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薛宝钗似乎就不得不想到林黛玉,自红楼面世,"钗黛之争"从未止息,甚至有文人为此欲挥老拳。据笔者所读阅过的相关书籍中,尊林抑薛似乎占大多数,甚至许多红学家品评人物时也无法不带有个人感情。笔者在反复阅读过红楼后,又根据脂砚斋的批语,认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换句话说薛宝钗身上的光辉之处要高过暗黑之点。即便她是整日的"仕途经济",但仍然是与"世外仙姝寂寞林"并行存在的"山中高士晶莹雪"。高士这一词语具有鲜明的古典色彩,按照薛宝钗所处的时代,可以从品格和修养两个方面分析她是如何完美诠释了这个词语的。

薛姨妈和薛宝钗哪个大(薛宝钗整日34)(1)

薛宝钗性情都稳重平和,相比同年龄段或相近年龄段的少女都多出几分成熟。在大观园中,薛宝钗在众人口中的称谓是"宝姐姐",这并不仅仅是年长的缘故,她在众姐妹中是领袖式不可或缺的人物,所谓"艳冠群芳"是也。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欲为宝钗庆贺生辰的原因就是喜她"稳重和平",这一点在书中有多处体现,最有代表性的,像林黛玉在行令之时不小心将《西厢》《牡丹亭》中的句子用作酒令一事被宝钗发觉(因为她自己也看过)之后,薛宝钗不仅没有慌张失措亦或是趁机打小报告、逞一时口舌之快奚落林黛玉,她的处理方式显得成熟稳重,在场之时不动声色,而是事后将她叫到自己房中以亲身经历来规劝她日后再不可看这禁书来"移了性情",最终赢得了黛玉"心下暗伏"的结果,成为二人关系走向亲密的转捩点。这种品质为她在贾府中赢得了上下一致的好声誉。

薛姨妈和薛宝钗哪个大(薛宝钗整日34)(2)

善于平衡周遭关系,与人为善。她的好人缘正是在这种与周围人细微的相处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与贾宝玉林黛玉三人之间感情的三角关系中,薛宝钗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对于林黛玉的吃醋行为、旁敲侧击甚至言语挖苦都假作浑然不觉,让这对明明是情敌关系的女儿一直维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这都是薛宝钗秉持宽厚之心和容人之量的结果。不仅是对林黛玉,她的与人为善也辐射到大观园其他姊妹身上,她敏锐体察出了湘云在家中的艰难,于是提醒袭人不要再劳烦她做针线,她对邢岫烟的宽慰和帮助也同样如此。

严格遵循自己的身份定位,恪尽职守毫不动摇。薛宝钗认为自己对众姐妹有劝诫责任,并且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这可以称得上是对礼教维护的一种"痴迷"。她和林黛玉谈心,让她切莫看了杂书走火入魔;史湘云做东办一回诗社,她既费心力替史湘云筹划,又拿螃蟹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但劝她"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闲着时候还是应该"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热心周到的同时又不忘记自身原则,时刻都记得对身边人进行说教,于薛宝钗来说这已经成为下意识的东西。

薛宝钗被作者称为"山中高士",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她的性格方面的原因外,她的极高的道德修养似乎更能为此说明。她的诗作才华与林黛玉无二,除了应制应时之外却鲜少去展露,论诗时也有一番不俗之见,能像王安石、欧阳修一般以翻新之作《临江仙》独占鳌头;精通画理,能为惜春开上一长串子的材料单子、讲解一系列画法;此外她也略通佛理,能比出语录,又能欣赏《寄生草》的辞藻韵妙,她的博古通今是整日的杂学旁收的贾宝玉所望尘莫及的。生于皇商之家的薛宝钗自小就读书习字,并且天赋很高。她的学识见解正是源自于自小的书香浸润。她崇儒尊孔,行止上信仰朱夫子,常常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告诫众姐妹;但她对身边时下的风气的不满在《螃蟹咏》中倾泻而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用以讽刺那些表面不动声色而内心深藏褒贬、心黑意险的世人;她给整日东游西荡的贾宝玉起了"无事忙"、"富贵闲人"这样含有讽意的称号;在她眼中,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可是如今的世道这样的人都听不见了。所以她的这些比较激进的思想再加上高雅的性情,构成了她人格中"出世"的一面。但薛宝钗不仅有这"出世"的一面,在她身上积极入世的一面体现的更为彻底。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留心针黹家计,为母亲分忧解劳。相比与大观园中整日吟风哦月的其他姐妹们,她因早入俗世因此更能体会"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生活经历造就了一个复杂又多元的薛宝钗。

薛姨妈和薛宝钗哪个大(薛宝钗整日34)(3)

与《红楼》相比,《金瓶梅》的写人技巧还是略逊一筹,尽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但最终的指向还是"恶",其审美性和生活性都大减。像薛宝钗的形象是能引起极大争议、意见分迥的,她身上的闪光之处和暗黑之点是同时存在又都是倾向于"善"和"美"的。然而"山中高士"也好,"艳冠群芳"也罢,明明是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相符合的顺应者,却是悲剧收尾的命运。薛宝钗"好知运败金无彩",生于末世里,她直上青云的人生理想自然是无法实现;"琴边衾里总无缘",感情生活更是陷入孤苦无依、痛苦不堪的境地。在作者笔下描绘的大观园儿女中,林黛玉的泪尽而亡、晴雯的被谗离世代表着着美好事物的惨遭毁灭的悲剧,而薛宝钗作为"一位正统的封建淑女",同样不能按照自己预设的人生道路贯彻到底,千般万般都只是个"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唏嘘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