片开始,到如今构建起浙江几千年、几万年,甚至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沉睡于地下的中国灿烂文化,重获新生。

更重要的是,围绕着国家起源、农业时代的过渡、陶器起源,宋元明考古等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考古学重大课题上,浙江的考古工作一直奔跑在学术前沿。

从重现无史书记载的史前文化,到寻找吴越旧迹,在考古人的手铲下,浙江的历史脉络和百万年文化面貌,梳理得越来越清晰。而面对有文献记载的宋元明历史时期的考古,浙江考古人拿出了实打实的物质遗存。近年来,南宋皇陵、墓园、族墓地和临安城、嘉兴子城等项目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今,王阳明故里的发掘,又让我们离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浙江的大历史,近了一步。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4)

496年前碧霞池上的歌声早已随风远去

天泉桥上证道,伯府第中讲学

阳明故里在绍兴

“王阳明故里”的景点指示牌在草丛中微微前倾。往前走可以看到石门框、碧霞池、饮酒亭、伯府大埠头、王阳明文化研究中心、王阳明纪念馆(吕府)。

王阳明站在2020年的家门口,老宅的气息,逐渐近来,逐渐远去。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1524年的中秋夜,他53岁,侍者设席于碧霞池上,他和一百多位弟子歌于天泉桥,留下《居越诗三十四首》中著名的《月夜二首》。

2020年的中秋夜过完了,496年前的歌与声早已随风远去。

这里是绍兴越城区。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东、王衙弄以西、吕府以北的区域,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刚才那块倾斜的旅游指示牌,很可能会由新的标识来代替:伯府第遗址。

2020年5月中旬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明故里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首个考古发掘确认的王阳明居住遗址。

对,这里就是我家。王阳明说。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5)

伯府第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生于余姚的王阳明

为何视绍兴为故乡

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考上了状元,他很小就跟着父亲从余姚迁居山阴光相坊。所以,阳明的成长地,我们可以理解为“小绍兴”,主要在山阴、会稽两县。

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绍兴府,管辖八个县:会稽、山阴、诸暨、上虞、新昌、嵊县、余姚、萧山,习惯上称“越中”,可以把它们当做“大绍兴”。

不过,王阳明在称呼上,对“姚”和“越”明确区分。在《阳明年谱》里,凡说姚者大多用“归”,讲到越,用“在”。他回故乡余姚有5次,提到“至越”“在越“发越”等有15次之多。王阳明很早迁居绍兴,又开展了深度讲学,所以世人常把绍兴直接视为阳明故里。而他自己也把山阴、余姚,都视为故乡——某生长兹土,犹乡之人也。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钱明认为,绍兴的地域文化对阳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催化作用。他认为,如果说,余姚是阳明的出生、讲学之地,那么绍兴可以说是阳明学的发端和成熟地。

王阳明在绍兴讲学最重要的场所,就在自己家,也就是伯府第。

伯府第这个名字怎么解释?我们暂且按住不表,先说说他父亲的房产。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山阴买了十数间房子,叫“龙山里第”。除了建自己的状元府,他给四个儿子也安排好了:大房(长子王阳明)住“宫保第”,以示高尊,其余依次列为二房(次子王守俭)“状元第”、三房(三子王守文)“翰林第”,以及四房(四子王守章)“学士第”。“宫保第”,就在状元府的东北面。而从现存伯府第的遗存实相看,王阳明故里,也就是伯府第,是在状元府和宫保第的宅基地上扩建而成的。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6)

50多间房供弟子居住

不设台门不设高门墙

西小河旁,就是王阳明的家了——虽然眼前,只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条、石块,以及一些建筑构件。

“这是石门框残迹。我们顺着门洞往北,勘出了一条主路,确实是在正中心的位置。”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晖达说,目前初步确定了阳明故里建筑基址的中轴线(石门框—甬道)。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7)

王阳明像 浙江图书馆藏陈治德刻本(赵恩樾旧藏)

496年前的中秋夜,伯府第人从众,一直蔓延到水面开阔处的河埠头。学生、官员的船舫,停在此处。曲终人散,桨声暗影,尽兴而归。

正德十六年(1522)十二月,王阳明诏封新建伯(注:此时正德皇帝去世,嘉靖继位,不改元年,所以是嘉靖皇帝封的伯),帝赐新建伯府第。

伯府第是王阳明生前唯一营造的宅邸,但现存史料未见明确记载。

有学者根据旁证资料推测,伯府第是明代绍兴府城内最恢宏的私人宅邸之一。《山阴县志拾零抄》描述,伯府第的规模是“府周二里百二十步,规模恢宏博大,建筑庞大考究,梁架均用楠木,为绍兴府首”,若按“六尺为步”计算,周长为1.24千米,占地面积为十六亩。

然而,一个名叫黄佐的人见过。

他是明代岭南大儒,1523年冬天来绍兴,在伯府第住了7天。他提到,伯府第的房子有50多间,因为王阳明的弟子众多,所以在建造伯府第时,除了大厅豪华,其他地方都力求简朴,让更多的弟子可以住进来。伯府第不设台门,门墙也不高设,这样,来这里学习的人就不会有师门高不可攀的感觉。

隔壁礼部尚书吕本的吕府已经作为王阳明纪念馆,两家前后相邻。绍兴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

究竟怎么个不及?王阳明笑而不语。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8)

没关系,考古会告诉我们——

目前考古发掘了两进院落,结构完整。李晖达认为,“其实还没有完,再往北,到假山脚下,可能还有第三进。”这是一个很标准的明代官式建筑。

在第一进院落,考古队员清理出了部分门屋西界墙,还有部分石铺地面。根据推断,门屋进深约17米,东西跨度约32米。考古发掘可以还原王阳明家第一进院落的完整结构:一座大殿,一个南边的抱厦,形状横长,一个北边的抱厦,方一点。结构并不复杂。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9)

“王”,推测是界石。

我又走到了第二进院落——庭院的进深约19米,光是二进大厅最长的阶沿石就有6米多长,老王家的地面都是用这些大石板铺的。

接下来,考古队计划发掘二进院落至观象台之间的区域,厘清第三进院落的具体格局。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0)

在绍讲学名震四方

天泉证道思想开放

王阳明在绍兴的讲学名震四方,尤其到了晚年,他觉得自己来日不长,逢人就要讲,门人也觉得很奇怪,追问他怎么了。他叹了口气:我今天就像开了一个饭店,有客人经过,不管他吃不吃,都当他进来吃饭了。

成百上千的人为了听他讲学云集绍兴,从数千里外赶来,同门聚会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千人之多。

李晖达指着遗址外围环绕一圈的建筑,远处的一些老房子,也就是指示牌上的几个著名的景点:饮酒亭、观象台、碧霞池、石门框,都是之前标定的市文保单位。“如今,故居的遗址明确了,与现存的文物建筑相结合,阳明故里才恢复了它的完整性。”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1)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2)

李晖达说,一个文官很少能够封爵,明代功臣府第能拥有什么样的等级格局,这里至少让我们看到他家里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3)

王阳明厉害(发现王阳明天泉桥上证道)(14)

王阳明在府邸东南方向挖了一个池,名叫碧霞池,他自称“碧霞翁”。在西北侧,用条石砌挖池所取的土堆,形成假山状的台地,称为“观象台”,又称“王假山”。2018年至2019年,碧霞池发掘时发现了当时砌池时的条石、木桩,以及水榭基址。此水榭基址是不是王阳明师徒经常论学的天泉桥呢?

天泉桥很有名。1527年九月初八日,半夜子时。第二天,王阳明就要启程赴两广,准备回屋里休息,却看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门庭下等候,“使移席天泉桥”。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证道”,就发生在这里——那个长夜进行到何时,已经无人知道,月光在那晚铺开整个伯府第。

此前,王阳明刚刚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四句金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有很多相互对立的概念和命题,他又往往宣而不释,语焉不详,意犹未尽,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讨论。

天泉证道,就是师徒三人对四金句的大讨论。

钱明认为,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对于促进王阳明其学派分化和造成中明以后相对繁荣的文化环境很有关系,流派众多,思想活跃,学术思想出现了竞相发展的时机。

王阳明晚年在绍兴讲学的6年,是他系统讲学最长的一段时间,核心思想也在绍兴做了最终总结;亲民、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而且晚年,他在思想方法论上有一个重要突破,强调“一体说”,“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比如心和物,心和理,知和行。

天泉论道两年后,1529年1月9日,王阳明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归舟中逝世。最后,他的灵柩从西小河伯府第大埠头落船,走山阴古道,安葬在他生前亲选的地方——绍兴兰亭洪溪。

王阳明去世后,此地人去楼空,所有的声音瞬间消失。又过了185年,绍兴人章大来经过伯府第,写下一首诗,从描述看,此时的伯府第严重损毁,前屋已倾,后屋也塌,天泉桥“遗迹莽埃尘”。当然,即使没有家庭内讧,在国运衰败的情况下,伯府第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行伯府中,延眺来悲吟。

关于知与行

四位大家会聊些什么

【参考资料】

钱明《王阳明迁居山阴辩考》

天泉山房 编著《王阳明绍兴事迹考——名胜编

(原标题《发现王阳明:考古与遐想》,原作者马黎。编辑郭奕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