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1)

时至今日,实体唱片已经成为轻奢品,古典实体唱片更是成为一群对音乐聆听品质有追求的爱乐族群的私家收藏,古典唱片的选版收藏更是考究,今天要推荐的是星外星音乐引进发行的古典音乐系列《大师系列的第32张:威尔第安魂曲》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2)

大师系列32《威尔第:安魂曲》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3)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的安魂曲是乐界公认的三大弥撒曲中最为华丽的一部,但是由于作品庞大,鲜有现场演出,唱片录制更是弥足珍贵。 这张双CD唱片由著名古典音乐厂牌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录制以RCA红印签发行,由32项格莱美奖获得者、有史以来获得最多格莱美奖的指挥家,英籍匈牙利指挥家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1912-1997)指挥录制,作为一位学养深厚的指挥,索尔蒂的指挥风格严整而精密,他可以将整个乐队的各个声部尽情发挥,同时又能完美体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非常富于结构美,此唱片录音完整地呈现了他的这些指挥特点,是他指挥生涯的巅峰之作,唱片中的演绎阵容还包括有着“歌剧女王”美誉的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蕾昂泰茵·普莱丝 (Leontyne price)英国知名女中音歌唱家詹妮特·贝克(Janet Baker)以及合唱指挥玛格丽特·希利丝,该专辑在1978年勇夺格莱美奖最佳合唱表演奖。囊括了唱片推荐的五大理由:名曲,名家,名演,名厂,名版

*1*名曲: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4)

此唱片中作品的创作者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古典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朱塞佩·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他共创作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威尔第合唱套曲《安魂曲》又称《安魂弥撒》,作于1873-1874年。

这部作品是为纪念好友、意大利诗人及小说家曼佐尼而作,套曲全名为:为纪念曼佐尼之死而作的安魂弥撒(Messa da Requiem per l'anniversario della morte di Manzoni),在乐界有三大安魂曲的说法,这三大分别是:莫扎特,福莱,威尔第创作的各自版本的安魂曲。莫,福,威三位天主教作曲家用的是拉丁文安所弥撒经文作曲,拉丁文的发音简单易学,朗朗上口,莫扎特和福莱的安魂曲优美动听,伴奏要求不高,成为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珍爱,而威尔第的安魂曲是三大弥撒曲中最为华丽的一部,但是由于作品庞大,鲜有现场演出,唱片录制更是弥足珍贵。

*2*

名家: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5)

此唱片的录制指挥大师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1912-1997),英籍匈牙利指挥家,尤以指挥歌剧闻名,1912年10月21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6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在布达佩斯首次公开演奏,次年进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巴托克学习钢琴,随多纳伊、柯达伊学习作曲。1930年,索尔第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便专程前往瑞士,向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学习,同年,18岁的索尔第得到了布达佩斯歌剧院排练指导的职位,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并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的歌剧曲目。索尔第出众的才华得到了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的赏识,并分别在1935、1936、和1937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成为两位指挥大师的助理。1938年3月11日,索尔第在布达佩斯歌剧院初露锋芒,指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获得成功,但日益逼近的战火使身为犹太人的索尔第被迫流亡瑞士。就在流亡期间,索尔第赢得了“1942年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战争结束后,索尔第于1946年应邀担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指导,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索尔第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瓦尔特、汉斯·克纳佩斯布什和克莱门斯.克劳斯,对任何一个指挥家而言,这些指挥大师铸就的辉煌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颠峰,而在二战的战火中,这座古老的歌剧院已变成一片废墟,一切百废待兴。藉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索尔第在上任后迅速展开了工作,并在任职的六年时间里指挥了45部歌剧,重新树立了这座著名歌剧院的声望。

五十年代开始,索尔第的指挥事业开始突飞猛进,他先是于1952年担任法兰克福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次年又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首次登台。1954年,他应邀在英国的格林德波恩歌剧节上指挥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三年后,他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为期一周的音乐会获得极大好评。1959年,他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获得成功,并被聘任为该歌剧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音乐指导。1960年,他首次亮相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引起轰动……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为索尔第赢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英国王室于1971年授予他爵士勋位。六十年代末,正当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陷入了财政拮据、士气低落的困境,急需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扭转局面之时,索尔第迎难而上,出任乐团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在统帅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他对乐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高了演奏水平,扩大了演出曲目,并多次率团出访欧洲、日本、澳大利亚进行巡演,从而使乐团进入了自莱纳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他所创造的辉煌雄浑“芝加哥之声”成为全世界听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管弦乐音响之一,而索尔第本人也迎来了指挥生涯的颠峰期,乔治·索尔第的名字成为二十世纪的指挥台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作为一位曲目广泛的指挥家,索尔第一生录制了众多唱片。在五十余年的指挥生涯中,这位指挥大师为世人留下了250多张优秀的录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58年开始录制、历时七年时间完成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也是这部歌剧的第一个完整的录音室版本。索尔蒂的指挥风格严整而精密,他可以将整个乐队的各个声部尽情发挥,同时又能完美体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非常富于结构美,本文推荐的双碟版录音完整地呈现了他的这些指挥特点,是他指挥生涯的巅峰之作,在1978年勇夺格莱美奖最佳合唱表演奖。索尔第一生获奖无数,他还因自1962年以来共获得的32项格莱美奖,创下了该著名奖项的获奖记录。1997年,85岁高龄的索尔第在英国的寓所里安然辞世。

*3*

名演: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6)

此唱片的演出阵容包括有着“歌剧女王”美誉的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蕾昂泰茵·普莱丝 (Leontyne price,1927-)、英国知名女中音歌唱家詹妮特·贝克(Janet Baker,1933-)以及合唱指挥玛格丽特·希利丝

蕾昂泰茵·普莱丝(Leontyne price,1927-)生于密西西比州劳雷尔,就读于纽约朱莉娅音乐学院。1952年扮演《法尔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为音乐界所瞩目。毕业后演过《波姬与贝丝》中的女主角贝丝。1955年被美国广播公司电视中心选为演播歌剧《托斯卡》的主要演员,1957年普朗克《卡尔美教派修女的对话》在旧金山公演时,经作者推荐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代替契尔凯蒂出台演唱《阿伊达》,获得空前成功。从此阿伊达成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登台扮演《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1965年,她荣获斯平加恩奖,此奖项用以奖励为推进黑人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黑人。1966年大都会歌剧院在林肯中心的开幕仪式上,她首演了塞缪尔·巴伯《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中的克利奥帕特拉。1985年她退出歌剧舞台。蕾昂泰茵·普莱丝以音域宽广、音色温暖、技术精湛著称,她的演唱嗓音圆润、浓密而色彩丰富,不论高、中、低音,都有“黄金般的特质”。她凭借阿伊达、《游吟诗人》中的利奥诺拉、《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等角色,奠定了自己的名家地位。真实、深刻的感情表现和女性角色的内向与温柔,使她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阿伊达”

詹妮特·贝克(Janet Baker,1933-)英国女中音歌唱家。曾从伊赛普、圣·克勒和洛蒂·雷曼学习声乐。1959年获皇家音乐学院皇后奖。1965年成功地扮演了《狄东与伊尼阿斯》中的狄东,正式开始其歌唱生涯。后往返演出于英美各地及其他国家,是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演唱家,也曾在一些歌剧中任主角。她演唱时高度重视词意曲情的诠释表达,嗓音优美,表情细致,吐字清晰。1977年英国女王授予英国皇家妇女大绶勋章。

*4*

名厂: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7)

此唱片出品自著名古典音乐厂牌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是原BMG唱片集团(现已合并进索尼音乐)旗下的一家规模庞大、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称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于1901年,总部设在纽约,作为立体声萌芽时期的三大发烧品牌之一。RCA旗下艺人众多,录音宝藏俯拾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几乎是张张精彩,款款热买。多年来,RCA为推动20世纪唱片工业的发展缔造了许多丰功伟绩。在古典音乐方面,RCA旗下拥有曾红极一时的NBC交响乐团(现已解散),波士顿交响乐团,波士顿Pops通俗管弦乐团等世界级的一流乐团、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莱纳、马泽尔、费得勒、孟许、奥曼底和莱文、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鲁宾斯坦、范克莱本等。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等。长笛演奏家高尔韦等、歌唱家普莱斯、以及东京四重奏团等。在录音史的早期,立体声录音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 RCA的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再者,当时他们使用的器材都是电子管产品,音色相当温暖自然。加上RCA的录音场地都特别靓声,像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芝加哥管弦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都有极其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混响时间和反射时间都十分恰当,在此录下的音乐自然拥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间感。

根据资料记载,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器,分别控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 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当时RCA的录音师认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节。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大秘密。RCA之所以在立体声初期创下辉煌业绩,有其特殊背景。例如当时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唱片公司愿意投下巨资进行制作。不容忽视的是,战乱使大批欧洲顶尖音乐家尤其是犹太血统的艺术家移居到美国,而RCA当年网罗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海菲茨,霍洛维茨,莱纳,孟许,费得勒,范克莱邦等人更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所以RCA录制出版的唱片弥足珍贵,始终令人念念不忘。

*5*

名碟: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8)

此唱片由著名古典音乐厂牌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录制,以RCA红印签出版。RCA的出版的唱片以标准不同分为红,金,银印签系列:红印签,表示大师演艺,录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规格;金印签;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录音;银印签,表示廉价唱片或再版唱片。32项格莱美奖获得者、也是有史以来获得最多格莱美奖的指挥家,英籍匈牙利指挥家乔治.索尔蒂指挥录制、“歌剧女王”美誉的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蕾昂泰茵·普莱丝、英国知名女中音歌唱家詹妮特·贝克以及合唱指挥玛格丽特·希利丝联袂演绎三大弥撒曲中最为华丽的威尔第的安魂曲,使得此唱片在1978年勇夺格莱美奖最佳合唱表演奖。

听唱片,我有我的理由---川流不息

大师系列32《威尔第:安魂曲》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9)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 end -

*微信编辑:星弟

*图片:网络

*转载、投稿、合作:欢迎留言

横跨三个八度天籁嗓音连梦露都是她的歌迷,却对自己十分不自信 | Ella Fitzgerald

施万春与《中山颂

格莱美奖的奖杯由来(32项格莱美奖的肯定)(10)

星外星古典留声室

♪古典乐迷聚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