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说说财务自由的定义,关于它的定义其实99%的人都搞错了。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01
这种解释可能和你的传统认知不一样,很多人对财务自由的定义是:我有花不完的钱。
那具体是多少钱呢,我给你看一个数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里提到,一线城市高净值人群认为1.3亿可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8000万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是6000万。
听完这个数据,你是不是要感慨:天啊,工作一辈子可能都挣不到这么多钱,就算挣到了也老了。
现实中,很多人既不是高净值人群,也不是马云、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不能挣到花不完的钱,难道就实现不了财务自由吗?
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不是遥远的目标,它是和你的“欲望”紧密联系的。
举个例子,拿我们生活和父母生活做一个对比:
父母住在老家的房子里,每天早起去菜市场买到一天的新鲜蔬菜,妈妈每天跳广场舞,爸爸在家拉二胡,出门坐公交,看病用医保,每个月退休金还有结余;
我们生活在北上广深,有房的供着房贷,没房的交着房租,工作996,开车的堵在路上,坐地铁的挤不上去,工资到手先还花呗和白条,虽然月入过万但压力山大。
问题来了!我们和父母比,谁的财务是自由的?毫无疑问肯定是父母。
所以,钱多并不意味着离财务自由更近一点,财务自由最终目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让财务对你生活的约束降到最低。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在父母的生活里,他们的收入足够覆盖日常开支的而且还会有盈余;我们的生活背负着负债,对房子、车子以及美好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目前的收入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欲望。
所以,想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那就让你的银行账户数字比你的欲望多一元钱。
02
那怎样实现财务自由呢?其实有两条路径,一是控制消费,二是拼命赚钱。
简单理解,控制消费是要适当的降低欲望,对于很多人来说,控制消费是比较难的,随着年龄和人生阶段的变化,消费大多还是逐渐上升的。
那我们就详细研究下拼命赚钱这条路,拼命挣钱是为了让你的银行账户数字增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在有能力工作期间挣下足够多的钱”,那怎么挣呢?同样也是两条路径,劳动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德国有本书叫《反社会的人》,讲到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财富阶层和庞大失业人群。
里面提到德国的有钱人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收入阶层,他们的专业技能很强,工资收入很高,比如金融工作者、医生、律师等等,有着体面的生活,他们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收入,也就是劳动性收入。一旦从岗位上离职,失去工资,就会让自己陷入经济危机,他们关心的是怎样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增强专业技能,可以让自己的劳动性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还有一种是真正的贵族,他们是纯粹的投资者,通过投资理财用资本获得更多的收益,比如基金、家族信托、保险等等,这些理财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工资收入以及日常开支,这就是资本性收入。他们更加关心个人影响力、人脉、艺术、慈善等等。
也就是说,拼命赚钱不只是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也要通过理财等方式提到资本性收入,直到资本性收入可以覆盖你的日常开支,这是实现财务自由很重要的步骤。
03
实现财务自由有两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提出过一个财务周期理论,其中讲到实现财务自由,要把握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何时没有负债,另一个是何时退出劳动力市场。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没有负债,就是你不欠债了,房贷还完了,不用还信用卡,孩子也不要你每个月那么多钱了,这个时候你的收入和支出是相对平衡的。
举个例子,就像曾经说“先定一个小目标”的王健林,前不久也被媒体曝出已经负债4000多亿。
其实现在国内有很多是千万富翁,但如果让他们算一算自己的资产,就会发现看似腰缠万贯的人,其实大多囊中羞涩,因为负债太多,比如房子,在一线城市一套房子位置好的要到1000万,但实际上房贷很沉重,对于这些千万富翁也并没有实现财务自由。
另一个退出劳动力市场,是你的资本性收入完全可以支付你的日常开支,不用再继续工作。
其实,这个退出劳动力市场并不是说以后都不用工作和学习,而是因为有了资本性收入,我们可以放弃一份朝九晚五的无聊工作,有更多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的人会选择去乡村支教或者做一些慈善等等,他们工作并不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自己某个生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