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原收布兵权大盛 废辩立协秉政立威

并州刺史武猛都尉丁原奉何进之命领兵入京,朝廷拜为执金吾。并州与凉州兵马同在边陲,连年讨伐羌胡叛乱,因而能征惯战。一渊不二蛟,丁原部曲当最为董卓顾忌,便思除之。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1)

丁原字建阳,出于庶族,为人粗率,有武勇,善于骑射。以县吏入仕,直到并州刺史,因诛除宦官有功,得任朝官。关键他手下更有一员猛将,便是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属内蒙古包头市),骁勇过人、弓马超群,素有“飞将”之美誉。所谓飞将,便是将其比作西汉时以骑射技艺使匈奴叹服的将军李广,飞将军之名便由此而来。吕布还有一宝马良驹,名叫“赤兔”,如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为人称道。吕布在丁原帐下任主簿(或司马),甚为丁原亲信。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2)

董卓曾为并州刺史,一如吕布其人,当不会未曾知晓,董吕二人恐怕亦有所交情。然而欲除丁原,不免要过吕布这关,董卓就使个离间之计,不知用何等方法,竟暗中收买吕布教其寻机刺杀丁原。吕布果然提着丁原头颅,领着丁原部曲投奔了董卓,自是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将其任为骑都尉。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3)

先是收编何氏旧部,如今又兼并丁原,董卓形势大盛,京师兵权尽在掌握。〔1〕既如此莫如加紧控制朝廷,董卓便暗示朝中欲进三公之位。当初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同领朝政,而此时主政者仅余袁隗,袁氏本欲藉助董卓之力抗衡何氏以便于朝中有所作为,却不知董卓自有私心,现今董卓拥大军于雒阳城外,朝廷苦于力不能制,只得权且任之。是年自六月起阴雨连绵,汉廷常以天灾异象罢免三公,由是便以“久雨不止”为名策免司空刘弘(字子高),又派使者至显阳苑军中,宣诏拜董卓为司空。〔2〕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4)

就任司空之后当立权威,自那日拜见皇帝及陈留王时,董卓便隐隐有废立之意。陈留王刘协乃董太后抚养,董卓自认与董氏同族,可扯上一丝半缕的关系,似乎是有利条件,其实董太后乃冀州河间人,与董卓相去甚远,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罢了,而拥立皇帝是无上之功,且陈留王年幼,如若成功足可把持朝廷。

董卓意欲召集百官商议废立之事,但他希望获得袁氏支持,以便于引导公卿。八月三十日(9月27日),董卓于显阳苑召见袁绍:

“天下君主当立贤明之人,未必恒常不变。每念灵帝之时,令人愤恨!如今看来,‘董侯’似乎可以胜任。”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5)

刘协因为董太后抚养称为“董侯”,袁绍闻言答道:

“汉家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厚,兆民爱戴,何况当今皇上并无过失,若明公违背礼制,任意废嫡立庶,恐怕难以服众!”

“竖子!天下事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此等大事,当容与太傅再议!”

袁绍见董卓按剑怒斥,虽是内心不悦,也只得诡言搪塞。

“倘若‘董侯’亦不能胜任,恐怕刘氏血脉不足拥立了!”

如此狂言实在令袁绍忍无可忍,终于勃然大怒,厉声回道:

“天下豪杰唯董公一人强健吗?”

说罢,横刀胸前深施一礼,兀自转身而去,在座众人惊愕失色。〔3〕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6)

袁绍自忖实力不足以与董卓抗衡,便离了雒阳出逃冀州,董卓意欲悬赏缉拿,选部尚书周毖(bì,字仲远)、城门校尉伍琼(字德瑜)等人却暗中掩护袁绍,劝董卓安抚之:

“董公,如废立大事,非常人所能理解。袁绍不顾大局逃出京城,唯恐获罪而已非有其他想法,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悬赏缉拿,若逼得他召集豪杰以对抗,恐怕山东局势便不在公掌握之中了。莫不如赦免之,教他做个郡守,以免祸患。”〔4〕

一是初入京师尚不敢与世家大族的袁氏为敌,二是大事未定还需收服人心,董卓只得依从,自是以袁绍为勃海太守兼司隶校尉、封邟(kàng)乡侯。非但如此,袁绍从弟袁术亦升任后将军,曹操升任骁骑校尉,大约袁绍与曹操过从甚密因而董卓特意拉拢。

董卓虽未得袁绍支持,然而主意已决,于是至宫中召集群臣,公开废立之事。董卓昂首说道:

“天地为大,君臣次之,若为治世,须先正君王。当今皇帝暗弱,不足以奉承宗庙,为天下之主。今欲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如何?”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7)

殿中鸦雀无声,公卿噤若寒蝉。董卓见状又突然咆哮道:

“昔日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阻挠大计者,皆以军法处置!”

百官闻言惊恐,竟有不觉颤动者。尚书卢植忍无可忍,终于挺身反驳:

“当初太甲昏庸,故伊尹将之放逐;昌邑王继位二十七日,而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另立。当今皇上富于春秋,又无过失,不可与前事相比!”〔5〕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8)

董卓赫然发怒,拂袖离席。

然而废立之事已是箭在弦上,董卓势在必行,他使人拟写废立册书持付太傅袁隗,袁隗无可奈何只得回报“如其所议”。

九月初一(9月28日),崇德殿中,董卓再召群臣说道:

“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以至幽禁而死,有违婆媳之礼、忤逆不孝。当今皇上软弱,有失天子威仪,不似人臣之君。昔日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均有典籍可查,今太后如太甲,皇帝如昌邑,应效仿伊尹、霍光,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太后还政,迁居永安宫!”〔6〕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9)

大殿森然静默,群臣钳口结舌,然后尚书宣读册书:

“孝灵皇帝,早弃臣子,皇帝承嗣,天下所望,而当今皇帝天姿轻佻,有失威仪,居丧怠慢,大失德行,有辱帝位。皇太后并无母仪教化,统政混乱,而永乐太后暴毙,似有嫌疑,使三纲天地之道有缺,其罪甚大。陈留王协,圣德伟大,规矩肃然,可比尧帝,居丧哀切,幼年聪慧,有如成王,美誉天下,宜继大统,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7〕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10)

太后哽咽泪下,袁隗扶少帝刘辩走下御座北面称臣,又将皇帝玉玺交予刘协,刘辩自是年四月中旬嗣位至九月被废,在位不足半年,刘协登基南面受朝,年方九岁。当即颁下诏书大赦天下,改元“永汉”。〔8〕又赐予自公卿至黄门侍郎各家出一人为郎官,以补之前因诛杀宦官之职缺。两日后,董卓命人捧鸩酒送到永安宫,何太后明白大限已至,饮鸩而亡。〔9〕

九月十二日(10月9日),董卓遣使拜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刘虞本出任幽州牧,因平叛有功灵帝拜为大司马,如此太尉有缺,董卓自任太尉、领前将军并持斧钺、设虎贲卫士,改封郿侯,权势更上一层。第二日,以太中大夫杨彪(字文先)为司空,二十一日(10月18日),征豫州牧黄琬入朝为司徒。〔10〕嗣后董卓与黄琬、杨彪上书为窦武(字游平)、陈藩(字仲举)及诸党人平反昭雪,恢复其爵位,擢用其子孙。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11)

董卓入朝之初,周毖、伍琼便博取了董卓信任,劝他提拔天下名士以笼络公卿之心,大约董卓自知公卿迫于威慑面从腹非,于是听从计议,授意周毖等选拔官吏。周毖与尚书侍郎许靖(字文休)等人共同商议拟定人选,于是征召名士、党人等如荀爽(字慈明)为光禄勋、韩融(字元长)为大鸿胪、陈纪(字元方)为五官中郎将、蔡邕(字伯喈)为侍中、郑泰为尚书、何颙为长史,又特意调京官外任州郡牧守,如韩馥(字文节)为冀州牧、刘岱(字公山)为兖州刺史、孔伷(zhòu,字公绪)为豫州刺史、张邈(字孟卓)为陈留太守、张咨(字子议)为南阳太守。至于董卓亲信不过中郎将、校尉而已,不曾得任显要官职,也算为董卓博得些礼贤下士的美名。

十一月初一(11月26日),董卓自任相国。相国之职有如丞相,地位崇高,是时汉廷已有近一百八十年不设此职,如今董卓不仅恢复相国,甚至拥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殊荣,即拜谒皇帝礼官不呼其名,而腰悬佩剑足登靴履、大摇大摆上殿入朝。董卓任相国不久又以黄琬为太尉、杨彪为司徒、荀爽为司空。〔11〕是年末,废除光熹、昭宁、永汉年号,恢复中平六年。

三国时期诸侯帐下武将(三国史略第七章)(12)

随着董卓权倾朝野,其贪婪暴虐之性逐渐显现,一如盗掘灵帝陵寝,奸淫公主宫女,滥用严刑,纵容兵士劫掠豪族,就连皇亲贵戚一同遭殃,朝中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京师震动。不知公卿将忍气吞声到何时呢?

————————————————————

〔1〕(董)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见《三国志》卷六,董卓传。

〔2〕昭宁元年(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住兵屯(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见《八家后汉书辑注》,续汉书卷一,献帝纪。

〔3〕(董)卓议欲废立,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见《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

〔4〕“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埶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崤山、华山以东的中原地区)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见《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

〔5〕(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商代名相)、霍光(西汉权臣)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即田延年,支持霍光废立的大臣)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商代第四代君主)既立不明,昌邑(即西汉第九代皇帝刘贺)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见《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

〔6〕(董)卓复大会群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见《三国志》卷六,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纪》。

〔7〕“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见《三国志》卷六,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

〔8〕(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初一),(刘协)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见《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9〕(中平六年九月)丙子(初三,9月30日),董卓杀皇太后何氏。见《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10〕(中平六年九月)乙酉(十二日),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董卓自为太尉,加鈇钺、虎贲。丙戌(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甲午(二十一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见《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11〕(中平六年)十一月癸酉(初一),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疑误,当月无戊戌日),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见《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三国史#​#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袁绍#​#吕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