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语文题

曾有邻家学童拿着小学语文练习题来询问,我看见其中有一题有点意思。这一题原本是对小学语文《西湖》一课的知识拓展,但题中的语言表述有瑕疵,难以作答。

原题如图 :杭州西湖的“白堤”与谁有关?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1)

杭州西湖的“白堤”是指断桥至平湖秋月之间的伸向湖中的堤岸。它像一条从孤山伸出的臂膀,连接了孤山和湖岸。如今的白堤已是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两边沿湖岸种植了桃柳。因名称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这条堤是由唐朝白居易任职杭州期间主持修建的。


◎西湖有三堤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2)

杭州西湖地图


◎西湖“白堤”

“白堤”又称白沙堤、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就已存在。因为杭州西湖原为潟xì湖,那时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阻挡而分流,水中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了沙堤,后被人们筑成“白堤”。那么让我先从一首唐诗说起吧!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3)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题中的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白沙堤”才是今天大家所说的“白堤”,然而它并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

史籍记载,白居易是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转任了苏州剌史,其间白居易曾主持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但白氏主持修筑的那条堤岸位于旧城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曾被称为“白公堤”,《新唐书·白居易传》、《西湖游览志》、清代《西湖志》、《湖山便览》均有记载。这个“白公堤”又名捍湖堤,因夹堤种柳,宋时称柳林。随着历史变迁,而今已无迹可寻了。


◎西湖“苏堤”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4)

“白堤”以西有一条南北贯穿西湖“苏堤”,这最早是由北宋文豪苏轼主持修筑的。据《元史》记载,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在西湖中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堤筑成后,将西湖一分为二,东部的叫外湖,西面的叫里湖,这就是今天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条堤岸的雏形。不过今天的苏堤已在千百年中经过了数次的增筑修葺、平路植树,早已不是苏轼那时修筑的原样。

值得一提的是苏堤上建有六座桥梁,自南向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相传,这些桥名都出自苏轼。苏轼在改任扬州后,曾作诗《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诗中有对于修筑“苏堤”的明确说明:“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可见这六桥是筑堤之时一并建造的。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宋】苏轼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此处说明一下,这首诗题目中的西湖指的是颖州西湖,而非杭州西湖。

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调知颖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当时赵德麟为州判。由于颖州常闹旱涝灾荒,两人决定浚治颖州西湖(在州治西北)。不过还没有等到竣工,苏轼便于次年年初调知扬州。到了三月中旬完工,赵德麟兴奋地写诗寄怀苏轼,苏轼便次其韵写下这首诗奉答。


◎西湖“杨公堤”

除了上面两堤外,在西湖西岸,还有一条长堤,与白堤、苏堤并称为“西湖三堤”,后人称此堤为“杨公堤”(现名环湖西路)。

“杨公”指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任杭州知州的杨孟瑛。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力主实施疏浚,清除占湖田荡三千多亩,并用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里西湖上筑成一条南北走向,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的长堤,堤上由北向南建有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六座石拱桥,称为“里六桥”。

读完这些文字,你就会明白那条语文练习题的问题所在——白堤与白居易无关,且白居易在唐朝以诗闻名,苏轼在宋代以词为所长。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5)

画家丰子恺笔下的西湖

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寒暑假的原因。老师和同学们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去见识,丰富自己的阅历。

生活中的西湖白堤 叨叨博物正说西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