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正是酥香多汁的水果最丰富的时节。在消费者尝鲜时,常常也感到困惑,就是那些新头衔。除了人们刚熟悉的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富硒水果、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之外,又来了一个新潮流——中国气候好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赋予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不同部门出台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农业品牌认证体系,再加上部分商家自己添上的宣传噱头,选购水果难免“雾里看花”。

标果水果平台是真的吗(有官方认证可以放心大胆买买买)(1)

买水果像是开盲盒

“有官方认证当然更好了,可以放心大胆买买买”

小李前两天买的巫山脆李终于到了,他迫不及待取回快递。

这是一种重庆特产,产自巫山县,产地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这个李子是中国气候好产品。我琢磨着跟生态搭边,应该不错。”小李说着,麻利地拆开包装,给同事一起分享。

一时间,“咔哧”的脆响此起彼伏,飘着水果特有的清香。“嘿,真挺好吃的。”“酸甜口,汁水挺多。”大家对这个新鲜物赞不绝口。

不过,小李说,要想买到好吃的水果,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就拿果冻橙来说,在网店、直播间买过,也在线下的实体店、批发市场买过,有好吃的,也有‘踩雷’的,就算同一家店买来的同一袋橙子,有时候口感也是天差地别。”小李吐槽“就跟开盲盒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像水果这类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太大了,光照、雨水、温度……稍微差点,就直接反映到果实的口感上。”一位经营蔬果超市多年的店主说,“到了售卖的这个环节,果子大小、有没有磕碰,一打眼能看见。真要是想挨个测出来都是什么味,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农产品的生产特征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品一样标准化,生产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也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更像是在开“盲盒”。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最关心的无非是一个核心问题——好不好吃。

“最靠谱的还是得看产地、看节气。”小李分享了自己的购买经验,“有官方认证的当然更好了,比如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这些,可以放心大胆地跟着买买买。”

“国字号”品牌真有用

有了“名头”更容易推介

京郊也有不少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果品,被登记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这一“国字号”品牌的加持下,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和推介机会。

“不是所有的西瓜都叫‘大兴西瓜’,只有真正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才有那沙甜爽口的独特味道。”瓜农老宋说。

作为西瓜之乡,大兴西瓜久负盛名,以庞各庄为代表的10个乡镇大面积种植,是西瓜的主产地。该地区多为沙性土,每年5月至7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至26摄氏度,恰是西瓜生长的最适温度,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也达到了西瓜需求的最佳条件。再加上数代种瓜人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从而孕育出以沙、甜、脆著称的大兴西瓜,成就了“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与佳话。

2007年3月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兴西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15日,大兴西瓜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截至今年,大兴西瓜节已成功举办了33届,依托大兴西瓜节和全国西甜瓜擂台赛持续打造的品类名片,让大兴西瓜声名远播。

同样受益的,还有平谷大桃。

早在2006年,平谷大桃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北京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平谷大桃的好味道,得益于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与区域小气候:三面环山,水质优良、土壤沙质且富含微量元素,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从而孕育了风味独特、个大、色艳、甜度高、桃味浓的平谷大桃。

在峪口镇西营村,桃林间的青青绿草没过膝盖。“为了涵养土壤,我们定期在林下种植油菜花、大豆等豆科作物,碾碎后直接填埋,让土壤吃上‘营养餐’,提高有机质含量。”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合说,“平谷大桃是我们的招牌,如何擦亮这个招牌,让它优中更优,也是我们这些桃农没事儿就寻思的。”

平谷大桃还是进入欧盟的10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品牌价值逐年上升,2016年品牌价值达到94.39亿元。今年平谷大桃又入选了全国“商标富民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并亮相第八届世界地理标志大会。

除了地质条件和种养殖技术,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起,全国多个省份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目前已认定了11个国家级的“中国气候好产品”,包括巫山脆李、綦江赶水草蔸萝卜、德昌桑葚、蒙顶山茶、洞口雪峰蜜橘等。

与此同时,各省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也在陆续开展。据有关媒体报道,贴上了气候品质认证标签之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牡丹产业园出产的“汾河牡丹”牡丹花蕊茶、全花茶售价提高20%以上。黑龙江省五常市阿里郎合作社种植的水稻通过气候品质“特优”等级认证后,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查到水稻种植期间的天气,每亩稻田多挣1400多元。浙江绿野仙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紫笋茶叶拥有“特优”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后,接到了欧盟的500万欧元茶叶订单。

摸清“标签”不容易

多头管理诞生多种认证体系

在农产品品牌的孵化阶段,要让消费者从不知道到知道,就需要有信服力、有影响力的响当当的“名头”,而经由官方机构认证的品牌可信度更高。给农产品“贴标签”的行为,本意是加强产品的差异化、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避免谷贱伤农。卖“名头”其实质是在卖信用。

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领域,有“三品一标”的说法,主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代表着由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而在实践中,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由于多个部门都具有监管责任,从而衍生出了较为复杂的认证体系。

记者梳理发现,仅地理标志这一项,就有两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保护申请予以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地理标志有权予以认定。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以登记的方式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虽然名字相似、内容也相似,但标志图案完全不同,监管体系也各不相同,分别由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农业农村局进行日常监管。

而我们常说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则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与地理标志不同的是,认证环节开放给有资质、经过批准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认证,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对辖区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更复杂一些,分为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两类,产地认证由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负责,产品认证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授权的认可机构负责。

光是“三品一标”,就有农业农村部、知识产权局、国家认监委三个国家级部委来主管,各有交叉。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从“吃得上”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品牌认证也跟着一起升级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进入人们的视野。

简单来说,通过当年的气候条件,对比设置好的认证指标,来综合评价确定天气气候对生产阶段的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最终评定出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分为特优、优、良、一般四级。相比“三品一标”,这一认证更加灵活,因为每年的气候会有所不同,气候品质认证有效期为一年,可进行多次认证。“中国气候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是由中国气象局下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负责。

但普通消费者想要弄清其中的门道,真是不容易。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三品一标”,还是新兴起的气候产品,其根本目的是让优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并不断产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从这一点上来看,繁杂的“名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原标题:水果的“名头”大有来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可心 制图 冯晨清

流程编辑:u02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