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摘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创作于1964年春的词,1978年发表后曾轰动一时。全词如下: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有人说,此词雄视万代,是毛泽东晚年诗词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词是毛泽东终生读史的立场、观点、心境、情感、所思、所想的一个缩影,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仅仅115字,却概括描绘并深刻点评了从人类诞生到社会主义社会,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贯穿了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观点,可谓哲理深邃,情感浓烈。全词中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不少论者,称该词为读史词中的“千古一篇”。正是在这首千古绝唱中,毛泽东用“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的铿锵之言,歌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陈胜。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1)

陈胜

毛泽东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陈王奋起挥黄钺”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陈胜立传,并把《陈涉世家》列在《孔子世家》之后、汉初诸世家之前,以表达对陈胜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故事,因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而流芳千古。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2)

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秦政府征发闾左九百名贫苦壮丁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守边,陈胜、吴广就在这支戍卒队伍中,被任命为屯长。

这支队伍在途经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失期当斩。这九百名戍卒面临着死刑的威胁。陈胜、吴广私下商量说:“现在,逃亡被捉到也是死;起义若失败了,也是死。既然同样是死,那死于国家大事不是好些吗?”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3)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说:“天下人受秦朝暴政的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该他来继位。应当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言的缘故,始皇帝就派他带兵在外地驻守。如今也传闻说:扶苏并没有罪,而二世皇帝把他杀害了。百姓大都知道他很英明,却不晓得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经常战胜立功,又对属下兵士很爱护,亡国之后,楚人还是很怀念他。有的认为他死了,有的却说他是逃走了。现在我们起义,可以诈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领导,向天下做号召,如此一来起来响应的人该不会少。”

吴广同意陈胜的看法,但两人还有些犹豫,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他们在绢帛上书写“陈胜王”三个红字,置鱼腹中,戍卒买鱼得书,传为怪异。陈胜又让吴广夜里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伪装狐狸声鸣叫:“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都被吓得毛骨悚然。第二天早上,戍卒们交头接耳,谈论昨夜发生的怪事,对陈胜指指点点,另眼相看。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4)

陈胜吴广起义

眼看着起义的时机已成熟,陈胜、吴广决定先除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吴广一向能爱护别人,戍卒们大都愿意听他吩咐。于是吴广在将尉喝醉时故意激怒将尉,让他打自己,以便挑起士卒的义愤。那将尉果然中了圈套,拿起军棍就打吴广,还拔剑威胁他。吴广一跃而起,夺剑杀了那个将尉。陈胜在一旁帮忙,把另一将尉也杀了。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呼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陈胜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秦朝将尉的头祭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

陈胜、吴广率领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接着攻下蕲县,分一部分兵力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数县。当他们推进到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由于陈胜、吴广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四方豪杰纷纷响应,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长吏,投入起义军。特别是旧楚国境内,“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5)

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军占领陈县后,陈胜召集陈县的父老豪杰商议大计,众父老豪杰都说:“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之社稷,功宜为王。”

此时,在社会上颇有名望的游士张耳、陈余也来到陈县,陈胜征求他们的意见。张耳、陈余说:“愿将军不要急于称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的后人,为秦朝多树立敌人。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分裂也。”但陈胜急于称王,不听张耳、陈余的意见,自立为“张楚王”,兵分三路伐秦。一路由“假王”吴广率领,西击荥阳;一路由武臣、张耳、陈余率领,北进赵地;一路由周市率领,攻打魏地。

结果吴广军在荥阳被阻,李斯之子李由坚守荥阳,吴广久攻不下,陈胜又加派周文率军西击秦。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长驱至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境内),直逼秦都城咸阳。秦二世慌了,征发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命少府章邯率兵应战。章邯大破周文数十万大军,周文自杀。

武臣很快就占领了旧赵都城邯郸。张耳、陈余埋怨陈胜不采纳他们的意见,又不封他们为将军,只封他们为校尉,所以劝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闻讯大怒,欲诛武臣等人家室。这时,上柱国蔡赐劝止说:“秦国还没有灭亡就杀了赵王将相的家属,这不就等于又产生一个和你敌对的秦国来了吗?不如索性正式册立他好些。”陈胜就派了使者到赵国去当面申贺,而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禁在宫中,同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要他催促赵国的部队尽快入关。

赵王和将相们商议,将相们说:“你立作赵王,并不是楚国的本意。等楚国灭了秦,必然来对赵国用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要派兵到西边去,派人北上攻取燕国的地方,来扩展我们自己的领土,这样,赵国南面凭着黄河,北边又有燕、代的广大土地,楚国即使打胜了秦国,也不敢来压制赵国。如果打不过秦国,那一定要倚重赵国。到时候,赵国乘着敌方衰敝的机会,就可以在天下左右自如了。”赵王认为有道理,不再派兵西进,反而派了从前燕国上谷的卒吏韩广,带兵北上去攻占燕国的旧地。

由于武臣等人称王后各打各的算盘,起义军内部不和,形成分裂局面。章邯见起义军力量分散,趁机各个击破,故在打败周文后,又东击荥阳。

将军田臧等人商议说:“周文的军队已经破败了,秦兵早晚间就要到来。我们围攻荥阳城久攻不下,秦兵一到,必然会被打个大败。不如留下一小部分兵力,守住荥阳,把其余精兵全部用来迎击秦军。现在假王吴广很骄傲,又不懂得兵力的灵活运用,没法跟他商量,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恐怕会失败。”于是就假造了陈王的命令杀了吴广,把吴广的头献给陈王。

陈王就派使者颁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田臧于是派部将李归等人守住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部队西进到敖仓(在今河南成皋县西北)迎战秦军,双方交战,田臧战死,军队也破败了。于是章邯进兵到荥阳来攻打李归等,打败了楚军,李归等人都战死了。

陈胜称王后不久,东海陵县人秦嘉伙同铚县(今安徽宿县)人董緤、符离(今安徽符离集附近)人朱鸡石、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人郑布等在山东西南部的郯城起兵响应。陈胜得知这个消息后,曾派武平君畔前往郯城接收这支军队,哪知野心甚大的秦嘉并不买账,不仅拒不受命,而且杀死了武平君畔自立为大司马,成为一支独立于陈胜系统外的抗秦武装。

章邯接着进攻陈城,陈王的上柱国房君战死了。章邯又进兵打陈城西边的张贺部队,陈王亲自出来督战,还是被攻破,张贺也战死了。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但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

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的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司马迁赞扬他:“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对陈胜这位反秦的先驱者念念不忘,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之礼年年祭祀陈胜。

“一误”“二误”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6)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序幕。然而,历代农民起义不是被地主阶级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便是以失败告终。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毛泽东深刻总结过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与教训。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深有感触地批注道,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二误”。

更陈王奋起挥黄啥(更陈王奋起挥黄钺)(7)

陈胜吴广起义

据《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当陈胜起义前还是一个雇农时,有一次对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到了他称王建都陈县时,一位以前和他一起干农活的伙伴闻讯前来找他。这个人来到陈胜的宫殿前,拍门大叫:“我要见陈涉!”守门的值勤官要把他绑起来,这个人说自己是陈涉的好朋友,值勤官才饶了他,但不给他通报。

这时陈胜正好出来了,于是这个人拦着车子大声呼叫:“陈涉!”陈胜听见叫声,便停车召见他,并一起回到宫里,以故人之礼接待了他。这个人看到陈胜宫中殿堂房屋、帷幕帐帘这些陈设之后,惊叹道:“好多呀!你当这个王的宫殿可真大真深呵!”这个人因而得以经常出入宫廷,也常常毫无顾忌地谈及陈胜为雇农时的落魄往事。有人对陈胜说:“你的客人愚昧无知,所谈的事影响你的威望。”陈胜听信了这话,大怒,竟然把这位旧时的伙伴杀了。

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亲近他。陈胜对不起老朋友,对亲戚也不敬。其妻之父来见他的时候,他以一般宾客的礼仪对待岳父,见面时“长揖不拜”。其妻之父怒道:“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愤然不辞而去。

毛泽东在这一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了两个大字:“一误”。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接着记载:陈胜任用朱房为掌管人事的官员,任用胡武为纠察过失的官员。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对在外作战的将领,凡不顺从他们意愿的,随意治罪。对他们不喜欢的人,不送司法部门审理,而擅自处罚。而陈胜对这两个人又十分信任,即使有将领提出申诉,他也不理。众将领拼命为他攻城略地,结果“多以谗毁得罪诛”。众将领因此都不愿再追随陈胜,为他效力。司马迁说,因陈胜信用朱房、胡武,“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毛泽东在这一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了两个大字:“二误”。

毛泽东汲取了陈胜失误的教训,他真正做到了“苟富贵,毋相忘”。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接见出席会议的代表。

毛泽东一边招手一边往前走,还不时同伸过来的手紧紧相握,接受代表们的致敬。

忽然,一位代表从后面挤上前排,用双手握住毛泽东的手,还重重地抖了抖,嗓门大得出奇:“老毛,您咯胖呀!胖多喽!”

毛泽东微微一愣,周围的代表都吃了一惊。不是吗?大家都在喊“毛主席万岁”,向毛主席问好,这位代表居然直呼“老毛”,而且不礼貌地说人家胖!

“罗瞎子,是你呀!”毛泽东终于想起来了,兴奋地大声说,还朝对方的肩头捶了一拳,只有老朋友见面才会有这种“礼节”。

“罗瞎子”睁着两只大眼,激动地说:“老毛,您到底还记得我这个小萝卜头!”

毛泽东用地道的湖南乡音说:“咯还记不得,苟富贵,勿相忘嘛!我不是陈胜王,我还是毛泽东,还是那个老毛。”

原来,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罗瞎子”在苏区一个乡当乡长。来了位年轻先生搞调查,姓毛,就是毛泽东。聊天中,毛泽东问他:“你这个名字是绰号吧?”

“不,就叫罗瞎子,从小就这么叫惯了。只为咱家穷,没上过学,斗大字认不了一升,名副其实的睁眼瞎。”

“你总得有个真名吧!”

“自小就叫惯了,如今在乡政府里当主席,更不能叫官名了,要不,人家会说摆架子哩。再说,多少年这么叫过来的,听了无拘无束,怪亲热的。”

一番话,引起毛泽东的思考和赞扬。他问“罗瞎子”:“陈胜你知道吗?”

“罗瞎子”摇摇头:“不知道。”

“噢,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第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打了几个胜仗,当上了王,就骄傲了,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史记》这本历史书里说,陈胜称王以后,家乡的父老去找他,因为在殿上叫了他的小名,他就恼羞成怒,甚至杀害了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毛泽东讲述了陈胜王的故事,然后说:“你刚才说得好,叫不叫得‘罗瞎子’,能看出你有没有官架子。苟富贵,勿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罗瞎子”听了毛泽东的话,拉住他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要是你以后当了皇帝,不,要是革命成功了,你坐了天下,我该怎么称呼你呢?”

毛泽东笑道:“那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近20年过去了。新中国成立,“罗瞎子”被选为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代表。他万分激动,想不到20年前随便逗着说笑,今天居然变成了现实,毛泽东真的掌了天下。毛泽东果然是“苟富贵,勿相忘”,不但记得“罗瞎子”,记得当年的话,而且对”罗瞎子”直呼“老毛”,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

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除了在天头批写“一误”“二误”外,还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迹,做过不少圈画,这说明这篇传记是他多次读过的。传记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胜起义时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等处,毛泽东都在句首画有着重线。这充分表明,毛泽东对陈涉、吴广顽强战斗的作风、蔑视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以及陈胜起义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都是十分重视和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