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因奏准修建卢汉铁路调任湖广总督。从1889年12月18日接任湖广总督到1894年11月13日调署两江总督,然后再回任湖广总督,直至1900年,构成张之洞治鄂第二阶段。张之洞已不是一位传统型的保守儒臣,已转化为洋务派要角。张之洞在武汉形成了大兴洋务的开拓期,成为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主要是筹建卢汉铁路,筹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大冶水泥厂、江夏马鞍山煤矿、湖北丝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自强学堂、湖北银元局,架设荆门至安陆电线等。这些工程在赴署两江总督时,还未完成。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主要对日设防,筹办自强军,反对割让台湾。1896年3月11日张之洞回湖广总督任,继续洋务事业。张之洞虽然离鄂署理两江总督,本任湖广总督并未免除,仍然遥控湖北工厂的建设。

1901年至1907年为张之洞治鄂第三阶段,主题是新政。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危机迫在眉睫,清廷误国暴露无遗,朝野变法呼声日益高涨。清廷在窘困中实施新政。在新政时期,张之洞起了巨大作用,政治思想有了前进,地位进一步上升,跃居新政主角。1901年,他和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三折》,提出设议院等系统的新政主张,成为清朝国策。这一时期,他在湖北武汉着力创建新军,推动书院改制,资送留学生,文武两方面建树称盛国内。

1907年7月23日,张之洞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旨诏入京,临走前,还筹办武昌铁路机车厂,创设湖北陆军小学。9月10日,加授军机大臣,9月22日为兼管学部大臣。张之洞经办国务,但还兼顾湖北武汉的重大政务,如粤汉、川汉铁路。张之洞影响湖北武汉城市发展27年之久。

张之洞的一生,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当了23年的封疆大吏,最后大学士,入赞军机,进入朝廷最高决策层。在清代267年中,还很难找出比他官运更好的汉人。他在兴学、练兵、制械、筑路、通商、惠工、劝农、开矿、理财、堤防水利、救荒、警察、监狱等方面,政绩斐然。他勇于任事,廉洁自律,“勤政”又“廉政”,老谋深算,处理圆滑,既承恩于慈禧,又不流为保守顽固。平时栽花不栽刺,官场上尽量不树敌太多,不树党援,不搞小集团活动。这一切保证了他事业有成。

张之洞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汉阳铁厂、枪炮厂、丝麻四局等,为武汉近代工业奠基,开创了武汉工业近代化。长期以来只有手工业的武汉三镇一跃而成为全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汉冶萍公司是远东最大钢铁联合企业。

1.汉阳铁厂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以洋铁进口多,土铁行销少,拟在广州筹建铁厂,委托驻英公使瑞芳向英国谐塞德公司订购日产生铁100吨的高炉2座,炼钢炉和压板、抽条、轧钢等各种机器,共银83500两。清政府决定建造卢汉铁路,调张移督湖北,筹建南段,需要大量钢轨,如全部从海外订购,势必受制于人,自办铁厂必将有利可图,于是张之洞奏准将在广州时购置的铁厂机器移鄂。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1)

当时有些人反对他开矿和炼铁,担心事倍功半。李鸿章写信给他,说“炼铁制钢轨不是易事”。张之洞一门心思要办铁厂,他不信中国开不出矿,不信中国炼不出铁,张之洞大刀阔斧办起了炼铁厂。在汉阳龟山北推土筑堤铺路,树起高大烟囱,建起洋式厂房。

当时由户部拨款200万两白银作建厂经费,1890年6月3日成立湖北铁政局,委蔡锡勇为总办,把在广东聘请的外国工匠调到湖北。为了调查煤铁资源,张之洞先后组织15批30人次到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地查勘。经矿师复勘大冶铁矿,确定矿石含铁64%,仅露天储量就达2700万吨,可采百年。兴国州今阳新有极好的锰铁,湖南、湖北还产白煤,也有一些烟煤可用。同年10月发现大冶王三石煤矿。

与此同时,张之洞还派员从大冶石灰窑、黄石港到江夏(今武昌)金口等沿长江两岸数百里选择厂址。李鸿章主张厂址应选在产煤的地方,盛宣怀主张设在大冶石灰窑下,说该地距煤、铁、锰矿产地近,可节省运费;张之洞从便于直接管理着眼,力主设在省城对岸的汉阳,最后决定将铁厂建在汉阳大别山(龟山)之北。

汉阳铁厂基建工程于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正式动工,由英人设计和监工。全部工程包括填基12丈,约9万方,建造了炼生铁厂、贝塞麦钢厂、马丁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炼熟铁厂6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钩钉厂4小厂。从炉机到地脚螺栓全部从英国、比利时引进。经过2年10个月的施工,于1893年10月22日竣工。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2)

1894年5月,汉阳铁厂先开1座高炉炼铁。开炉碰到的首要问题是焦炭不足,虽经购买英、比、德等国焦炭及开平焦炭,但成本高,还不能及时运到,不得不停炉。1895年7月再次开炉,仍因焦煤问题无法解决,仅生产一个多月又停炉。

汉阳铁厂总计投资568万两,如加上广东垫付的预定金13万多两,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轮船1只10万两,则在588万两以上。

汉阳铁厂从投产至1895年,生产的钢铁共卖出24 825两,占投产后两年开支160万两的1.55%,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廷要负担2亿两战争赔偿,出路只有招商承办。开始张之洞拟给外商承办,遭到湖南巡抚陈宝箴、铁政局总办蔡锡勇的反对。此时盛宣怀在甲午战争中因贪污采购军粮的公款,为御史参劾,张之洞便保举盛招商承办汉阳铁厂。经过盛宣怀与张之洞磋商,订了招商承办的章程,主要内容有:从接办之日起每出1吨生铁提银1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之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万两,年利8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均由督办一人经手,重要事情随时报湖广总督考查等。从1896年4月11日起正式改铁厂为官督商办。为了保证铁厂产品销路,清朝于同年9月任命盛宣怀举办铁路总公司,要求全国所需钢铁应向汉阳铁厂购买,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5年。

官督商办之后,最大难题仍然是缺煤缺焦,经过在安徽、河南、江西等地近两年的调查,于1898年3月,由张之洞、盛宜怀合奏,决定在萍乡安源采煤炼焦,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所产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委张赞良为萍乡煤矿总局总办,委德国矿师赖伦负责工程,择地安源施工。萍乡煤矿总局先后趁小井存煤过多,资金困难,并吞收买小井265口,使安源周围数十里内的煤井都为萍乡煤矿所有,设有机焦炉、土焦炉以及辅助设备等厂。到1907年,打通紫家冲大槽,基建工程完成,昼夜可出煤1300吨,出焦780吨左右。

萍乡煤矿共投资6767867两,由招商局、汉阳铁厂、铁路总公司陆续入股100万两,向德商礼和洋行借款400万马克,其余向钱庄借贷,辗转挪用,扯东补西,借款利息达150万两。

燃料问题解决之后,另一个问题是铁厂钢铁产品的质量问题。1904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带外籍工程师彭脱、赖伦到欧美考查,历时8个月,最后经英国化学家梭德化验汉阳铁厂所用的矿石、煤焦及钢铁产品,确认大冶铁矿含磷高,酸性转炉不能去磷,而鱼尾板等小件系平炉所炼,质量好。于是又购买4座容积30吨的平炉、轧机及相应的配套设备,共15.3万英镑,还在德国聘请了工程师4人。由于经费不足,以大冶铁矿矿山作抵押,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万日元。1905年,盛宣怀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进行扩充改造,到1907年,建成30吨平炉2座,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卢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并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钢货。盛宣怀在大冶铁矿开辟了得道湾狮子山矿区,矿山生产规模扩大,年产铁矿石达30万吨。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盛宣怀于1908年2月,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经清廷批准后,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拟招新股1500万元,连同老股500万元,共2000万元。到1911年实收股本130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缺问题,厂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1911年,汉阳铁厂建成3座高炉,6座平炉,年产钢8640吨。萍乡煤矿年产煤1115614吨,大冶铁矿年产铁矿石359467吨。连续3年盈利,初步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汉阳铁厂一度停产,1912年恢复生产。 1913年汉冶萍公司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借款1500万日元,主要用于扩建。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德、俄等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钢铁原料暴涨,汉冶萍公司出现短暂的“黄金时代”。大战期间,煤焦、铁矿石、生铁、钢材产量都大幅度增长,共获利2940多万元。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3)

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衰落。1919年汉阳铁厂1号、2号高炉停产。1921年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造成汉冶萍公司近5万吨钢轨无销路,汉阳铁厂全部停产。1928年萍乡煤矿为江西省政府接管。汉冶萍公司只剩下大冶铁矿继续生产,沦为日本制铁所的供矿单位。1937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及资源委员会设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运往四川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大冶铁矿被日本占有。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采用近代技术在几十年间共生产铁矿石1 400万吨、生铁240万吨、钢60万吨、煤1500多万吨、焦炭400万吨。有3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汉冶萍公司上海总事务所及大冶铁矿,成立华中全国铁公司。存在了半个世纪的汉冶萍公司遂告结束。

2.汉阳兵工厂

张之洞到湖北时,奏请将原拟建于广州的兵工厂移建湖北,获准。

1890年4月,湖北铁政局成立,张之洞委蔡锡勇为铁政局总办,负责管理铁厂和枪炮厂。9月,从德国订购的造枪机器陆续运到。蔡锡勇聘请洋匠迈尔任总监工,试车后迈尔离汉。开工数日,于7月12日突起火灾,部分机器被毁。大火之后,一边修复,一边继续扩建。1894年11月添造炮架、炮弹、枪弹三厂,将原产克虏伯炮改增新型快炮。至1895年夏,工厂落成。工厂总办为蔡锡勇,总工程师为比利时人白乃富。各厂陆续开工,共装制枪机器34种364副;枪弹机器44种73副;炮弹机器14种40副;炮架机器20种46副;加上翻砂厂总共6个工厂,需用工人590名,开工初只有252名。开始每月出枪500枝、弹10万发、炮弹7000颗,后有所增加。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4)

1898年,张之洞又于汉阳赫山下设“罐子钢”和无烟火药两个车间,初名钢药厂。该厂转炉日产钢2.3吨,年余停产。无烟火药机的设计能力日产约15公斤,但因“洋匠”未到职,机器不能运转。12月成立炮弹壳车间,月产3300枚左右。

1904年张之洞将枪炮厂改名为“湖北兵工厂”。湖北兵工厂的经费来源十分艰难,张之洞为此伤透脑筋。除移鄂的前广东文武官绅捐资80万两外,清政府于1890年拨款200万两修卢汉铁路,枪炮厂挪用。自1898年,枪炮厂共实收银367.3678万两,除拨铁政局156.4622万两外,余皆枪炮厂支用,计耗库平银200余万两,但实际开支远不止此数。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5)

张之洞挖空心思,到处筹款,奏请将湖北土药税即本省所制鸦片税每年20万两、盐厘加价10万两充用。1894年,新建厂房被烧毁,当年修复又添建炮弹、炮架、枪弹3厂,需银45.8万两。只好在湖北牙厘局借拨6万两,又把布局股本、银元局余利。到1895年湖北枪炮厂积欠了60余万两债务。此时,张之洞暂调两江总督,两江因筹备防务,向瑞记洋行借有款项,张之洞请求挪用60万两,将来由湖北枪炮厂制造的枪炮作价偿还,每年还15万两,4年还清。

湖北兵工厂1895年至1908年的14年间,共造步、马快枪11万支,枪弹4000万发,各种炮985尊,各种炮弹98万发,无烟火药15万公斤,硝镪水90万公斤。该厂设备先进,生产自成体系,规模可观,全厂职工1200人。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6)

汉阳造

湖北兵工厂拳头产品“七九”步枪被称为“汉阳造”,是军工产品名牌。该厂的设立,为我国近代军火工业生产打下一定基础,推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1908年,湖北兵工厂改名为汉阳兵工厂。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7)

3.丝麻四局

张之洞雄心勃勃,创办重工业、军事工业,不久又进军民用工业,建立集群式的纺织企业—丝麻四局,武汉跻身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1】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1888年在广州筹设织布局。这时,李鸿章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已奏准10年专利权。张之洞在征得李鸿章谅解后兴办纺织局,当年4月电请驻英公使刘瑞芬代为订购机器。刘向英商柏纳厂订购织布机1000台、纱锭3万枚及有关设备。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继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以两粤不产棉,而湖北多棉,提议“移建鄂省”。此项建议,正中张意,张奏请将全部机器与“闱姓捐款”40万两转移武昌。奏请再拨广东“闱姓捐款"16万两,并将原向山西善后局借得的32万两由粤拨鄂,由湖北付息还本。此外先后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16万两,还向湖北官钱局借款。1890年,在武昌文昌门外江滨建湖北织布局,1892年建成投产,共费银134万两。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8)

织布局投产后,由英人德金生任总监工,雇有外国工匠多名,本地工人近3000名。最初日产布253米,后改为昼夜开车,日产布600米。

1894年,张之洞为抽出部分资金另作他用,决定招商入股。规定每股库平银100两,计5000股50万两,每年保利1分5厘。

投产初期,获利较丰。1894年,日产布400米,年盈利约36万两。1895年日产布600米,年盈利可达60余万两,张之洞用以补钢厂、枪炮厂经费。据1898年5月统计,铁厂欠织布局27万两,而织布局还要逐年偿还所欠山西29万两债款的9厘利息。由于每年股东分红超过应得盈利,同时,外国技术人员舍鄂棉不用,远从通州等地采办原料,以致成本过高,运至上海等处兜售,增加了不少运价,后织布局连年亏损。到1898年,织布局终因敌不过外国棉制品的排挤,濒临绝境。1902年以后,先后由应昌、大维等商办公司承办。

2】湖北纺纱局

1894年9月张之洞决定招商集股,筹办湖北纺纱局,实行官商合办,官商各集股银30万两。

湖北纺纱局成立后,将张之洞于上年购置的10000枚纱锭赶紧安装,又与比利时良济、英国瑞记两商行签订合同,根据湖北所产棉花的品位性能,再购置9700锭纺10--16支纱的纺纱机,在织布局附近增建南、北两厂。至1898年,除南厂仍在施工外,北厂已竣工投产。全局设有织布机1000台,纱锭5万枚,动力1500匹马力。原料大多用通州棉。职工约1600人,主要招用女工。

张之洞破除迷信大胆雇用女工,广开风气。后来,缫丝局、制麻局也都雇用女工。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夕,湖北缫丝局有工人470名,都是女工;湖北制麻局有女工151人,占全厂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9)

湖北纺纱局半数厂房建成投产,张之洞委江汉关道吴熙麟、署臬司瞿廷韶督办局务,候补知府盛春熙总办局务,还派候补道常川驻局处理经常业务。一个厂安插如此多的官僚,对商股掣肘太多。商股强烈要求“官为保护,商为经理”。张之洞却提出“就已拨之30万两按年取息,不问盈亏”,作为由商民经营管理的条件。此项苛刻条件,商民难于接受。争议结果,收归官办。

张之洞为纺纱局南厂所购47000纱锭的机器,因基建未竣工而未安装。此时张之洞署两江总督任,决定机随人移。但当机器起运后,张之洞又回任湖广总督,以致机器运抵苏州后无人负责,只好将机器就近运至上海租栈堆存。前后5年辗转运输、租栈存放、华洋员匠随机照管守候和保险费等开销,统计耗银87.9万两。最后作价50万两,由张謇购去装备了南通大生纱厂。

已收归官办的湖北纺纱局,以后连年亏累,又招商承办。

3】湖北缫丝厂

湖北蚕丝缎绢,以工艺不精、丝劣利微,濒临绝境。

张之洞为振兴蚕桑,于1894年11月2日在武昌望山门外创立缫丝局,讲求精工制造,以图“官开其端,民效其法”,增强湖北蚕丝制品的竞争能力。

缫丝厂以扬州绅士严作霖捐款3万两,盐道1万两,商本2万余两作为收购蚕茧的周转金,招募上海缫丝女工作技艺指导。

张之洞委派上海丝商、候补同知黄晋荃主持厂务。直到临近投产,黄“既不附股”,又因故不能来鄂,以致该厂“徒有官督商办之名,实须公家料理”。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10)

1896年6月缫丝厂投产,原料以本省沔阳产丝居多。全厂职工约300人,每日生产上等丝30斤,次等丝18-19斤。全部产品运销上海。

1896年夏,黄晋荃到职,添设缫丝车100部,请增拨官款2万两,张之洞让湖北善后局如数照发。但缫丝厂好景不长,1897年后连遭亏折,黄坚求引退,丝厂改为官办。在结清亏损账目后,以无利可图,于当年5月1日招商承办,坐收官款利息,补偿亏损。

1902年,丝厂由应昌公司承租,年租金9000两。虽惨淡经营,仍无转机,应昌公司又以年租1万两转租给协成官银号的宁波籍店东。

到1908年,该厂仅有缫丝车308部,职工也只有107人。

4】湖北制麻局

1894年,张之洞奏请创设湖北制麻局。

湖北一向产麻,堪称上品,但不善制造。外商贱价收购,织成各种精美匹头,返销中国,获取厚利,因此刺激了张之洞。

张之洞决定制麻局由官商合办,委道员王秉恩督办建厂,先请瑞记洋行筹划,旋改聘日商筹办。1897年,在武昌平湖门外动工建厂,占地2643亩。但施工进展缓慢,费时太久。1902年一1903年招粤商韦应南、邓纪常相继承租,“费时五六年,纳本金70余万”,方始建成。

该局分设2厂,第一厂纺织细纹、斜纹各色麻布,第二厂初步加工原料和纺织帆布、麻袋等粗货。经7年建设,1904年才部分试产。1905年完成全部机器安装和职工技术培训,1906年正式投产经营,有职工453人,其中女工251人。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11)

投产之年,张之洞以该局创业维艰,根基未固,奏准“暂免税厘”。

该局投产经营3年,中经1907年由粤商韦尚文接办,1908年招新股组织应昌公司,计获利150万两。商办以后,张之洞仍委司监大员督造,干预太多,管理不善,使制麻生产迅速跌落,一蹶不振。从最初建厂到最后停产,前后9年,耗资500余万两。

张之洞先后创设的纱、布、丝、麻四局,由于委任非人,经营不善,贪污浪费,弊端百出。加之产品销路不畅,以致工厂开工不足,连年亏损,难以为继。于是招商承办,最先由花翎盐运使衔候选同知、应昌公司粤商韦应南招股承租,规定公司每年缴纳租银10万两,期限20年,承租期间免税。

1903年,韦应南察举汇丰银行买办邓纪常为应昌公司董事长。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的产品全部经由上海出口。纱、布、丝三局当年产值约60-70万两。但由于官办期间积弊太深,初改商办每年仍有亏损。1907年添招新股,仍以应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经营。到辛亥革命后,四局才由黎元洪指派李紫云接办。

5】其它民用工厂

张之洞将纱布丝麻四局招商承办,把官股转化为工业贷款后,积累了一些资金办起一批官办民用工厂。 这批新建的官办民用工厂分为两类,一类是手工工厂,另一类是近代企业。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12)

蛇山江边

手工工厂主要有手工善技场和贫民大工厂。

手工善技场于1907年在武昌兰陵街即今解放路)创办,委任范鸿泰主持场务,次年建成投产。场内分设纺织、五金、木作、制革等各种手工工艺,招集生徒,分班学习技艺。学徒待遇,类似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习艺所,除伙食外,不给工资。张之洞称之为“模范工厂”,加以推广。同时,贫民大工厂也在汉口桥口堤外劝工院的基础上兴办。该厂吸收无业贫民进厂做工,专制日常简易生活用品,为社会福利性企业。

近代工厂有针钉厂、制革厂、造纸厂,都在1907年创办;次年,又有毡呢厂、官砖局的兴建。张之洞以“官办不如商办实惠尤易及民”,但又考虑到“官不过问,往往流弊丛生”,决定由“招商承办”。

针钉厂的创办,源于张之洞以湖北所需针钉多系进口,市场需求量大,有利可图,委派候补道黄厚成会同候补道高松如筹建针钉厂,选定汉阳铜币局旧址创办。1907年9月,张之洞离任,继任赵尔巽接办,招集商股,由官方投资30万两。陈夔龙接任后,奏准将产品照机器仿制洋货之例,在第一关完税,此后无论运往何处,概不重征;在省境销售,专利15年。为确保官款投资的5厘利息,规定在该厂获利较丰后,酌提红利以为报效。但是,由于贪污浪费严重,管理紊乱,商人却步不前,以致建设周期过长,直至1909年5月才正式投产。开办数年,未曾获利,最后,只好将亏空巨额公款的总办黄厚成革职监禁,招商承办。

制革厂建于武昌保安门外南湖之滨,赵尔巽令官钱局拨款兴办,机器设备购自德国,政府固定资产投资50万两。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什么(武汉过客张之洞)(13)

武昌保安门

造纸厂建于白沙洲,投资官款30万两,后追加到50万两。所用机器,均购自外洋。1909年建成试车,生产竹纸等三种产品。

毡呢厂在武昌武胜门外新河地方,划拨织布局所购官地建厂开办。因官款不足,决定官商各投资30万两合办。次年,鄂督陈夔龙委派湖北试用道严开第充任总办,会同官钱局候补道高松如拨款施工,官款如数拨出。又经严开第先后向本埠、沪上及南洋招徕华股,得华商股132950两。全部机器设备由德商礼和、信义两洋行承揽供应。1909年试车,每昼夜出毡呢600余码。因资金不足,停工数次。

此外,1904年在武昌武胜门外所建砖厂因规模较小,产品供不应求。1908年,在汉阳赫山北麓再造官砖局,生产红砖、青砖、耐火砖、红瓦等产品,以供公私建造之需。

书林评说。1905年之前,武汉有私营企业25家,1906-1911年创办私营企业97家。武汉创办近代工业出现潮流,这一潮流,无疑是张之洞号召的结果。张之洞创办的国营企业,无论效率多么低下,无论封建因素如何浓厚,无论亏损怎样巨大,但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就是无论如何要学习西方的工业化。英雄人物不能创造历史,但英雄人物可以利用时势,推波助澜。如果没有张之洞,如果张之洞不在武汉,那么,武汉的近代化就会和其它内地城市一样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