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皱椒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 贵州省第七批人才基地项目“贵州省黔西县辣椒种植与加工人才基地”( RCJD2020-30 );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大方皱椒提纯复壮研究与示范”(黔科合支撑〔 2021 〕一般 266 )。

_宋治豪

辣椒是贵州省最重要的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2019 年,全省总种植面积逾 33.33 万 hm 2 (约占全国的 16.7% ),产量为 52.9 万 t ; 2020 种植面积在36.67 万 hm 2 以上。 目前,贵州省辣椒的种植规模、加工业规模、产品集散规模等均居全国第 1 位,总产值近 80 亿元,占全球贸易额的 1.8% 。 贵州辣椒形成了又香又辣、香辣协调的黔椒特点。其中,大方皱椒在历史上享有“贵州皱椒”“贡椒”“椒中之骄”的盛誉。 其香味闻名全世界, 在餐饮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品质特征,皱椒产业已成为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尤为显著。

大方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东南部、西北部温和轻旱,东北部、中西部温凉湿润,四季不明显,具有冬长夏短、春秋相近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11.8 ℃ ,极端最高气温 31.5 ℃ ,极端最低气温 -9.3 ℃ 。 全年日照时数 1 335.5 h ,无霜期平均 290 d ,多年平均降水量 1 180.8 mm ,是皱椒生产适宜区域 。 大方县各乡镇都有大量皱椒种植。 大方皱椒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特产,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大方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是辣椒生产基地,为农业部规划的 22 个大面积种植辣椒县之一, 2008 年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皱椒之乡”称号。 2011 年,大方县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大方皱椒)”称号。 2013 年 9 月 10 日,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大方皱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特大川椒种植技术(大方皱椒栽培技术)(1)

大方皱椒入口后辣味适中,香味浓厚。 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 大方皱椒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益矿物元素,脂肪含量低,粗纤维含量较高。 其中,粗脂肪 3.2%~4.8% ,粗纤维 21.48%~31.2% ,磷 2 700~3 400 mg/kg ,镁 1 594~1 950 mg/kg ,钙 673.3~900.0 mg/kg ,铜 9.0~11.3 mg/kg ,铁 73.35~78.00 mg/kg ,锌 18.00~28.93 mg/kg 。 红色素的含量在2.5%~3.0% 之间,优于其他产地的辣椒。

近年来,大方皱椒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长期缺乏针对性的种植指导技术, 致使经济效益提高有限。 为进一步提高大方皱椒的品质与产量,做好科学种植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大方皱椒产业主要存在品种杂乱、 科学种植理念薄弱以及病虫害防治无针对性措施等问题,都是影响辣椒种植效益的主要原因。结合长期的田间实践, 本文根据大方县当地农户的辣椒种植习惯,总结了大方县皱椒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 增加辣椒种植户经济收益提供参考。

1 种子处理

购买的袋装种子可直接播种。 若为自留种子,先用温水浸泡种子 30 min , 再用 50% 多菌灵 500~600 倍液( 500 g 药剂兑水 250~300 kg )浸种 20 min ,然后用清水反复淘洗 3 遍,晾干播种。

2 育苗

2.1 苗床育苗

2.1.1 苗床营养土配制。 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及土皮灰等,配以磷、钾肥制作苗床营养土。 一般配比为 400~500 kg 农家肥 800~1 000 kg 土皮灰或细肥泥土(表土) 1kg 硫酸钾型复合肥(不含缩二脲)混合拌匀。

2.1.2 苗床制作。 选择向阳背风、不积水、土壤肥沃的土地作为苗床地 。 通常按照长 10 m 、宽 1 m 、苗床边高 20 cm 制作苗床, 要求厢底平整、 土壤细碎,苗床间留过道宽 50 cm (结合实际确定厢长度,最长不超过 10 m )。 将配制的营养土平铺于厢面,厚度为2 cm , 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喷雾苗床。

2.1.3 播种。 用处理好的种子与筛出的细土混匀后均匀撒在苗床厢面上,播种量 10 g/m 2 ,再用细土覆盖至看不到种子(厚度不超过 1 cm ),然后用喷壶浇透水后加盖地膜和拱棚。

2.1.4 苗床管理。 经常在上午 8 : 00 — 9 : 00 察看出苗情况,出苗率达 10% 后揭除地膜,保留拱棚,上面加盖遮阳网。 气温高的天气,白天揭开两边通风,傍晚关闭保温,苗床表土开始发白时及时浇水 。 完全出苗达 3 片真叶时,晴好天气将膜揭开,傍晚盖膜保温(预防出现倒春寒天气)。 假植前 7~10 d 拆除拱膜,保留遮阳网。

2.1.5 假植。通常用 30% 的细肥表土,加入 70% 充分腐熟的粪肥、硫酸钾型复合肥( 15-15-15 ) 1.5~2.0 kg充分搅拌混匀作假植营养土,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辣椒苗假植时间应根据大田移栽节令和辣椒苗苗龄而定,通常在距移栽前 20~25 d 、苗龄为 7~10 片真叶( 10 cm 左右)时进行假植。 假植时,将辣椒苗按顺序排好,再用细土将缝隙填好,浇足底水;然后搭高 50~70 cm 的棚架或拱棚, 用树枝或遮阳网覆盖,可防烈日曝晒或暴雨冲刷。 假植期间应随时注意浇水和防虫防病。

2.2 漂浮育苗

2.2.1 育苗床准备。 可根据大棚实际情况和所使用漂浮盘规格设计漂浮池长度、宽度,并制作苗床。 苗床做好后,于播种前 1 周铺膜灌水制作水床,并盖上薄膜提高水温,同时检查是否漏水,如发现漏水应及时更换薄膜或补好漏洞。 育苗池水中撒入 50% 多菌灵 2 500 g/t 、 复合肥 10 kg/t 搅拌均匀, 然后关棚增温, 2 d 后装盘育苗。

2.2.2 装盘和播种。 ① 消毒。 育苗前苗盘必须消毒,可用 50% 多菌灵 200 倍液浸泡 5 min ,取出后晾干备用。 ② 装盘。漂浮板直接装盘;塑料穴盘装盘前,先对基质喷水,使基质湿润,达到手握成团、碰之即散的状态时装盘。 ③ 播种。装盘后在每个苗穴的中心位置用手压一个 0.5~1.0 cm 深的小穴。 袋装种子(杂交种)每穴播 1 粒,自留种每穴播 2~3 粒,播种后覆盖基质约 1 cm 厚,并将盘放入水中。

2.2.3 苗床管理。 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大棚要经常通风排湿,晴天温度高时,早上开棚,晚上关棚,温度控制在 21~24 ℃ 之间。 移栽前 3 d 炼苗,从营养液中取出育苗盘, 2~3 片叶发生萎蔫后放回育苗池内。 炼苗结束后,等待种植。

3 移栽

移栽前,地块耕深 20 cm 以上,并用硫酸钾型复合肥( 20-10-20 )或 辣椒 专 用 肥 1 500 kg/hm 2 、商品有机肥 6 000 kg/hm 2 混合均匀后施入土壤。 按宽1.3 m 开厢,两边距厢中心 25 cm 的线上撒施肥料,然后起垄,垄高 15~20 cm ,垄面宽 80 cm ,地膜宽 1.2 m 。建议视土壤墒情(土壤湿度达 70% )抢墒覆膜。 每个垄面种植 2 行辣椒,错穴种植,然后覆土封穴。 行距为 40~50 cm ,一般种植 3.75 万穴 /hm 2 左右。 袋装种(杂交种)单株种植,自留种每穴种植 2~3 株。

4 田间管理

辣椒移栽大田成活后(一般 7~10 d ),用尿素75 kg/hm 2 兑水 3 750 kg/hm 2 进行浇施。 初花期,于距辣椒根部 2~3 cm 处打孔(孔深 5~7 cm )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150 kg/hm 2 , 施肥后及时封堵地膜破损孔。自留种植株不需要打杈, 袋装种植株要打掉第一个分枝以下所有的枝、芽、花。

5 病虫害防治

一是苗期。出苗后可用 30% 甲霜·噁霉灵 1500 倍液喷雾。 7~10 d 后用甲基硫菌灵 450 g/hm 2 70% 吡虫啉 75 g/hm 2 兑水 225 kg/hm 2 喷雾 1 次;假植前 1 d 再喷雾 1 次。 二是移栽后。 结合浇定根水,在定根水中加入 5% 氟氯氰菊酯,每 15 kg 水加入 20 mL 药剂。 三是开花前。 用 720 g/L 百菌清 225 mL/hm 2 、 70% 吡虫啉 45 g/hm 2 、 磷酸二氢钾 450 g/hm 2 兑水 225 kg/hm 2喷雾。 四是首次采摘后。 用甲霜锰锌 375 g/hm 2 、 75%嘧菌酯·戊唑醇 75 g/hm 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0 g/hm 2 、磷酸二氢钾 450 g/hm 2 兑水 225 kg/hm 2喷雾。

特大川椒种植技术(大方皱椒栽培技术)(2)

6 采收

一般在开花后 25~30 d (视天气情况)果实充分长大,果皮颜色加深且有光泽时进行分批分次采收。方法是选择晴天露水干后, 用剪刀或刀片将果柄剪断或切断,采收时轻拿轻放 。 鲜红椒采收,可根据收购主体的要求进行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