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为我市创文增加历史元素(阅读红色文化地标)(1)

  红色文化地标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真实性、现场感、沉浸感、仪式感和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等鲜明特点,因此没有被淹没在岁月的尘烟里,而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彩。上海红色文化地标连接起了一部生动的写在城市中的红色历史。

从点到面主题呈现


  上海红色文化地标的丰富性,体现在其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相当程度地连成了线,甚至足以构成一个主题性的块面,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程。  一系列相关的红色文化地标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成立于上海,而且是真正“诞生”在上海。诞生,不仅是呱呱坠地的那一时刻,更应该具有艰难孕育的历程与阶段。当年陈独秀居住的老渔阳里2号,既是1920年之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指导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老渔阳里2号亦是策划将《共产党宣言》全本翻译为中文的地方,并确定陈望道为译者,随后又新印刷所则印刷出版了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孕育,才会有后来必然有之的分娩与诞生。上海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举行代表大会最多的地方,七次当中占据了三次之多,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唯一一座不止一次召开过党的代表大会的城市。  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二大的石库门建筑,均作为完整的红色文化地标留存了下来。四大会址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遭到日军炮火的轰炸而被毁,故现在原址地确立了遗址标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历史的质感。党的代表大会会址以红色文化地标的形式,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标记。“一大”是党的诞生礼,宣告了“我是谁”,“二大”产生了党的第一部章程,明确了“我为谁”,“四大”完善了党的基本组织建设原则,确定了“我如何成为我”。  上海红色文化地标中还包括不同时期的党的中央机关和其他重要的党的相关机构的旧址,如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旧址、中央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等。它们无不连接着中国革命的博大、深邃与壮阔。

可感可读写就传奇


  由于历史的错综复杂以及上海城市环境的特殊性,上海很多红色文化地标都被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这也极大地增加了红色文化地标的叙事性、可读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召开的过程中,遭遇密探窥视,代表们立即中断会议紧急撤离,只留下李汉俊等人同巡捕房人员巧妙周旋。这一史实具有足够的传奇色彩。《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李白烈士,在上海从事秘密电台工作长达十二年之久,将大量重要的情报从虎穴发送到了党中央。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从寓所阁楼中发出的最后的电文尤其震撼人心。中共中央特科机关亦设在上海,在应对各类险情、突发事件,以及处置叛徒过程中的传奇故事更是不计其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众多革命英烈牺牲就义的地方。上海龙华同南京雨花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地标一样,是党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关押杀害大批革命志士的监狱和刑场,现在则是烈士陵园及其纪念性设施。  在龙华关押并被杀害的,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高级别的重要领导人,如: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陈乔年,以及彭湃等军委四烈士,这使上海红色文化地标更彰显了其“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壮美色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不久,陈独秀的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在龙华英勇就义。仅仅十多天后,接替陈延年职务的赵世炎也就义于龙华。陈延年的弟弟陈乔年,也于次年踏着兄长的足迹在龙华就义。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早年便来到上海,和父亲陈独秀一起被誉为“一门三杰”。陈氏兄弟与赵世炎是在法国共同勤工俭学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战友,三人最后均在上海为信仰而壮烈牺牲。

充满象征兼具烟火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石库门建筑里召开,而石库门则是上海独有的建筑形态,非常能够代表当时上海的城市风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这一象征如今已被人们所广为熟知和接受,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里走出,走向庄严的天安门,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伟大复兴之路的光辉历程。而蔡和森、邓小平等人踏上勤工俭学之路的码头,也颇具有通往世界的象征意义。  石库门事实上是当时上海的一种民居形态,而上海的红色文化地标散落在城市中,至今仍有不少直接同民居相连接相交错,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与人间的烟火气。历史从没有走远,红色文化地标也决不是孤立地、隔绝地、冷冰冰地存在于城市里的,红色文化的基因时刻鲜活地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高等院校也是红色文化地标的富集区域,不少红色文化地标便分布在高校中,这也是上海高校的红色文化优势之一。如:陈望道1956年至1977年期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被改建成为陈望道旧居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上海交通大学内有穆汉祥、史霄雯烈士墓,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等。同济大学则有“一·二九”的相关建筑物等。目前,上海大学也在进一步深挖自己的校史,将瞿秋白等共产党人与上大的历史关联更加清晰、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  如今,上海红色文化地标的能级提升已是必然之趋势。我们更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地标的效能与效用,使其进一步成为卓越城市建设以及彰显城市精神的不可分割的华彩部分。(方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