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家里排行老三,称刘季。现在的话,就是不务正业街里的二流子、社会人。年轻时曾经投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无忌,想求个出身,混些富贵,那时四公子就如同社会大哥,广招小弟,供吃供住,帮着摆事。秦国统一后,这些大哥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刘邦就回到了沛县,谋了个亭长的差事。薪资不高,却行侠好交,地位不高,说话办事却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沛县里豪强,多是刘邦的朋友。沛县县政府秘书长萧何,看守所所长曹参,车队队长夏侯婴等等。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可谓县里的头面人物,沛令的好友,在老太婆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拒绝沛令所求,坚持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这个大近二十岁的老男人,后来又把小女儿嫁给了杀狗的樊哙,两个女婿后来一个当了皇帝,一个封了侯,可见这个老头的眼光。这两个女儿后来也在大汉建立之初,掀起了风云。
话说刘邦带着弟兄到了城下,沛令反悔了,紧闭城门。城里的众人杀了沛令,迎刘邦入城,推为沛公。县城子弟纷纷响应从军,怎奈沛县人口太少,只聚集三四千人。刘邦遂决定投靠项梁。
在投奔项梁的途中,刘邦一生最大收获就是遇到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张良同志。
张良,韩国贵族潇洒公子,因为秦始皇灭了韩国而失去了崇高的地位和优渥的生活,带着愤怒和仇恨组织力量和收买杀手刺杀秦始皇失败,隐姓埋名逃亡。遇到了黄石公,磨砺了张良的心性,传授张良黄石公略,使得张良脱胎换骨,成为沉稳淡定富有谋略的大家。读书改变命运,这绝对正确,但命运改变要看读什么书,读到什么程度。很多人读成了傻子呆子,而张良把一本书研究透就成了千古帝师。
张良带着几百弟兄,投靠了多支起义军,但一个个让张良失望,张良出谋,这些头领或者不听,或者根本听不懂,而独独遇到了刘邦,不仅听从张良的意见,而且马上就懂张良的意思,坚决把谋略执行到位。士为知己者死,认同、肯定和尊重让张良死心塌地决定跟随刘邦,而刘邦尊重的人就是没当皇帝时也没有几个,“妈的”口头语对谁都有过,而对张良即使当了皇帝也一直称作先生。
刘邦的投奔,让项梁壮大了力量,项梁便又分给刘邦些兵马,与项羽,各自负责一方攻守,此时刘邦与项羽同为楚王庭中之臣,共为项梁麾下之将,意气相投,以兄弟相称,有战友情谊。
打了几次胜仗、有点忘乎所以的项梁亲自带兵迎击章邯,不想被一击即溃,统帅项梁被阵前斩杀,楚军大败,四散溃逃。自古洎今,骄兵必败,何况面对强大的对手。
秦军所至,起义军如乌合之众。章邯放下不堪一击的楚军,直扑尚可称强的赵军,围赵王及张耳于巨鹿,居于别处的陈馀率数万赵军,几次冲击秦军,都如蚂蚁撼树,损失了不少人马不说,全无一点效果。
赵王遂派使者向各地求援,各地纷纷派兵前来。这不是他们哥们够意思人讲究,陈胜、吴广、项梁的故事就在眼前,大家要是不团结一心,很快自己也是前辈的下场。这点形势判断,让他们想到了自己,别等章邯打到自己,这样自己才有存活发展的可能。面对雄狮,最佳的斗法是群起而攻之,可惜都是家狗而非鬣狗,但捧场是必须的。
楚王虽是项梁所立,但也不希望项氏再掌权,虽不至于感觉如芒在背,但意思差不多。项梁死后,择将就是一个首要问题,总不至于自己亲自挂帅吧,那也是危险的工作。排除了项氏,楚王想到了曾经预言项梁败仗的宋义,倒是知兵,可为将,于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楚军援救巨鹿。
编辑于 2022-04-10 09:23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