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诚哉是一个大问题。你谓中国读书人,以身殉学,是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太坏造成的,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诚哉不错。尚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心理上的惰性。
这是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写给罗学瓒的信中,对当时中国读书人身体素质差之根本原因的阐述。
那在这个时期,中国读书人的身体素质究竟是怎样的,毛泽东自己又有怎样的养生秘诀呢?
毛泽东
一、罗学瓒信中诉赴法留学生身体状况差,13人中有9人体弱罗学瓒在法国进行勤工俭学期间,时常写信给国内的老同学毛泽东,汇报新民学会会员在法国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情况。
其中,1920年7月14日,罗学瓒在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中国读书人身体素质差的问题:
但还有一个最重大的问题没有讨论,就是各人的身体问题。我们此次会议也有十三人,除女会员有两个较好的身体以外,其余说要算我和芝圃的身体较好。但我的身体,确实是不好……此真是我们一个重大的问题也。
1920年7月,赴法留学的部分新民学会会员与工学世界社社员在法国蒙达尼小镇召开了会议,史称“蒙达尼会议”。
罗学瓒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注意观察了一下到会的新民学会会员情况,发现大家都身体状况堪忧。参加会议的13名新民学会会员中,除了4个身体较好外,其他9名会员的身体都各有问题。
同时,即使是身体算“较好”的罗学瓒,其实身体也不太好——自从罗学瓒1919年7月到法国进行勤工俭学以来,他就开始腹泻。而且看来还不是普通的水土不服,因为直至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到法国也已经有一年零好几个月了,但腹泻的毛病还是没有完全根治,隔几天就会发作,周而复始。同时,罗学瓒的瘘疮也比较严重,会经常便血。
罗学瓒
这样的身体状况已经算是好的了,其他新民学会会员的身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蔡和森自幼就患有哮喘,经常整夜整夜地咳嗽,在法国留学期间,他醉心于学习,沉迷在看书写作中,不仅时常忘记吃饭,连睡觉也不规律,因此他的身体日益的变差了,哮喘宿疾不仅让他痛苦不堪,也让他同宿舍的人不堪其扰,他的夫人向警予也因彼此的生活习惯难以迁就而最终与他分开。
李维汉当年也是新民学会的元老之一,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被安排到施耐德钢铁厂在法国北部的勒哈佛尔分厂从事铸工,这里的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八个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生活条件也很差,工人都住在军用帐篷里,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一件难以支撑的苦差事。同时,李维汉还利用早晚的工余时间,努力自学法语。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他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同学们见他日渐消瘦、体型和气色都变得十分差,感觉他实在是再难以应对如此繁重的体力活,便纷纷劝他离厂修养。
赴法留学的其他新民学会的会员,如萧子嶂、萧子升、陈赞周、熊焜甫、欧阳玉生、向警予等人身体状况也大多不好,不少人患有肺结核或咳血等疾病。
李维汉
二、当时中国读书人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罗学瓒在他的信中继续写道:
你前说国内各熟人,死得可惜,要我们珍重,很是不错的。中国读书人,一味注意读书,每每以身殉学,这种毛病,真可叹息(也可说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太坏造成的)。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读书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业中,身体大多都不好。
信中提到的“国内各熟人,死得可惜”,主要是指他们新民学会会员叶瑞龄、邹鼎丞,这两人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而且都是新民学会的创立者之一。
叶瑞龄又名叶兆祯,湖南益阳人,为人非常的正直且和善,酷爱学习。1918年7月,叶瑞龄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回家的途中突然发烧,回到家就病故了。
邹鼎丞又名邹彝鼎,湖南湘阴人,好学且志向远大,品行端正并且性格坚毅。1918年10月,邹鼎丞到北京参加赴法留学的预备班,由于常年以来专注读书学习,积劳成疾而猝死了。
众所周知,新民学会的入会制度非常严格,不单要有深厚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品行。因此,新民学会的会员每一个都可以算得上是当时中国先进有为青年的代表。
叶瑞龄、邹鼎丞这两人是新民学会的创立者,又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刚从学校毕业,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猝然夭逝,这不可谓不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然而,在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像叶瑞龄、邹鼎丞这样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就夭折的人却不是个例。最出名的莫过于毛泽东在他的一首五古诗中提到的同学“易昌陶”。
《挽易昌陶》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学识和品行都极佳,又有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与毛泽东意气相投,关系十分密切,互相将对方看作是知音。
1915年3月,在学校放假期间,易昌陶病逝于家中。对此,毛泽东悲恸万分,专程跑去衡阳易昌陶家中给他守灵,并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五古·挽易昌陶》,并悲切地表示: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毛泽东将自己与易昌陶的关系比作是“伯牙”与“钟子期”,是最能理解自己心意的人,而易昌陶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情怀了,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
然而,在求学期间死去的同学不在少数,据说1917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病死的学生就有七名,为此毛泽东还专门在追悼会上写了一副讽刺对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当时,学校规定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全体师生都要做十分钟的课间操,但由于这种课间操动作十分呆板,对提升师生们身体素质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毛泽东对这种形式主义的“锻炼”感到非常厌恶,于是借开追悼会的时机对此进行抨击。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也算是当时国内比较好的学府,这里的学生身体素质尚且如此,那么以点带面,可以想见当时中国的读书人整体身体素质必定都不高。这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毛泽东
三、毛泽东信中道出中国读书人体弱的2方面原因,并给出3点建议对于罗学瓒在信中提到的中国读书人身体普遍偏弱的问题,毛泽东在1920年11月26日的回信中,非常郑重地作了回应:
身体诚哉是一个大问题。你谓中国读书人,以身殉学,是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太坏造成的,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诚哉不错。尚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心理上的惰性。如读书成了习惯,便一直读下去不知休息。
在信中,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读书人之所以身体素质差,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客观上是外部环境差,而主观上则是读书人自己没有锻炼身体的主动性。
其实,对于中国人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毛泽东早在1917年4月便在当时国内的核心期刊《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来了。
这是毛泽东最早正式在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并且在体育运动还不受重视的当时便先人一步,提出了增强体魄而强盛国力的观点,不可谓不是一篇千古雄文。
《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认为造成中国读书人身体羸弱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读书人自己“心理上的惰性”造成的,没有注意劳逸结合,以至于积劳成疾。
在给罗学瓒的信中,毛泽东给出了3点提升读书人身体素质的建议:
照卫生的法则,用脑一点钟,应休息十五分钟,弟则常常接连三四点钟不休息,甚或夜以继日,并非乐此不疲,实是疲而不舍。我看中国下力人身体并不弱,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要矫正这弊病,社会方面,须设法造成好的环境。个人方面,须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和游戏并行的习惯。
从信中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提升读书人身体素质应当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其次就是社会要为读书人提供好的研学环境,再次就是读书人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或是一边读书一边娱乐的生活模式。
这些都是毛泽东通过社会调研与总结而得来的经验,对此他自己也是这么践行的,在信中,他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劳逸结合的工作学习模式计划:
现在我决定在城市住两个月,必要到乡村住一个星期,这次便是因休息到萍乡,以后拟每两个月要出游一次。
事实上,毛泽东是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
众所周知,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一生都坚持游泳,甚至是达到了“有水必下,逢河必游”的痴迷境界,为此他还留下了不少关于“游泳”的典故与诗词。
同时,乒乓球也是毛泽东终生热爱的体育项目,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候,爱上了打乒乓球,革命时期稍有闲暇就与人对打,直至老年都坚持不懈。
另外,冷水浴、日浴、风浴、雨浴、露宿等都是毛泽东独创的强健体魄的锻炼方式。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更是提出了自己一套独创的体操——六段运动,通过手部、足部、躯干部、头部、打击运动以及调和运动共六组动作,经常进行练习,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毛泽东
正因为注重身体锻炼,所以毛泽东在繁重的学习、工作和革命中,总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充满干劲。
从罗学瓒与毛泽东的这两封信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中国读书人还不重视身体锻炼的当时,就已经发现了身体素质对读书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对策,真的非常高瞻远瞩,有高屋建瓴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