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有一个备受瞩目的环节:每届比赛都有一部指定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必选曲目。这是对来自世界各地顶尖选手的考验,也是一次让选手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作品的好机会。首届比赛指定曲目是何占豪、陈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二届是陈其钢的《悲喜同源》,第三届则是比赛组委会和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委约作曲家周天创作的《夜途》。

周天是“80后”,出生于杭州,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柯蒂斯音乐学院、茱莉亚学院、南加州大学求学,是获格莱美奖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提名的首位华人作曲家。今年,受疫情影响,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6位决赛选手将不再通过竞技决出名次,而是在全球6个城市接力演绎一场决赛选手线上音乐会,8月26日至28日推出。为了让选手们更好地理解新作《夜途》,周天列出了他的“灵感清单”——

爱德华·霍普的画作《夜游者》、巴托克组曲《在户外》的“夜之声”,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这些不同形式的中外艺术作品,都对《夜途》的创作产生了启发。

而最初的灵感来源,是疫情发生前,周天在某个夜晚从杭州到上海的列车上,经历的一段看似寻常的旅途。

十大大提琴演奏家排名(80后作曲家周天为世界顶尖小提琴选手创作夜途)(1)

作曲家周天

8月23日,记者与身在美国的周天视频连线,聊了聊《夜途》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是怎样的旅途,催生了《夜途》的创作?

周天:那是一个深夜,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在车站,看着人来人往,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可能踏上了全新的旅途,有些人可能是去找寻自己的归属,有些人可能就只是一段平常的旅途。我想用音乐,去描绘充满光明与希望的三个夜间片段。我希望演奏者、观众可以因为《夜途》勾起一段夜间旅行的回忆,或者开启一个充满未知的全新旅程。

从作曲的角度,我特别想在弓弦之间展现独奏家与交响乐团的三层关系——一是“协奏”,二是“合奏”,三是“竞奏”。我觉得20世纪以后的优秀协奏作品,不再只是协奏和合奏,还有一种状态,就是相互竞争,从而迸发出一种非常光彩的乐感。这部《夜途》,会让独奏家和乐队在协奏、合奏和竞奏的相互交融中,迸发出音乐的张力。

从婉约的旋律到光彩的炫技,从中国民族音调的应用到现代音乐乃至爵士乐强烈节拍的结合,是这个作品创作的重点。

十大大提琴演奏家排名(80后作曲家周天为世界顶尖小提琴选手创作夜途)(2)

周天《乐队协奏曲》排练现场

记者:为比赛作曲,写法有何不同?

周天: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个乐队创作的作品,它是为一个国际比赛中很多不同的小提琴选手以及上海交响乐团创作的。乐手来自世界各地,都是不一样的人,我希望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决赛阶段的六位选手名单出炉后,我上网对他们此前演奏的录像进行了研究,随后我又对这部作品做了相应的调整,可以说它是为这个比赛量身定制的一个作品。

记者:创作不是作曲家说了算吗?为何要根据演奏者进行调整?

周天:我一直觉得,一个作曲家写委约作品,就像一个设计师。无论是为一个人设计一件衣服,还是设计一个音乐厅、设计一个家,它应该特别符合并传达出委约方包括演奏者的性情。所以研究了六强选手后,我把炫技的部分提高了难度,因为我觉得他们水平非常高,我的作品就不必写得太“安全”,可以让他们充分释放技术潜力和音乐内涵。

十大大提琴演奏家排名(80后作曲家周天为世界顶尖小提琴选手创作夜途)(3)

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选手

记者:听说你在美国特意去听了一位选手的排练?

周天:如果按原计划,决赛选手是竞技状态的话,我是不能跟选手互动的,因为会影响公正性。但在选手不能来沪比赛的状况下,改为一场线上的音乐嘉年华,让大家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觉得符合情理,也非常有创意。这样一来,我也可以从幕后走到台前,解答他们的问题,与他们充分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演绎作品。

有一位决赛选手叫李襄琳,当时和她的钢琴伴奏都在美国,我们还都在密歇根。她邀请我去听排练,我就驱车40多分钟赶去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这是我在线上音乐会播出前,唯一一次听现场演奏的机会。

十大大提琴演奏家排名(80后作曲家周天为世界顶尖小提琴选手创作夜途)(4)

决赛选手音乐会将于8月26日至28日在云端举行

记者:作为创作者,你会向演奏者解释你的作品吗?

周天:我不是一个想把作品背后所有故事都阐释清楚的创作者。音乐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抽象,每个听众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你感动的点,不一定是作曲家希望你被感动的点。

但选手们拼命追问,比如有人问我作品结尾的意图,因为非常戏剧化,拉着拉着停了下来,最后再冲上去。我告诉他们,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看焰火——看了一整晚的焰火,最后一发升空后,很久都没有打开。正在大家都觉得惊讶的时候,突然啪地一声绽放了——就是这种感觉。

但这种感觉我并不愿写在乐曲的阐释中,因为我仍然觉得,每个人不一样的理解,才能让一部作品更有生命力。

记者:你列的灵感清单里包含中外艺术作品,有音乐、电影、绘画,它们如何启发了你?

周天:《夜途》是一个中西交融,处于国际音乐语境的作品。我认为要演奏好这部作品,不单单需要外国的音乐家非常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也需要中国的音乐家具备全球视野。所以这个清单不仅包括中国的文艺作品,还有匈牙利的音乐、日本的音乐、美国的绘画,也包括艾萨克·斯特恩先生演奏的音乐录音。我觉得,中国文化很重要,全球视野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演奏好当代中国作品。

记者:《夜途》里有哪些中国元素?

周天:我觉得,跟中国古典作品相比,《夜途》展现的是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一个音乐无国界的中国。这就好比今天大家走出音乐厅,看到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现代与古朴交融的感觉,它反映了当今的一种品位或者一种视野。

记者:我2020年采访你的时候,这部作品还没有标题,就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着写着,为何有了《夜途》这个名字?

周天:我非常纠结于一件事,要不要给这个作品取标题?我一开始想,也许可以做成绝对音乐,就像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没有标题的。但后来我想,作为一个比赛作品,还是给选手一些想象的空间吧,但我还是希望他们不要被这个标题所限制。

这其实也反映了我的一个创作理念:我的作品当中“绝对音乐”比重很大,我希望即便演奏者或观众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仍能被音乐本身感染。但我也希望,能在绝对音乐和用音乐讲故事之间,做到一种平衡。在我看来,世界上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部分都做到了这个平衡。

记者:这是你的第二部小提琴协奏曲,你对小提琴这件乐器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周天:我是在小提琴的环境中长大的。我父亲是一名作曲家,也会拉小提琴,所以我从小学的第一件乐器就是小提琴。我成长过程中,身边一直都有很多小提琴家。在我的心目中,小提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乐器,所以我一直在发掘它,希望在协奏曲中把这件乐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无论是抒情部分还是炫技部分。

也因此,创作这部作品我压力挺大,做了很多研究。我数了数,一共改了90多稿。这是我写得最久的一部作品,没有之一。但同时,这个创作过程也非常享受。我觉得《夜途》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小提琴的魅力,对一个比赛而言,它也能很好地展示选手的竞技水平。当然,除了有独奏的发挥空间,乐队也要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记者:你的创作习惯和状态是怎样的?

周天:我以前习惯在夜里写作,但现在慢慢改为朝九晚六的持续创作。我所认识的很多职业作曲家,都是这样,把创作当作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工作,和生活、家庭分开。当然,有时候到了截稿日期前,也会进入疯狂的创作状态。但我现在已经积累出一些经验,把这种不睡觉的疯狂的创作状态,复制到朝九晚六的创作之中。

十大大提琴演奏家排名(80后作曲家周天为世界顶尖小提琴选手创作夜途)(5)

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演绎周天作品《水袖》。

记者:改了90多稿,你是一个在创作中很纠结的人吗?

周天:我不是一个纠结的人,但是一个很细致的人。作品一旦定稿,尤其是首演后,改得很少。我习惯在首演前,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想清楚。我觉得这是作曲的责任。作曲家需要有“内心听觉”。我写了一分钟的旋律,不可能找一个交响乐团,请他们演一下,我听听好不好,然后再写下一分钟。在漫长而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我必须想象70多件乐器、100多位演奏者所奏出的整体效果会是怎样的,这需要作曲家具备强大的内心听觉。

记者:《夜途》马上就要通过线上音乐会与听众见面了,你期待他们的反馈吗?

周天:我觉得一位优秀的作曲家需要三重听觉,除了我刚刚提到的倾听自己的“内心听觉”,还要倾听演奏家,更要倾听听众,我一直想写我作为听众希望听到的音乐。线上音乐会选手们演绎的版本是小提琴钢琴二重奏版本,管弦乐版计划今年在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中上演,由本届比赛晋级决赛的中国选手林瑞沣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非常希望那时能来上海,和听众见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组委会提供

来源:作者:吴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