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词,好多人可能会觉得,现在这个年头,读诗有什么用啊?
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很难有空去静下心来读一两首诗。
但读诗是可以让人心静,在你浮躁的时候,花一点时间去读诗,你便会沉醉其中,用心感受诗人当下的心境与情感,你会从诗中发现很多令你眼前一亮的点。
最近在读刘杲老师的新书《清闲浮生慢读诗》,我了解到很多关于诗词的发展历史,很多经典诗词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窥见当事人的心境。
全书40万字,每一个字都能够看出作者对诗词的敬畏及热爱,他对诗词的考究不但能够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字、词的用法与讲究,细致入微,令人赞叹。
虽然是厚厚的一本,但看起来完全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多次被作者的文字打动。
01 读诗是一场难得的修行《吴越春秋》里面的《弹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短最早的诗歌,全诗只有4句,每一句两个字,没有主语,因此极其考验创作者对文字的把控能力。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古代的炼字艺术。
所谓炼字,就是对文字的锤炼、打磨,令文字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读这本书时,不由得对古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十分敬佩,有时候一个字写不对都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推敲,让它达到最佳的效果。
也难怪白岩松说:“诗歌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
文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大量的内涵,单个的文字也许没有什么魅力,可一旦把他们进行有趣的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语句流传到今天依旧被人口口相传、不绝于耳的原因。
说起叠词,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了,开头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字叠词运用得极其绝妙,很多文学大家评论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如神来之笔,是表达手法上的一个创新。
而作者也给予了相应的解释,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不光是指自己的悲惨遭遇,也为很多有苦楚的人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心情。
生而为人,谁没有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的难事呢?大家看到这句话就仿佛看见自己一样,虽然说每个人的遭遇是不一样的,语言是能够引发共鸣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想,关于文字的创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新媒体文章,大体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就像炼字,是文章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尤其是细节的地方,一个词语的替换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我们对于遣词造句上面下的功夫越深,文章的质量自然也会越高,这些读者都是看得见的。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那我想说,读诗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
读诗的过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我认为,读诗会收获新知,会汲取古人的智慧,会对自己的文字创作有启发……
在人生中的闲暇时光,我们若能够利用方寸时间,走进诗歌的世界,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02 诗歌是历史与当下的汇集很多人知道,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人们欣赏他辞官归隐的态度,羡慕他“采菊东篱下”的生活,可却从未真正弄清楚他为何隐居。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段小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以免去职。”
比自己小3岁的妹妹的突然离世,令他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他感叹的人生苦短、生离死别,便开始思考自己的后半生究竟该如何度过。
他选择隐居,是为了糊口,也是为了寻得自己的一方天地。
既然在朝廷做官是为了利益,归隐田园也是为了利益,那何不潇洒一些,选择后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得到一些东西,有舍才有得。
反观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死死抓住手里的东西不愿丢弃,但往往既丢了熊掌,也失去了鱼。
读诗使人清醒,从古人的故事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哀诗》,将其一生的哀苦都写进诗中,被无数文人咏叹。
作者借一个思妇的角度,表达出丈夫十余年外出远行,留妻子一人守在家里,苦苦等候丈夫归来却又无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意思是,夫妻两个人就像尘土一样,因为分离而有着不一样的命运起伏。
丈夫犹如飘荡的尘土,随着风在外游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家。
而妻子却像是混合着泾河水的泥土,一直独居却难有自由,心中愁苦。
夫妻二人都是土,却有着云泥之别,命运背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聚。
短短十个字便将这样的关系表达得极其生动具体,令人叹息。
仔细想想,这句话放在今天来形容夫妻两人的关系,依旧很经典。
比如,有的夫妻常年两地分居,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与家人,有时候可能一年连一面都见不上。
这样的情况,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家庭呢?
再比如,夫妻二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两个人貌合神离,丈夫嫌弃妻子爱唠叨爱管自己,妻子嫌弃丈夫不干活不懂得心疼人……虽然身体的距离没有多远,但心的距离却隔着十万八千里。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是生活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哀。
所以很多诗歌,看似是在反映几千年前的现象,其实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当下。
我们今天搞不清楚的许多问题,很可能在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读诗,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03 读诗就是照镜子《青青河畔草》是一首以爱情写人情的诗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一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曾经是青楼女子,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过普通的夫妻日子,但却无法与心爱之人厮守。
整首诗看似在写爱情,写一个少妇的思念与愁情,可诗人将爱情与人情联系起来。
相爱是爱情,而厮守却是人情。
诗的格局不拘泥于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而是上升到人情的共鸣。
“空床难独守”可谓是大多底层妇女的无声呐喊,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生活片段,却无处不在彰显着社会的现实。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原话:
读诗,是照镜子。镜子里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一样辽阔无边。诗的真情,即人的真情。
我们的生活,总会经历无数好与坏,但能短短凝练成几个短句的,唯诗歌莫属。
诗中的人生,与现实的人生,总是相互映射。
人生有太多宝贵的场景,需要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人生也有太多的遗憾与悲伤,需要用文字抒发。
就像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文风完全是两种风格,幸福的时候词里也满是欢乐,洋溢出来的全是美好,不幸的时候也只剩文字相伴,将内心的苦闷、悲痛与无奈写入诗中。
也甚好,还有文字可以相伴,否则她这一生啊真的不知道会变为什么模样。
04有句话说:
每晚读诗对心灵的作用,就跟每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的效用相同。
深以为然。
健身不可能一两天就看到效果,读诗也一样。
短期内好像没什么作用,但长期坚持读诗,会给自己的心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被更多的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也会多那么一些。
就像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句话就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流光以及现实的骨感,我们都能从诗中挖掘,也会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汉语的博大精深。
人生一世,能够与诗相伴,是一件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