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梅粉,开工了没?
大年初八,飘飘可谓是逃也似地奔回了北上广。
原因无它,一是用行动拒绝母上高卡路里高糖的喂养方式;
二是,逃避一波一波往家里涌、不闹到元宵节不算完的亲戚们……
有来cos《我家那闺女》似地催婚的;
也有来上演《奇葩说》似地battle攀比的。
从年三十演到大年初七,整整八天,不休不饶。
而飘爸居然开始追起了开播时我写过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阿飘跟着看,发现一个问题:这矛盾丛生的盛府生活,不就是过年七姑八舅推杯换盏吵吵闹闹的原型吗?
以前飘飘写过,《知否》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古代生活的尽量贴近、还原。
无论是从物什、习俗还是文化,真实得让人有种恍惚间魂穿入戏之感。
不过,因为是以“家长里短”为主要载体,所以虽然背景年代古早,但人物故事,却依然贴近现代社会很多家庭。
大家庭中,堂表姐妹多了,难免就会有一两个爱攀比讨嫌的。
你看墨兰和如兰的相处,像不像亲戚中那两个最爱暗暗较劲的小姐妹。
一个言语霸道、行事彪悍——
一个情商最高,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而明兰,一个心慈面软的专职和事佬,专业“和稀泥”——
三个人,就撑起了过年小姐妹们要强掐尖的一台大戏。
姐妹斗嘴不算事,最怕的是大人盘问考试成绩?
你以为古人逃得过?
《知否》对科举考试的描写,更是让万千经历过高考摧残的孩子们,很有既视感——
科举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而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科举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考试前,物资齐备、父母车马相送。
进了考场,父母烧香拜佛,比考生还遭罪。
由于古代学者是跪坐作文,我们的考试必备是准考证橡皮2B铅笔,而古人则必备文房四宝,以及,护膝。
这一护膝,多由关系好的家眷帮忙制作,实用之中又添几丝情意。
一个护膝,就又能生出不少甜蜜情事。
明兰为小公爷制作护膝,成为了两人第一次彼此确定情愫的信物。
考前大张旗鼓,考完也同样有得忙乎。
当街放榜,各种公开处刑。
和如今高考一样,几家欢喜几家忧愁。
金榜题名的,爱面子的母亲咋咋呼呼想大张旗鼓地宣传,却被家里顾全大局的长辈压下去,怕相熟人家里未中榜的感到难堪——
这样大张旗鼓地庆祝
是想打齐国公夫妇
和顾侯爷的脸吗
一人中榜,全家有光;一人落榜,全家受累。
同是盛府,长柏上榜而长枫未中,长枫妹妹墨兰便开始发愁了——
看吧,考试自古以来都是全家齐上阵的事。
就只过去只有男子可以参加考试,而古代女子的“科举”是什么呢?
婚姻。
《知否》中,不乏想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的女子,比如四姑娘墨兰。
等我家姑娘
嫁入到了齐家
那咱们就出人头地了
贫寒子弟想通过考试实现价值。
而对于过去的女子,想要改变社会阶级,似乎只有婚姻。
墨兰虽然属大户庶出,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就是现在某些中产家庭姑娘所接受的“扬州瘦马”“豪门媳妇”教育。
不重女红,反而饱读诗书,学琴棋书画。
但,注重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个人成就,而在于打造一种高知、美丽的女子形象,为被侯门公婿看中做准备。
你妹妹才比谢道韫
她想嫁高门 有什么错
墨兰为了嫁个好人家,不惜名声,与富家公子在道观私相授受。
最后终于依靠舆论压力,勉强嫁入了豪门,却要一辈子面对丈夫的莺莺燕燕,被人瞧不起。
当然,现在一样,有削尖了脑袋想进入豪门的,也有头脑冷静,明白自身家庭背景单薄,嫁入豪门虽然光彩一时,却是遭罪一世的。
比如明兰。
明兰和小公爷虽然两情相悦,但,她一早明白,自己和小公爷是两个世界的人。
这并非妄自菲薄,而是现实骨感。哪怕中途一时被感情冲昏了头脑,疼爱她的盛老太太还是亲口提醒了她。
齐元若
人是好的
家世也好
只是家世太好
你若过去
其一 未必能登正室
其二 就算登了正室
也是遭罪的日子
这劫 你要想清楚了
这番话,放在今天,用于劝解很多一心想嫁豪门的女生,并不过时。
从古到今,无数女子试图用才情、美丽为筹码,换得一个豪门家族的入场券。
但始终,齐大非偶。
立足于家庭而非立足于个人价值的婚姻,始终还是要遵守“门当户对”的规则,否则卑微的一方,必定劫数难逃。
这份“门当户对”,并不是要拘泥于家族势力、嫡庶尊卑。
而是感情中的对等。
这对等,既可以像如兰与文炎敬,尽管在旁人眼里,文炎敬家世普通,两人却是自由恋爱,恩爱偕老。
也可以是明兰与顾廷烨,夫妻俩彼此理解,携手并进,是真正的精神平等。
有人批当下古装剧已没了存在的必要,飘飘却觉得,明兰看得比很多现代人还通透。
与其说《知否》讲家长里短,倒不如说,它讲的是中国式的传统家庭关系。
某种程度上,它像一幅浮世绘。
盛家主人盛纮,一辈子最宠的女人是林小娘。
他自己是庶子出身,于是便舍不得让林小娘和庶女受罪。
我绝不会让你和孩子
再过我和阿娘当初的日子
后来林小娘坏了家族名声,他便差人将她拖去祠堂打到重伤去世。
林小娘固然坏,但盛纮爱的,也不是林小娘这个人——
而是他自己。
他对林小娘的好,是弥补自己幼年的缺憾,他对林小娘不好,因为他更在意盛家的清誉。
你觉得是飘飘敏感想太多?
看这段戏。
正妻王大娘子和林小娘斗了一辈子,听到林小娘的死讯后,惊惧,盖过了喜悦。
这里不得不夸一句王大娘子扮演者刘琳演得好。
她把一个鲁莽无能的大房太太,演出了观众缘。
听到林小娘被自己的枕边人打死,她抱着自己,似乎很冷——
林小娘死得容易,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家族里,荣辱都是主人给的,命如草芥。
这段又哭又笑的演技高光,不正是她对林小娘、也对自己的兔死狐悲。
飘飘一直说,这是部反爽剧。
因为爽剧必定脱离现实。
王大娘子喊来天雷滚滚劈死了林小娘,那是爽剧。
王大娘子熬死了林小娘,才发现自己也是棋子,这才是真切到令人害怕的现实。
《知否》里,没一个人能逃出这中国式关系。
就连主角明兰也一样。
她从小谨慎不冒尖,即使是终于完成对林小娘的复仇,也不是亲自动手。
她知道墨兰看中了梁府的家世,于是故意多与梁家来往,让墨兰心急地在道观私会梁公子。
然后用言语暗示王大娘子多去道观。
到最后,墨兰的奸情是王大娘子发现的;林小娘是被盛纮下令痛打的。
明兰既替母亲报了仇,还全身而退,无一人怀疑。
有人因此说,《知否》“三观不正”,说女主角一直在古代人的思维模式下摸索滚爬,这是思想的倒退。
飘飘倒想问了。
女主角带着开挂的现代女性思维,像斗士一般到处呐喊“女人也能做生意!女人婚姻要自由!”固然是爽的。
但在古代真的真的活不过三集啊。
我们看剧,到底是要痛快不过脑的爽,还是要尊重逻辑的真?
更何况,《知否》是由一群“真血肉”的人编织起来的家族关系网。
飘飘过年时每每刷《知否》,都觉得从中看到了春节期间的自己。
它说的,不就是一段段含混的中国式家庭关系,有嫉妒,有嫌隙,也有亲情。
我们也是身处中国式关系中的大多数。
厌恶与一部分亲戚往来,却又始终狠不下心、撕不开面斩断亲缘。
你可以任性,但你最好像个大人般成熟。
明兰也有少年心性,任性肆意的时候。
面对初恋齐衡投在桌上的身影,偷偷用手去追他的影子。
在那个大环境里,明兰已经做出最好的选择。
她一不做华兰,闷声在婆家受欺负。
那是最传统的逆来顺受。
二不做墨兰,企图用年轻美貌换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那是反误了自己的机关性命。
用清醒的理性,尽可能地保全自己的纯真。
如何身处一段中国式关系?这已经是她教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