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1)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形篇》

意思是: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2)

善于权谋之人,都懂得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韬光养晦,很好地保全自己,使自己在隐蔽、安全的位置,暗中筹划,等待时机。

就好像孙子所说的,在力量不够大时,要把自己埋藏的很深,藏于九地之下,然后又不失时机,一旦等到合适的时候,就突然出击,好像雷霆万钧,动于九天之上。

这是一种高明而巧妙的方略,核心其实是有所为。只是因为时候不到,或者自己还不够强大,所以才要忍和等。不论用什么方式,装疯卖傻也好,装聋作哑也好,都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伺机待发,积极进取。

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3)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火车经过皇姑屯车站时,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但他知道此事事关重大,自己也有很大危险,所以他表现得十分镇定,一点也不慌乱。

他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亲信,自己则乔装改扮,骗过日本人的耳目,秘密地返回东北驻地。当他见到父亲的惨状后,伤心不已,可是此时一切都没有安排妥当,如果引起混乱,则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

于是,他决定秘不发丧,只说父亲受了伤但并无大碍。日本人设法打听,可都被张学良巧妙地应付过去,始终没有找到一点破绽。

同时,他一直紧锣密鼓地安排相关事宜,等到一切都周密妥善了,才宣布发丧,并继任东北保安司令。

日本人本来想趁火打劫,出兵东北。可是张学良处变不惊,用表面地平静和顺从挫败了日军的阴谋,从而稳定了东北的局势,也令自己成功地摆脱了危险。

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4)

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人,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但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就要权衡利弊,隐藏自己的实际意图,蒙骗对方,从而削弱对方的控制,保护自己,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曹魏时期,曹爽独揽军政大权,仍对司马懿很不放心,认为他是潜在威胁。

于是司马懿决定装病,不问政事,以消除曹爽的戒心。

曹爽派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家中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表现出一副年老体弱的衰败病容,走路费劲,喘息困难,连喝粥都拿不动碗,还流了一身。

李胜跟他说自己要到荆州赴任,司马懿故意装糊涂,假装听成了并州,李胜重复了几次,他才听明白。还悲叹自己老了,耳聋眼花不中用。

李胜回去后报告了曹爽,曹爽心中大喜,从此以后便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而司马懿则在暗中周密策划,最后发动政变,处死了曹爽。

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5)

司马懿面对曹爽的猜忌防范,明智地采取了韬晦策略。用表面的顺从和示弱,把自己保护起来,隐藏起来,并在暗中发力,伺机夺权,取得彻底的胜利。

这表面的屈服,甚至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实际上确实通过委曲求全而保存实力。该静则静,该动则全速出击,如同潜龙冲腾而起,以惊天之势夺取胜利。

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意气用事(孙子兵法因势利导)(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