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吸痰术(Endotracheal Suctioning,ES) :是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首要及关键措施。其目的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1]

吸痰法的六大指征(一文掌握浅度吸痰法)(1)

吸痰深度:

* 深度吸引: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时,再回撤1cm。

* 浅度吸引:吸痰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临床指南建议:

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吸痰的重要性

患者气管切开早期,气道呈黏膜高分泌及水肿损伤的病理表现,可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咳嗽吞咽功能减弱,痰液及误吸物易在肺内淤积,导致大量细菌定植及繁殖,诱发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84%[2],直接影响脑组织供氧及患者预后。在气道管理中,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误吸物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吸痰的时机

建议在有以下指征之一时吸痰[3] :

Ø、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Ø、氧合和(或)动脉血气值恶化;

Ø、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

Ø、患者无有效的自主咳嗽能力;

Ø、急性呼吸窘迫;

Ø、怀疑胃内容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的误吸时。

护士应正确判断吸痰时机和指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如痰液的黏稠度、痰液量、咳痰能力等决定气道吸引的频率。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 材质:硅胶,透明,硬度和可弯曲性适宜

* 长度:7.5号插管、8.0号插管的长度为35cm,常用吸痰管12FR长度为50cm。

注意:吸痰管长度应>30cm,以保证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

吸痰法的六大指征(一文掌握浅度吸痰法)(2)

* 设计:表面经过雾化和毛化处理,前端一般有2-3个侧孔,有负压调节孔

* 管径: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

– 成人:吸引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内导管内径的50%。

– 儿童和婴儿:50%-66%,不超过70%。

– 有侧孔吸痰管优于无侧孔(D级)。

吸痰程序——三步吸痰法:

① 一雾:通过雾化吸入溶解稀释干燥痰液;

② 二拍:翻身拍背,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吸出;

③ 三吸:吸痰前后均需吸入纯氧2min,以提高氧储备,防止缺氧和窒息。

建议:应先吸净口咽部的分泌物,再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

判断痰液粘稠度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根据痰液在吸痰管内形状和内壁的附着情况可将痰液的粘度分为3度:

Ⅰ度(稀痰):

痰如米汤或泡沫样,稀痰后,管道内壁无痰液滞留,提示感染较轻;如量过多,提示气管滴注过量,湿化过度,可适当减少滴入量和次数,同时应注意增加吸痰次数且每次吸痰时将痰液吸净。

Ⅱ度(中度粘痰)

表现:痰液的外观较一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

提示:有较明显的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白色粘痰可能与气道湿化不足有关,必须加强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避免痰痂堵塞人工气道。

Ⅲ度(重度粘痰)

表现:痰液的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净。

提示:有严重感染,必须抗感染治疗或已采取的措施无效必须调整治疗方案。痰液太粘稠不易吸出,提示气道过干或伴有机体脱水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编者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扬 刘珊丹

参考资料

[1]毕红月, 王欣然, 韩斌如. 气管内吸痰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7): 775-777.

[2]崔君霞, 金奕, 于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2): 124-126.

[3]叶庆玲.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6): 1982-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