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杨炳阳(渭南文坛杨少林)(1)

【作者简介】杨少林,笔名无悔,临渭区阳郭人。 渭南市朗诵协会会员。 临渭区作协会员。 喜欢朗诵,旅游。 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三贤文苑》《华山文学》《新锐散文》《蝶语兰心》等。 《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渭南文坛杨炳阳(渭南文坛杨少林)(2)

八百里秦川,西自宝鸡,东到潼关。在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黄土台塬地带,以塬为地名的甚多,有五丈塬、少陵塬、乐游塬、神禾塬、白鹿塬、铁炉塬、阳郭塬、崇凝塬、高塘塬、孟塬等。这些塬形地貌,自上而下多呈阶梯状,沟壑纵横,草木丛生,土地贫瘠,交通不便。

渭南文坛杨炳阳(渭南文坛杨少林)(3)

我的家乡就在渭南阳郭塬上,东临崇凝塬,西接铁炉塬,和阎村镇、三张镇共称西塬。塬与塬之间多有深沟,沟内溪水长流,像一条玉带把塬与塬之间相连,又像是塬的血脉。渭南三贤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的原上说的就是今天的崇凝塬,又叫长寿塬。塬上人靠天吃饭,地少人多,庄稼多欠收,所以在农闲时多去城里打工以维持生计,常被城里人讨嫌,称我们为"塬狼"。意思是塬上人野蛮、贫穷、落后、愚昧、土气、像饿狼一样。"塬狼"这种称呼带有非常严重的蔑视之意。在这历史人文厚重的八百里秦川,十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地方俗称各有特色,渭南当地就流传"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二华潼关土匪窜……″这样听来,塬狼似乎也不那么刺耳了。

可是,就在我们塬狼生活的地方,不但风景如画,而且名人英雄辈出。历史上皇后就出了三个:汉光武帝刘秀阴丽华皇后,隋文帝杨坚独孤伽罗皇后,宋仁宗赵祯曹娥皇后。秦始皇曾在阳郭修建步高宫,在崇凝修建步寿宫。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就发生在崇凝塬,王莽追刘秀的传说在我们塬上流传千年,许多地名也是因他们的故事而得名。如箭峪、龙尾坡、石鼓山、秀龙山、黄狗峪等。有"陕商故里"之称的阳郭塬,仅姜家和贺家,在明清鼎盛之时,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可以左右全省的商业命脉,被称为"盖省财东″。渭华起义时,许多塬上小伙纷纷加入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为追求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特别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王劲哉将军,也称"王老虎"。抗日战争时期,王将军镇守武汉,他所带的渭南塬上士兵骁勇善战,杀敌无数,打出了"陕西愣娃″的威名。蒋介石只给二位将军授于一级"青天白日勋章",一位是张自忠将军,另一位就是王劲哉将军。

塬上人虽然贫穷,但心地善良,淳朴憨厚,慷慨大方。男人实在,不偷奸,不耍滑,讲义气,喝酒一口干,吃饭抢买单。十里八乡的小伙子都愿意娶塬上女子做媳妇,塬上女子不但有江南女子的妩媚,也有北国红颜的精致,温婉善良,持家有方。过去塬上交通不便,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为了生计,塬上人像狼一样不放弃,不胆怯,不被困难吓倒,积极为生活奔波。贠曲豆腐在渭南非常有名,许多年轻人去往宁夏,内蒙,甘肃,青海等地,以卖豆腐为生,他们常常是三个一群或五个一伙,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五年、十年, 所做的豆腐深受当地人喜爱,生活逐渐步入小康,并带领亲戚朋友一同发家致富。留在村子里的部分胆大的年轻人因地制宜,先后开办了砖瓦厂,饲料厂,面粉厂。他们以狼的敏锐嗅觉和眼光,狼的勇敢智慧和团结精神,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本地乡党们摆脱贫困,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最近几年,塬上的猕猴桃,香菇、核桃、花椒、草帽、柿子醋等农产品,深受各地人喜爱。

如今塬上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通往塬上的道路宽敞平整,各村各户门前都铺上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汽车,手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阳郭塬和崇凝塬已被国家评为"红色革命老区"。桃花源,植物园,天留山,航天博物馆等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一座现代化的南塬新城正在崛起,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不但蕴藏着历史,而且展现着当代。这一切的巨大变化,都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和扶贫计划。可以想象,再过三五年,塬上就会成为渭南的后花园。到那时,展现在渭南人面前的黄土塬将会是另一番景象,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让人迷醉,让人留恋。累了倦了的时候,来到塬上放松身心,看眼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那种舒适与惬意,那种自然与和谐,像清风拂过大地,像雨露滋润心田,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一切的烦恼自然烟消云散。

世世代代生活在塬上的人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得过,失过,哭过,笑过,爱过,恨过,伤过,痛过,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塬上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爱自己的家乡不需要任何借口和理由,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总牵挂着塬上的一草一木,一溪一云,都会在记忆的最深处把它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