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尚黎阳)随着“520”到来,不少地区迎来结婚潮一百多年来,作为人们爱情见证的婚书,发生过哪些变化?日前,由广东省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编纂的《中外婚姻证书大观》出版发行,该书首次将广东、中国乃至世界一百个国家和地区以上的婚姻证书汇为一册,为人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婚姻文化提供指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人怎么写婚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人怎么写婚书(收录各地百年婚书)

古人怎么写婚书

南方日报讯 (记者/尚黎阳)随着“520”到来,不少地区迎来结婚潮。一百多年来,作为人们爱情见证的婚书,发生过哪些变化?日前,由广东省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编纂的《中外婚姻证书大观》出版发行,该书首次将广东、中国乃至世界一百个国家和地区以上的婚姻证书汇为一册,为人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婚姻文化提供指引。

1955年6月,国家颁布婚姻登记办法,按照规定,各省市的婚姻证书可根据各地具体实际需要去印制。《中外婚姻证书大观》收录的图片显示,这一时期结婚证书多为奖状式设计,规格有8开、16开等,并套有多种颜色,充满地域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民政部发布通知,规定结婚证“设计要精致、美观、大方,为群众所喜爱,结婚证的大小一般可按新闻纸的32开”。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结婚证全部按32开尺寸大小设计,结婚证封面颜色多为深红色,内页文字按民政部规定的内容印刷。

2003年,民政部颁布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婚姻登记证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式样并监制”。这一规定,结束了近50年由各省分别印制婚姻证书的历史。

总体来看,我国婚姻登记证书经历了从一张纸到八页纸小本本的变化,以及由各地自印证书到国家逐步统一式样的过程。

婚姻证书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证书的样貌、图案和文字,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广东的婚姻证书为例,20世纪50年代,结婚证书的边框大多由“龙凤戏珠”图案构成,盛放的梅花、牡丹花,以及蝴蝶、喜鹊等具喜庆意义的图案多作为内饰。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证书上画着水稻、高粱、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印上了工业齿轮和造钢厂,一条红色的绶带从两者中间飘过,显示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和工业均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上世纪80年代,婚姻证书趋于简洁,结婚证书封面自上而下印制“结婚证书”、大红“囍”字,封面底部印刷“广东省民政局”,意味着此证由省民政局统一监制。

“我本身也见证了三代人的结婚证书。”广东省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会长陈婉玲说,1940年,她父母的结婚证书是一张泛黄的纸,分正反两面,除了新郎、新娘的姓名,还附有两家人的家谱。到1981年陈婉玲结婚,证书正面是大红“囍”字,内页写有夫妻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到2009年陈婉玲儿子结婚,其结婚证书基本与现在的无异了。

从1984年至2011年,陈婉玲一直在广东省民政厅负责婚姻管理工作。基于长期负责婚姻登记工作的便利,陈婉玲在全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婚姻证书,并将收集婚姻证书的视线延伸至海外,收藏了近千件中外婚姻证书的原件或影印件。为了能让这些宝贵的婚姻文化资源得到最佳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2020年4月,她决定将这些收藏悉数捐献给广东省档案馆,其中包括她父母的结婚证书。

同时,陈婉玲还带领团队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证书精选出来,汇编成《中外婚姻证书大观》公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