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分别代表中日两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第二天,李鸿章一行就在马关登陆回国了。据说,李鸿章在离开马关时,曾经哄然一笑,吐舌而去。这就是说,李鸿章对于谈判结果还是满意的,尤其是结合后来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不由人联想,中国政府借助外力又将辽东半岛要了回来是李鸿章预先设计好的一个计谋。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国还辽事件过程及主谋(历史教科书细节之)(1)

《马关条约》谈判地点:春帆楼

中日战争关涉远东政治格局

其实,甲午战争一开始就不简单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这更是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既涉及到中、日、朝三方,也涉及到俄国、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列强对中日战争密切关注,他们明知道中国打不过日本,所谓局外中立,不过是希望借助日本的武力去打开中国依然半掩着的大门。中国虽然已经挨打了半个世纪,也被迫对外开放了,甚至还有三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实际上,清政府始终心不甘情不愿,始终不愿意彻底融入国际社会。对此,列强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教训中国,但也不希望日本获取绝对优势,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当日本开出了漫天要价的价码时,列强就开始考虑怎样干涉了。

签订《马关条约》

俄、德、法三国的盘算与行动

还在日本没有公布中日谈判价码之前的2月14日,俄国就明白劝告日本不要向大陆扩张领土,显然是担心日本通过朝鲜踏上中国大陆势必会损害俄国在远东的利益;3月8日,德国也劝说日本不要谋划割占亚洲大陆土地。

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媾和条件四大项,即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台湾和澎湖,赔款三万万两,重订贸易通商条款等。

中国虽然没有力量对抗日本,但列强绝不希望日本人在中国抢夺那么多地方。4月8日,俄国正式邀请英德等国共同干预日本对辽东的要求。德国人对这个要求欣然答应,而英国人则拒绝了。俄国人再找法国人商量,法国人同意与俄国等一道劝说日本。在获得了德法两国的支持后,俄国政府底气十足,遂于4月11日决定不允许日本人占有辽东,16日,俄国御前会议决定对日干涉,德皇也在这一天致书俄皇,表示支持其在远东的行动,稍后即训令德国驻华舰队与俄国舰队一致行动。

三国还辽事件过程及主谋(历史教科书细节之)(2)

三国愿意出面劝阻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割占当然并不是好心做善事,而是各有各的算盘。法国于4月13日向清政府要求将云南猛乌、乌得划归越南,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实际上就是划给法国;德皇明确表示希望在中国得到一个港口,这就为两年后德国强租胶州湾埋下了伏笔,并引发了1898年的戊戌维新。至于最积极的俄国,它与日本向大陆的扩张有直接的冲突。

当三国联盟形成时,中日之间的谈判已经结束,《马关条约》于4月17日签字。就在这一天,沙俄外交部长罗拔诺夫在圣彼得堡约见德、法两国公使,向他们宣布俄国政府决定,表示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要求,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共同参加对日干涉行动。俄国政府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将考虑以三国联合力量在海上对日本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其立行的标的,为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上与本国一切的交通,使其孤立。”德法两国欣欣然接受俄国邀请,同意以三国集体力量迫使日本人让步。德皇威廉二世当天下令向远东调兵。

4月23日下午,俄、法、德三国公使相继到日本外务省提交本国政府备忘录,对日本割去辽东半岛一事提出异议,认为这不但必对中国首都构成极大威胁,而且会使朝鲜独立有名无实,这将对远东持久和平构成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劝告日本政府无论如何都必须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企图。

三国还辽事件过程及主谋(历史教科书细节之)(3)

日本割让辽东半岛示意图

日本被迫吐出到嘴的肥肉

接到三国的要求之后,日本政府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制定了这样的行动方针:“简言之必须抱定决心:对于三国纵使最后不能不完全让步,但对于中国则一步不让。”经过一番外交努力,日本终究无法改变三国的立场,不得已,5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接受三国劝告,放弃辽东半岛。俄、德、法三国获悉后,表示满意。 此时如果天真的以为中国可以举杯庆祝一下,那就太天真了,相反,日本摆脱了三国纠缠,有条件集中精力对付中国了,中国的麻烦还多着呢。

在中国身上补咬一口还不让你说话

在被迫开国半个世纪后,清政府在对列强外交上还是显得天真幼稚。在三国干涉同盟形成之后,中国对他们充满了期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三国的干涉使中国产生了希望和幻觉,一时间将三国奉为救星和恩人,相当一部分大臣开始考虑延缓《马关条约》的批准,而且还想着能不能再接再厉把台湾也要回来,甚至要毁约重新谈判了。

然而,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日本仅仅是对三国让步,对中国却是寸步不让。更让中国人想不通的是,俄、德、法三国获得日本的满意答复后,不是帮着中国尽快把辽东半岛要回来,而是不断催促中国政府尽快与日本换约。至此,中国大臣才猛然醒悟,如果不与日本换约,那后果和三国干涉前一样,兵祸立至。中国人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正如翁同龢所:“穷天地不塞此恨矣。”

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终于不得不在5月8日完成了《马关条约》的换约程序。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日本提出了一万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在这个问题上清政府同样完全被动,完全没有参与谈判的资格,最后还是三国觉得数目太大,又与日本反复协商,日本才同意将赎辽费降低到三千万两,不容中国再商量。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署《辽东半岛收还条约》,12月25日,日军全部退出辽东。至此,三国干涉还辽以中国增加三千万两赎金而结束。

两点感悟(欢迎补充):

1、要全心全意地现代化,而不要耍小聪明,不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自己;

2、三国干涉还辽的全过程,中国政府只能在旁边干看着,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不富强,国土再大人口再多,依然无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