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这就是典故“风马牛不相及”,它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您做过这样的事情吗?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总是想插手或者不属于自己的却总是想着去占有?如果有,那么就要改一改自己的这个习惯吧!

言行一致的经典小故事(大智慧一一风马牛不相及)(1)

1.不相干的事不要管,不是自己的不要争。

有一些人,也许的确是有些能力,但是却总是想以此来压制别人。比如对别人十分苛责,这也看不顺眼,那也不好,好像只有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的确令人生厌。所以,我们在说话做事之前,好好想想,这件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对对方会有什么影响?自己该不该说,该不该做?如果这三个问题找不到合理的答案,那就闭上嘴。做事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就可以避免犯错。对自己都“一问三不知”,那这件事自己就没有资格去插手。

还有一种人,就是仗着自己强势,总是与人争权夺利,这样的人也是让人十分厌恶的。

比如,在职场中,有的人可能有靠山,有的人仗着自己在公司时间长,有的人也确实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就在其他员工面前趾高气昂,尤其是在利益面前,冲在前面,本不属于自己的功劳也去争夺。

《论语》说:“孔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样的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属于自己的不用争,不属于自己的争也争不来。

顺天意,尽人事。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2.只要自己在正道上,就应据理力争。

在这个故事里,楚成王和屈完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虽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仍然不惊慌失措,尤其是曲完义正严辞、理直气壮地与管仲的对话,更让人感受到当时楚国的临危不惧。一方面是维护自己的封地不被掳夺,另一方面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最后齐国也不得不后退了。

↘我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有些事情可以退让,但是有些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触碰的底线的事情,不能退步。

3.识实务为俊杰。

齐桓公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人,他重用管仲,使齐国的国力强大。但是,有时候,人一变得优秀了,的确容易被欲望冲昏头脑。齐桓公也是如此,他想借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历史上也有许多君主如此。

但是,齐桓公有一个优点就是懂得审时度势,懂进退,当他知道楚国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与之抗衡时,选择了与对方求和。

其实,我们也应该如此为人处世。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即使自己变强大了,也绝不可以让自己的私欲占据。

总结:

1.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插手;顺应天意,是自己的别人夺不走,不是自己的自己也争不来。

2.在仁道上绝不可以退让,要义正严辞,维护自己的利益。

3.学会审时度势,如果是自己错了,记得要懂退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