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行走东莞”之读城活动走入莞城北隅社区(图/王红林)
这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行走。有遥远的历史故事,那些湮没在时光里的记忆;有美好的生活回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真情讲述;还有让你惊艳的发现:挽面、竹器、耍椂,那些又遥远又亲近的手艺、器物,都沉淀在一座城里,原来它们依然光彩照人。
9月19日,由东莞展览馆举办的“行走东莞”之读城活动走入莞城北隅社区,数十名市民跟随东莞民俗文化专家穿街走巷,细细聆听教场街、千祥街、葵衣街、天水养芹,这些老街巷的故事,感受老莞城传统商业氛围,品尝北隅味道,追忆消散在时光里那些往昔的繁华与荣光。这就是“行走东莞”的力量,发现精彩,传递美好,让我们愈了解这座城,就愈爱这座城。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次行走活动的“导游”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培军,东莞民俗专业研究者、省非遗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
大家在北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门前集合,李培军指着眼前热闹的街市说,这里曾经是河涌密布,商船云集的交易码头。因紧邻教场街,又河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成为莞城商业发达的旺地。
转过街角来到却金亭。“却金亭碑”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上演了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明代番禺县尹李恺来东莞交叉检查外贸,规范制度,保护外商,婉拒暹罗商人一百两银奉。却金亭碑见证了当年商贾繁荣,也见证了却金不受的廉洁襟怀。
北隅社区老街巷纵横交错,小巷冷清幽深,颇具古意,墙头青砖上常有绿植恣意生长,屋檐的水滴晕黑了墙体;老街则人潮涌动,摆摊设点引车卖浆,好不热闹。大家穿街走巷,在教场街听李培军讲述“贡士”的故事,在千祥街感受“小吃一条街”的热闹和喧腾。最纯粹的烟火气,最市井的人间万象,与幽远的文化遗存,在北隅社区这些老街老巷里,汇聚一起,沉淀在时光里。在小巷里徜徉,既有闲散的悠然,又有生活的热度,也许这就是老莞城的底蕴。
“这些街巷的名字,就体现出莞城文化和商业发达的状况。”李翠薇介绍说,有反映登科教化命名的街巷,如世科里、星耀坊、灯头一甲;有商业业态命名的街巷,如皮鞋巷、果巷、葵衣街;有人文风物、典故命名的街巷,如旨亭街、天水养芹等。
细细品味,才发现北隅社区原来藏了这么多宝贝,让你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昔日繁华痕迹。
真情讲述“我的回忆”
动人的东西一定是要与“你”有关。历史的烟尘毕竟远去,但这样的行走,还需要落地到现在,这一次“行走东莞”活动,主办方提前就进行了地理脉络梳理,“精选路线”,同时也安排了真人讲述。
在教场街,大家听从小在这条巷子里长大的叶宴珍讲述自己的故事,讲童年时生活在这里的情景,老人还回忆起当年腌渍乌榄物尽其用的种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在和平路,李翠薇讲起当年她家人,住在这里的居住情况,人们生活在骑楼下的日常情景,以及儿时她最喜欢的旨亭街十四巷巷口的烧腊,她常常光顾的哪一家面店。生活的细节,从来都不曾淹没,它就守在时光里,等你在某一刻开启。
大家忍不住,就去找那家中山餐馆,小小的馆子,充满市井气息。李翠薇邀请馆子凌老板出来,为大家介绍自己的美食料理。店子虽小,满满情怀。
大家在振华路,还去拜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周容。老人精神矍铄地坐在店前,挥毫书写,“老人,人老不闲,独自撑起店面,养活着全家,非常值得敬佩。”李培军说,这些老巷里充满了这些人间故事,这些平凡人的故事构成了历史与文化的细节,绵长而令人感动。
生生不息老手艺
最让大家好奇的还是“古法美容”挽面。
在中山路口和和平路口交会处的骑楼下,大家见识了“挽面”“绝技”。粉饼扑面之后,手艺师傅,仅用一根线,一头咬住,一头被手牵着,绞动,在客人脸上“旋转跳跃”,不一会儿,绞过毛的面皮便光滑无比。很多小朋友很是好奇。李翠薇介绍说,“挽面”通俗讲,叫绞毛,以前只有已婚妇女才有资格去“挽面”,“挽面”生意最兴隆的时候,应该是中秋前夕,“外婆都要来‘挽面’,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去女儿家给外孙送中秋”。
同样让人好奇的还有那些传统手工编织的物件。中秋到,耍柚椂。耍椂也是中秋长辈送儿孙的传统好物。骑楼下,这些手编物品充满了时代感,结婚定亲时用的“喜担”,连同这些习俗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传统在这里得以延续。
就像天水养芹,一场大暴雨后,积水地面竟长出了嫩嫩的芹菜,为了纪念这上天的恩赐,市民把旁边的街取名为天水养芹。芹菜塘市场,后来填塘建成了当时东莞最大的农贸市场,楼下做肉菜市场,楼上做服装生意。好多80后的莞城人,是穿着芹菜塘服装商场的衣服长大的。
芹菜塘、天水养芹、芹菜塘市场、光明大市场,这些名字一路延伸,讲述着一座城的故事,也延续着一座城的文化与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