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过一篇关于佛教修行场所“寺”与“庙”的区别,相比起佛教,道教修行场所的称谓就要复杂许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称谓的涵义与由来!其中或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看客批评指正,使其更加完善!

观: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1)

道教修行场所大多以“观”命名,如著名的白云观、长春观、真武道观等。《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人观天象的地方,有点像现在的天文台的意思。

“观”用来指道教修行场所,大概起源于汉。史料记载汉武帝好方术,在甘泉造“延寿观”迎接天神,以求长生不老。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民间流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另外,《楼观先师传》中记载一个故事:周康王时大夫尹喜,曾于终南山结草为楼,用以观星望气,并起名为“楼观”。老子西行,尹喜延请老子至楼观,于是《道德经》出。

道家认为此事件为道教之始,后人随将道教修行场所称之为“观”。此说是否属实,也难以追究。“观”的由来应是其本意的延伸,道家讲究“羽化登仙”,最喜山高之处,方便与仙人沟通,而古人造“观”也是探索天上秘密,两者有相通之处。

宫: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2)

“宫”应是比“观”更高一级的修行场所,如青羊宫、重阳宫、太清宫、太和宫等。

明代《正统道藏》正一部《道书援神契-宫观》云:“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这里记载,“宫”比“观”的等级高,后人也习惯称皇家住所为宫,如大明宫、乾清宫等。

道教修行场所称为“宫”,应该开始于唐玄宗时。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下令两京及天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改两京玄元皇帝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次年,改西京玄元皇帝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则为紫极宫,宫中供奉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到宋徽宗时,听信道士林灵素言,徽宗自称太霄神君,诏改天下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供奉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像。 从此以后,“宫”作为道教修行场之称谓出现。

我们发现,一般称“宫”的道教修行场所都有皇帝敕封。如成都青羊宫,黄巢起义后,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后下诏改为青羊宫。再如重阳宫,王重阳羽化后,弟子为其修建灵虚观,之后不久丘处机请朝廷更名为“重阳宫”, 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道教“天下祖庭”之尊!

当然,也有些自抬身价的自称为“宫”, 这个也就没必要去追究,到今日“宫”和“观”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差别了!

庙: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3)

道教修行场所的另一称谓“庙”就和佛教相混了,如北京东岳庙、都江堰二王庙等。道教修行场所称“庙”可能和前面佛教修行场所称“庙”相似。“庙”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中,“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只有皇家有资格设立。其他有官爵的人家,可以按照制度建立自己“家庙”。汉代以后,民间逐渐兴起为一些神祗和圣人修庙的习俗,如龙王庙、山神庙、城隍庙、孔庙、关帝庙等。这些进入庙中被供奉的神祗也多半是道家之神。而后“庙”成为佛教寺院、道观、以及民间供奉神祗场所的统称,特别是在民间尤为突出。

另外,多说一句,也是自己的猜测,一般“庙”中供奉的神祗多为道教之神,能否说明,佛教修行场所称“庙”是借用了道教“庙的”概念呢?其实中国民间受道教文化影响更深,特别是祈福、算命、风水那一套,称“寺”为“庙”也多是由民间而来,很有可能是民间将道教的“庙”嫁接到佛教“寺”上去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祠: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4)

道教修行场所还有一类称谓“祠”的,如泰山碧霞祠。

《说文解字》言:“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可见,“祠”最初的意思是一种祭祀。但不知从何时起,“祠”成了纪念伟人的场所,这点与“庙”有些相似。《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这里的文翁被后人誉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颗明珠,他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地方官学的人,现在成都著名的石室中学,相传就是文翁所建。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佛狸祠就是纪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再有眉山三苏祠,用来纪念苏氏父子。

还有为活人立祠的,俗称“生祠”,如著名的狄仁杰、海瑞就被立过生祠。

后人也有将供奉祖先的地方称“祠”的,即使现在,江浙一带也有很多祠堂,主要是用来祭祀同姓祖先,起到凝聚家族力的作用。

道教修行场所称“祠”的不多,即使称“祠”,也多半因为是祭祀某个伟人而演变成道观一类。比如泰山碧霞祠,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一个传奇故事:汉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洞: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5)

道教还有一类称“洞”的修行场所,如青城山天师洞、重庆老君洞等。

有说法称:“洞”就是洞察的意思,看透真、玄、神三步。这种说法实在有些附会,道家的“洞”,应该指的就是山洞。道家修行之人喜欢于山高之处修行,要在山上居住,山洞就成为首选之处。山洞不仅可以遮风避雨,也可免于外界干扰,专心修行。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道观大殿之后都会有一祖师洞,说是当年祖师在此修行过。

道教修行场所称“洞”的,大概是为了纪念某位先师在此修行过。或者,有某个先师修行过的“洞”太过出名,而以此命名。如青城山天师洞的来历就是相传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峭壁间修炼布道,从而得名天师洞。

台: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6)

称“台”的道教修行场所多见于陕西一带,如著名的终南山楼观台、咸阳中五台、紫阳县的擂鼓台等。

《说文解字》对“台”的解释为:“说也”,段玉裁注:今之怡悦字。看来,台的古意和建筑无关。甲骨文“台”字像母亲所怀孩子,应通“胎”,后又专造“胎”字,随之“台”逐渐演变成方形平顶的瞭望高地,这就与“观”有所类似。“台”或为上古之时,沟通天地、举行仪式之用。道教沿用于此,本质还是方便与仙人沟通。

庵: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7)

一般认为称“庵”的是佛教女出家的修行场所,如《红楼梦》中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其实道教也有称“庵”的修行场所,如西安著名的“八仙庵”,后八仙庵改名为八仙宫,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为八仙庵,看来佛道两家都借用了“庵”这一概念。

“庵”在古代是一种小草屋,所谓“结草为庵”。过去文人的书房也有称“庵”的,如“老学庵”、“影梅庵”等。至于出家人修行场所何时称为“庵”,已不得而知。或者因为“庵”是清净之地,利于修行;或是以别于男修行之人,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庵”所用多在过去,现在道教修行场所称“庵”的为数不多,即使称“庵”也多改为“宫”、“观”之类。如上面提到的八仙庵改为八仙宫。而且现在尼姑修行的地方也很少称“庵”,多以“寺”称,如著名的普寿寺、莲溪寺等。

另外,由于道派源流不同,所处地域也不同,其修行场所称谓也各有不同,如五斗米道的活动场所最初一般不称作“观”,而称为“治”、“靖”、“庐”,作为其流系的南朝天师道,又多取名为“馆”。还有如“府”、 “阁”、“殿”、“池”等诸多称谓,因其形制或借鉴于古代建筑称谓,或取名于古代政府管理机构,这里就不逐一细说。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修行场所的称谓比较复杂,很多与古代政府机构相通,如“宫”、“馆”、“府”、“阁”等。不仅如此,去看道家的经书,也会发现道家的东西很杂糅,包含佛家、儒家、阴阳家甚至法家、小说家的思想在内,好多道家的神祗也和佛家的神祗相同,只是换个说法而已。于是也出现了是道家学佛教还是佛教学道家的争论,争来争去也是没有个结果,反而使得佛教与道家越来越分不清了,这在民间尤为突出。

道教观庙(道教修行场所观)(8)

前面已经说过,在民间什么“寺”、“观”之类的,统称为“庙”,这还罢了,更为怪异的是,很多民间所谓的庙里供奉的神祗经常佛道不分,很多情况是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坐在一起。这还算好,还有供奉开国领袖的,将开国领袖、龙王、关云长、观音菩萨等放在一起的,这才是匪夷所思。你去问那些磕头烧香的信众,他们只会是这些都是“爷”,只要是“爷”就能保佑我们。看来,所谓的宗教合一最先在民间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