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理解国家文化安全(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文化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基因,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安全事关国家、民族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关系民族和国家的永续发展。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共同构成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天然地具有保护自己经济基础的功能。

近代以来,我国维护文化安全主要经历了抵御文化扩张、反对文化霸权、消除文化渗透的三个阶段。直到“‘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又面临着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防止文化渗透的任务。冷战结束后,文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才能保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达千家万户,斗争形势更加复杂。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不可避免。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成为新时代防止文化渗透的重点。

二、面向现代化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作用来看,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呈现单向不对等的特征,传统强势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加剧。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美国等一些国家深感焦虑,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不断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在文化渗透上手段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科技、管理制度、贸易规则、知识、劳动力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并不是平等的,在经济上有优势的国家往往形成中心而向外辐射扩张,对流入地形成单向作用和影响。中国逐步“平视”世界后,西方的文化渗透有了策略上的变化。首先载体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文学艺术、教育交流等之外,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次是针对性更强。对所谓“精英”采取资助留学、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豢养一批为其所用的反对势力,力图“以华制华”,一段时间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潮泛滥,就是其作用的结果。对普通老百姓,则是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着瓦解统一的社会思想基础的活动,这种现象在农村尤甚。对民族地区,则宣扬民粹文化,培植分裂势力。种种手段借助信息化条件,影响更加深远。任何文化的冲突最终指向的都是政治制度,只有看清经济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内部来看,人们思想日趋多元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动力不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中国不可避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由此相伴而来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长时间领先于中国,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似乎成了先进文明的代表,因而不分青红皂白加以盲目崇拜,却轻视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由于缺乏创新,一些文化形式无法与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适应而越来越没落。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如何既保持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又保护好各民族特有的文化,防止民粹主义影响,成为民族团结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统筹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

强调,要“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走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的老路,主要依靠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决不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和平,同时中国秉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维护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各层次教育体系中,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媒体要加大宣传和阐释的力度,向民众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成分,特别是在宣传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时,要结合分析其中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增进老百姓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既讲清制度的优越性,也讲清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文化自豪感。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好现代技术手段,赋予传统的艺术形式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手法,增强时尚气息和可参与性,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

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民族团结相统一,增进文化认同。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旗帜鲜明表明中国文化立场与观点。

疏堵结合,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国网民规模庞大,网络信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突显。对网上的言论、观点要注意甄别,坚持疏堵结合。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弘扬网络正能量,反击错误思潮,引导舆情方向,增强网络文化创造力。加强网络治理,扫清网络上各种违法或败坏社会风尚的行为,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与维护文化安全相统一,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就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维护安全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又保证主权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知识体系等不受外部势力的侵扰和干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来弘扬中国文化理念。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公管学院院长、研究员、硕导,本文为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成果,FJ2019ZTB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