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凤阳县明皇陵有一块形制巨大的皇陵碑,碑文为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内容中有朱元璋在孤庄村及於皇寺的悲惨经历。在这个时期,3户村民刘继祖、汪氏老母、赵氏干娘曾给予他无私帮助。
朱元璋 网络图片
待朱元璋称帝,给与了刘、汪、赵三家六种方式的丰厚报答。而实际还不止这“六报”,他还召见他们赴京。
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初二,朱元璋忽然想念孤庄村的亲邻,便下旨遣内官张林,将孤庄村二十家亲邻请至南京相见。
数日后,张林上奏:“凤阳二十家亲邻已接至京城,因衣服褴褛,不能朝见。”朱元璋遂命尚衣监发给每人衣服一袭,靴、帽各一件。第二天早朝后,张林将亲邻们引入谨身殿内,朱元璋一见,喜出望外:“朕与诸父老久不相见!”
凤阳皇陵
于是共叙往年布衣故旧之情,然后在奉天殿左庑下宴请亲邻们。宴会丰盛,颇有剩余,令礼部每人送“黄龙袱”一个以盛食物。宴后送至会同馆内安歇。次日早朝后,宣二十家亲邻入宫,朱元璋亲自带他们游览宫殿,并朝见了“皇太后”(时马皇后已故,当为主政后廷的皇妃),“太后”降旨,赐每人苏木胡椒各一斤,路费五十贯。朱元璋再次赐宴,亦赐每人五十贯。临别时,朱元璋亲自送至西长安门,依依不舍。
赵氏干娘应该参加了这次赴京朝见,据《凤阳新书・赵母传》载:“洪武初,三召母赴京,慰劳备至。遣中官问馈稠,叠赐田宅器具。”这“三召母赴京”大约包括上述这次。
皇陵碑
数日后,即八月十八日,朱元璋降旨曰:
凤阳亲邻二十家,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都他家里逢着时节,买炷好香烧,献天地。教训子孙读书上,休惜课钱,遵奉乡饮酒礼。东鲁山、西鲁山、马鞍山、万岁山,都与他,教儿孙鞍马出入,行鹰放犬,采猎打围,弓箭我都不禁他们的。(《凤阳新书》卷五)
孤庄村20户赴京一事,后被野史描写成趣闻。嘉靖年间,王文禄《龙兴慈记》云:“季巴巴、王妈妈者,圣祖微时有恩邻人也。登极后召至,命工部造房与居,官其子。携入宫燕之。二人直呼御名而疑曰:‘如何哄我到古庙中来!’ 圣祖笑而不较。盖不知宫殿之高广而帝王之尊严也。”文中的季巴巴、王妈妈者,不知何人;有人疑王妈妈即汪氏老母,季巴巴即汪氏老母之夫曹均。
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前往凤阳县燃灯公社金桥村(即朱元璋出生地)采访,听到一位花鼓艺人讲述了如下民间传说:燃灯金桥一带的父老乡亲到南京看望曾在这里放牛的朱皇帝,朱元璋在宴请过亲临们后说,我要叫你们做官享福,你们去大殿里挑选官服,挑到什么样的衣裳就当什么官。亲邻们见有一套衣裳紧身贴体,袖口窄小,穿起来不误干农活,于是纷纷挑选这套衣裳。等他们穿好后来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笑道:“这是喇叭响手穿的衣服,好吧,你们以后就唱着过吧。”谁知朱皇帝是金口玉言,从此,我们就打花鼓小锣卖艺为生——唱着过了,凤阳花鼓就这样产生了。
凤阳花鼓
讲述民间传说的人还对笔者说:当初应该挑选那些肥身长袖的衣裳,原来那些都是官服。我们打花鼓卖唱600年,是朱皇帝“封”的,也是命中注定的。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汪氏老母前往南京看望干儿子朱皇帝,临行时从家中带了两瓶白酒、一只白鹅作见面礼。不料过长江时因风浪大,两瓶酒打翻,白鹅也乘机逃走。汪氏老母只挣下一根鹅毛,用空酒瓶装了两瓶江水,来到了南京城,向干儿子皇帝叙述这段经过,朱元璋接过礼物,说了两句话:以水代酒;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内容整编自:夏玉润《 洪武皇帝朱元璋与孤庄村三户农民》《紫禁城》2011年7月刊 ,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