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司马牛不知因为什么事触发了他的伤感,哀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听见了,就安慰他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论语·颜渊》12·5)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只记载说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多言而躁”,然后从《论语》中摘录了司马牛问仁、问君子两章(《论语·颜渊》第3、4章),没有再多的记载。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

有人说,这个司马牛就是宋国的司马桓魋的弟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第23章记载了这句话。

据说,桓魋姓向名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因此又称桓魋。后来,桓魋“犯上作乱”,被迫逃离宋国。桓魋有个弟弟司马牛,后来逃到鲁国,死在鲁国都城城门之外。《左传》(哀公十四年)是这么记载的。但《左传》没说他是孔子的弟子。

但也有人认为,比如杨伯峻,孔子弟子司马牛应该不是桓魋的弟弟,因为连《史记》都没有采纳《左传》的记载;二是说《论语》中的司马牛就是桓魋的弟弟之说,始自孔安国,但这一说法也是漏洞百出,不足信。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

还是不管这些吧。

子夏开导司马牛说,有没有兄弟那是命里的事,但是,老话说的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你只要做到这样,天下人都是你的兄弟,你还用担心没有兄弟吗?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则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最好注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4·25)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也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你并肩一起。

孔子的这个意思,与《论语》开篇“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即只要你有德行,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唐朝的诗人王勃用诗的形式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

《中庸》中的“柔远人,怀诸侯”的“怀柔”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最深层的来源,亦当来于此。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4)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