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最是春来时

一起弹泪过清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又唤起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日前,烈士李健的女儿李东平给泰州晚报“寄往天堂的思念”栏目投稿,回顾了李健烈士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为了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壮举。

最痛苦的烈士是谁(泪目直到21岁这位泰州女子才知道生父竟然是名烈士)(1)

李东平在父亲墓前祭扫

来稿摘登如下——

在父亲牺牲的那片芦苇荡

李东平

1966年我21岁,才知道我的生父叫李健,是烈士;才知道我一岁时就跟着爸爸妈妈进了芦苇荡,两岁时爸爸牺牲在芦苇荡。

父亲长得什么样子?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牺牲的?

我不敢去问妈妈,她一直没有告诉我肯定有她的原因,我不想让妈妈难过。

1979年,我写信向江苏省兴化县委求助,很快就收到了他们的回信:“东平同志,接到你——李健烈士女儿的来信,我们非常高兴!兴化的老同志不但怀念李健烈士,也很关心他的女儿——小东平!”

当收到兴化烈士陵园寄来父亲的照片和简历时,瞬间泪眼蒙眬:我终于看到了父亲!我把相片紧紧地抱在胸前,千万次地呼唤着父亲……

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最先让我知道的是,在战争年代的父爱,竟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妈妈告诉我,当敌人大肆“清剿”时,身为高邮县委书记、高邮团政委的父亲,担心把我寄养在敌占区老百姓家里不安全,就把我带进了芦苇荡。可是,一岁的孩子冷了饿了、不舒服了总是要哭的。

父亲怕女儿的哭声引来在湖荡中疯狂“清剿”的敌人,危及同志们的安全,他严厉地叮嘱母亲:“如果遇上敌人,一定要用被子把小东平捂紧!”母亲惊叫:“那会把她闷死的!”“女儿是我们的宝贝,可是为了大局,为了同志们的安全,我们必须作出牺牲!”父亲语气坚定,母亲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当需要父亲在革命事业和年幼女儿的性命之间做出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对于父亲来说,是多么残酷,又是多么无奈!

后来,妈妈下狠心通过地下党,悄悄把我送到一位老奶奶家寄养。老奶奶和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使我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查、盘问,幸运地活了下来。

最痛苦的烈士是谁(泪目直到21岁这位泰州女子才知道生父竟然是名烈士)(2)

1980年清明节,我第一次去扫墓,这年我35岁。

在父亲牺牲33年后,我终于来到父亲的墓地,又乘船来到父亲牺牲的那片芦苇荡。一瞬间,好像听到了父亲的呼唤,我快步奔向船头,投入了父亲温暖的怀抱,忘情地释放着对父亲的思念。望着那片芦苇荡,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跪着流着泪倾诉着:“爸爸,亲爱的爸爸!我来了,您的女儿来了!”我双臂环绕着自己,感觉却是父亲的拥抱,久久不愿离开……

从1980年第一次给父亲扫墓,至今已37年。高邮、兴化那片芦苇荡总让我魂牵梦萦,父亲的情感图像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父爱如山,深深地感受着他的坚毅、顽强、无畏、忠诚!

201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我时,问道:“李健烈士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

积淀在我心底的话,冲口而出:“忠诚的战士!至亲至爱的父亲!”

烈士名片

最痛苦的烈士是谁(泪目直到21岁这位泰州女子才知道生父竟然是名烈士)(3)

李健,又名李玉琴,1918年生于江苏铜山县,1938年加入共产党,1943年任兴化县县长,1945年10月调任中共高邮县县委书记兼高邮团政治委员,1947年10月在刘家沟率部坚持反“清剿”斗争中不幸落水殉职。

为纪念李健,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将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李健区”、“李健乡”,并把他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课本,同时还将他写的诗句谱上曲,在学生中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