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准妈妈孕36周,最近去医院检查羊水指数才4cm,偏低!这样的检查结果让她好几天睡不好,医生说只要补的好应该没事,可她内心仍然很紧张。
身边的人一会建议多喝牛奶,一会建议多喝豆浆,多种建议让这位孕妈妈无所适从。
孕期羊水偏少怎么补?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羊水的前因后果。
什么是羊水?怀孕时充满羊膜腔内的液体称为羊水,羊水包裹于胎儿四周,有保护胎儿免受外部力量冲击的作用,同时能够参与胎儿的新陈代谢,还有保护母体的作用,减少由于胎动导致的不适感。
很多人想知道羊水是什么水,其实羊水由透析液和胎儿的尿液组成,孕早期羊水主要母体血清通过胎盘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
再后来随着胎儿长大,胎儿体内形成血液循环后,其体内的水分和小分子液体可经过皮肤渗出,这也是构成羊水的一部分。
当怀孕11-14周时,胎宝宝的肾具备排泄功能,也就是可以排尿了,胎儿的尿液也是羊水的主要来源。
羊水量有多少?
怀孕后随着孕周的增长,羊水的量会一天比一天增加,当快到足月时羊水量大约为800-1000ml。平时一小瓶矿泉水大约为500ml,咱们可以想一下足月后羊水的量大约为两小瓶矿泉水的量。
在孕妈妈们产检时,衡量羊水的标准是AFP,看起来非常专业的AFP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AFP:是羊水指数的英文缩写,在孕妈妈们检查的时候,以脐水平线和腹白线为标准,将孕妈妈的子宫直角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测量这四个羊水池的垂直径线,然后将四者相加的和就称为羊水指数。
AFP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羊水指数大于等于25cm。羊水指数小于5cm,这个叫做羊水指数的羊水过少,如果四个地方的羊水超过25cm,那么叫做羊水过多。
除了羊水指数外,还有一个羊水评估标准称为羊水深度。
羊水深度:羊水深度就是超声检查的时候测到的羊水最大暗区的垂直深度,这项是产科超声检查结果。
羊水深度正常值:在3-8cm之间,如果羊水深度小于3cm就是羊水过少,超过8cm就是羊水过多。
(注:通常在妊娠中晚期,有的医生更关注羊水的最大深度。)
了解到羊水的各种概念后,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孕36周羊水偏少是通过羊水指数得出来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会分析羊水过少原因,再针对具体原因进行调整。
引起羊水偏少的原因①胎儿有先天性畸形
如果胎宝宝有先天性肾缺如、肾发育不良、多囊肾和尿道狭窄或闭锁等,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或不能生成,出现无尿或尿少,最终导致羊水较少。
②胎盘功能不全
胎盘是胎儿和母体间用来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胎盘功能降低时,可以导致胎儿血容量下降,胎儿肾脏血供下降,最后导致胎尿生成减少。
③药物相关副作用
临床上引起羊水过少种类较多,例如非甾类解热镇痛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等。
羊水偏少的危害
①怀孕早期羊水过少,会导致胎儿和胎膜连接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胎儿畸形。
②如果怀孕中晚期羊水过少,羊水的缓冲作用消失,子宫的冲击力量可能会直接到胎儿身上,时间长会引起胎儿发育异常。
羊水偏少有哪些异常表现?①腹部敏感:稍微有一点刺激,就会引发孕妈妈宫缩。
②宫高偏小:在产检时,孕妇腹围和宫高的时候,明显的感觉比同一孕期的人小。
③出现胎动的时候,孕妇会很感觉到腹痛明显。同时胎盘的功能在这个时候减少,会出现胎动减少的情况。
④生产前阵痛明显:临近生产时,孕妈妈会发现宫缩不协调,而且疼痛比较明显。
出现羊水偏少怎么补?
①当出现羊水深度小于3cm,首先要确定胎儿是否发育正常,如果胎儿无异常,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纠正措施。
在进行全面评估后,可能会采取这些治疗措施
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于凝血功能亢进的孕妇,通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促进胎盘血液循环,利于羊水形成。
羊膜腔内灌注疗法:这种方法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以及采纳,是在B超引导下用穿刺针经腹向羊膜腔内,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增加羊水量。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孕早期不明原因的羊水过少,在短时间内改善羊水过少对胎儿的影响,维持胎儿的正常发育。
②如果是由于母体血容量不足或缺氧引起的羊水过少,大量饮水、静脉输液以及吸氧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一般出现羊水过少,明确原因后,医生会建议孕妈妈们回家多喝点牛奶、清水或豆浆进行补救。
一般建议每天喝一杯豆浆或温开水,大约400ml左右,具体喝多少也得看孕妈妈进食能力来定。
羊水偏少生活注意事项
①少吃太咸的食物
如果孕期检测出羊水过少,孕妈妈要少吃重口味的食物,比如咸菜、卤制品等,减少身体水钠潴留。
选择清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喝水、豆浆、汤类、蜂蜜等。
②保持左侧卧位,必要时吸氧
晚上睡觉取左侧卧位,多注意休息,每天可以有半小时午休,如果身体不适,必要时及时吸氧。
③按时产检
听从医生建议,定期测量宫高、腹围和体重,注意羊水量的变化。
④如果出现胎膜早破者
当出现胎膜早破时,孕妈妈应抬高臀部,缓解羊水减少的速度,及时拨打120就医。
编后语:孕晚期所有事情都不能大意,出现羊水指数偏低,关键还是要听医的建议。
本文为【天天话育儿】的原创内容,【天天话育儿】专注育儿领域深耕细作,默默日更,提供更专业的育儿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