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

粗阅以下两种古代通行本注解: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以重为本,故不离。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不以经心也。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

2.河上公 注《道德经》重德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花叶轻故零落也。根重故能长存也。静为躁君。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亏夭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静也。君子终日行道,不离其静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谓宫阙。燕处,后妃所居。超然,远避而不处。奈何万乘之主,奈何者,疾其时伤痛之辞。而以身轻於天下。王者至尊,而於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失其精也。

轻则失臣,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躁,则失其精也。躁则失君。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

从王公与河上公的注释看,均偏离原文本意甚远,故仅作浅阅即可。

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2)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3)

1.重 甲骨文(上图一)=人(人,全身负荷)+专(专,上图二,转动,反复运动;又似不断旋转的球体。),字形似一个人的双脚承载全身的负荷并进行反复旋转运动,突出了脚的部位,表示双脚承受巨大负荷来回走。也表示物理学方面,重力来自于脚下的球体,这个球体即地球,那么,其中就隐藏着另外一个历史发现:从“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体现了“重力”即“引力”来自于脚下的大地而且大地是不断旋转的圆形球体的信息。换言之,就是在至少二千五百多年前,古代中国就有学者(中文造字者)知道了大地是椭圆形的球体,而且是不断旋转的球体,同时,大地上的万物的重量(重力,亦即引力)来自于脚下这个不断旋转的圆形球体。如此,“牛顿发现地球万有引力”之说就得改写。造字本义:反复运动,负荷大。金文续承了甲骨文寓意,只是把“专”放于背上,用黑色重点突出大脚。秦文与楚文字形有变化,但字义基本未变。

作形容词,引申指质量或密度大、分量大、价格高、数量多,又引申为深、主要、紧要、不轻率、沉稳,以上读zhòng。作量词,引申为层。作副词,引申为再一次、再,又一次、加倍等义,以上读chóng。《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广雅》:重,再也。

重与“轻”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4)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5)

2.轻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车,古代战车、马车) (巠,读jīng,上图二,古代织布机上的纵线,做工原始极简易。),字形像做工简单的战车或马车。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战车、马车简易负重少。

作形容词,引申为负重少的、灵便的、冒然的、不庄重的、不重要的、不贵重的。作副词,引申为不费力地、省力地。作动词,引申为小看、不重视。作形容词,引申指装备灵巧、便捷,又泛指重量、密度小,还引申指随便、不慎重、程度浅,数量少、用力小等义。《说文·車部》:輕,轻车也。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6)

3.躁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足,脚)+喿(树上许多知了即蝉在鸣叫,三“口”居上,为上为外多为动为变为乱为阳盛。),字形表示像夏天的蝉鸣使心中不平静,烦乱,脚步来回蹿动。造字本义:脚l步来回蹿动,内心不安。

作形容词,引申指性情急、不冷静,又引申指浮躁、不专一,还引申指骄狂。后来在中医方面特指脉盛急速。《说文》:趮,疾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7)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8)

4.君 甲骨文(上图一)=尹(尹,甲骨文,上图二,像以手执笔,上古为执笔写字的官。表示主政一方。《说文》:尹,治也。)+口(口,命令),作名词,造字本义:执笔处理政务频布政令的官。古代帝王将具体的事交由手下人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君”。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战国时又用做功臣或贵族的封号;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金文将甲骨文的手和权杖连写。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名词,引申指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又指处于统治地位和主要地位的人及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也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还引申指品行好的人等义。《左传 . 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说文》:君,尊也。

君与“臣”相对。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重为根本,轻为枝末;安静为君,躁动为臣。

具体的表达为:

重要的部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部分的根本,就象地球是地表上万物重量(重力)的根本;静为君,躁为臣,万物以静为君、以躁为臣。躁动臣服于安静,万念之躁统一于一念之静。安身立命,在于守中守静,在于固本培元,在于俢身养性;富民强国,在于守中守静,在于正本清源,在于休养生息。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重要(主要)部分是一个整体的关键,起决定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即内因);轻微的(次要)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辅助,起非决定性的作用(即外因)。安静是内在的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亦即内因;躁动是外在的表面的起非决定性作用的,亦即外因。但重与轻、静与躁两者之间的作用同时又是相互的,即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影响内因。

二、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9)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0)

1.辎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車(运货物车)+甾(甾,甲骨文,上图二,像放酒、油、粮食的陶罐。造字本义:存蓄粮食的陶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涚文》:甾,东楚名缶曰甾。象形。),字形表示用车装运生活所需品。造字本义:运送生活所必需,物资的车读zī。

作名词,又引申为行军时运送军用物资(粮草)的车。《说文》:辎,軿车前衣车后也。从车,甾声。《左传·宣公十二年》:蔽前后谓之辎,载物必重谓之重,人挽以行谓之辇,一物也。《释名·释车》: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字林》:辎,载衣物车,前后皆蔽,若今库车有邸曰辎,无邸曰軿,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1)

2.荣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像相互交错的带花的技叶,一派茂盛兴旺景象。造字本义:枝叶繁盛。秦文及发生了变化,下部变成了“木”字,上部变成了两个“火”字。

作名词,古为一树木名,即梧桐木,又指草木的花。作动词,引申指草木开花。作形容词,引申为草木茂盛,又引申为兴盛,也引申为受人敬重、显达等义。《说文·木部》:榮,桐木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2)

3.燕 甲骨文(上图)像一只头朝上展翅奋飞的燕子。造字本义:燕子,鸟类的一种,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下部的燕尾讹变为“火”字,表示年尾的冬季返回南方火地。

作形容词,引申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的样子,又引申为接近、亲近,还引申指轻慢,读作yàn。也指中国古代一国名。读作yān。《说文·燕部》:燕,玄鸟也。镊口,布翅,枝尾。象形。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3)

4.超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走(走,走路,追赶) 召(召,刀居上,为官方,为强制,口大处下,为放低姿态相请,故“召”的本义为官方公开相请。)字形表示,古代由于是官家相请,走路时必须要快,快于平时的步伐。造字本义:步伐比平时快。

作动词,引申为跳过、跃上、高出、多出,又引申指超胜过、追赶。作名词,引申为怅惘的样子。作形容词,引申为在一定范围以外、遥远等义。《说文·走部》:“超,跳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4)

5.奈 甲骨文(上图)=木(木居上,为带枝的水果贡品,果子不见了,仅剩下果枝果柄)+示(示处下,祭祀台)字形似祭祀台上的水果不见了,只剩下果枝果柄,不知如何是好。造字本义: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金文(楚文、秦文)木变化成大或变形的“大”字,寓意未变。

作名词,特指柰果,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果实为沙果。作代词,相当于怎奈、如何、这。作动词,引申指对付、处置等义。《说文·木部》:“柰,果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5)

6.乘 甲骨文(上图)=人(大,人) 木(树,树杈),像是一个人借着垫脚的凳子,登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作动词,造字本义: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 ,读chéng。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综合了金文、籀文的两款字形。

作动词,引申为骑坐在上面、驾驶 ,又引申指骑、坐,也引申为利用、趁着、就着、倚仗、凭借,还引申为欺凌。亦引申指数学上加的特殊运算,读 chéng。作量词,引申为一辆,每一车四马为一乘 。作数词,引申为四等义。读shèng。《玉篇》:乘,升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6)

7.主 甲骨文(上图)字形像农作物或果树的花中的花柱(子房)或果实种子,表示果实种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传宗接代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是最基本的、最突出的作物器官。造字本义:最基本的、最突出的部分。金文下部变为“土”,上部不变,表示种在土坑里的农作物种子,寓意与甲骨文相似。木形木声。

作名词,引申指主人、君主、皇帝、首领,也引申为天子或王侯的女儿的简称,又引申为核心人物、当事人,还引申指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作动词,引申为操作、控制、负责,决策、掌管、主持。作形容词,引申为核心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为首的。作副词,引申为根本地、总体上地、决定性地等义。

主与“次”相对。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正因为此,圣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不忘根本。纵使拥有荣华富贵的条件,却也如燕子一般生活简朴而体察民情。可惜拥有万辆兵车的一国之主,往往只顾自身贪图享乐,而忘了天下百姓。

具体的表达为:

正因为此,有觉悟的领导者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时时刻刻不忘根本,于己,懂得修身养性、固本培元,于民,懂得休养生养息、正本清源。心系天下百姓,纵使拥有荣华富贵的条件,却也如燕子一般生活简朴而深入群众、深知民情、深得民心。可惜权倾一身富甲天下的一国之主,往往只顾自身贪图享乐、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与天下百姓争利并鱼肉百姓。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把握好两个“根本”,一是把握好生命的根本,二是把握好权力的根本。毛主席有一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就是教导我们不忘根本。身体健康是人生命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也是觉悟的根本。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根本,是富裕的根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三、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7)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8)

1.本 甲骨文(上图一)上部是“木”(树)的枝干,下部是根部,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作名词,造字本义:树木的根部。金文(包括楚文和秦文,上图二)、小篆基本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

作名词,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源头、基础、老底、事物的根源,又引申指起初、原来,也指草的根茎,树的干,还指所依据的经典、册子。作动词,引申为根据、遵循。作形容词,引申为属于当事人的、处于当前的,又引申为中心的、主要的、原来的、自己这方面的等义。《说文》:本,木下曰本。

本与“末”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9)

2.则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鼎(经久的青铜器,代表统治阶级) 刀(刻画文字),古人将法律条文及其他重要记录刻铸在青铜钟鼎上,以便久存流传;表示用刀刻画鼎纹,刀刻“鼎”文具有稳定性。作动词,造字本义:制定令律、标准、条文刻铸在钟鼎上。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鼎"写成"貝"。当"則"的"刻铸"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 "金"另造"铡"代替。

-作名词,引申为规章、法规、规范,条文, 引申指规律,模式、规程,制度。作量词,引申为条、款。作副词,引申为就、便,表示因果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作连词,表示并列、转折、让步,却。作动词,引申为乃、是、效仿、效法等义。《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轻民则失立国之根本,躁民则失为君之权位。

具体的表达为:

轻视天下百姓的利益就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拥戴,也就必然会失去立国之根本。骚扰百姓的安宁就会失去天下所赐的权位,乃至失去生命。

如同生命为父母所生,也为大自然所赐一样,荣华富贵为人民所赐,一切权力皆为人民所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为重,圣人为轻;人民为本,圣人为末。不忘根本,不负天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分清主次,知晓本末,正确把握内因与外因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内容。

(郑裕波 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