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纷乱尘埃落定前,除了之前我们提过的机会主义外,另外有一件事,在这场角力赛中不能够忽视,就是──权力的三角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张飞的功过是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张飞的功过是非(历史的尘埃一一那一夜)

张飞的功过是非

  在三国纷乱尘埃落定前,除了之前我们提过的机会主义外,另外有一件事,在这场角力赛中不能够忽视,就是──权力的三角学。

  政治最原始的练习题就是权力与关系的互动。而在这其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三个相互竞争的势力,形成的三角习题。在这样的三角习题中,除非有一个超强的霸权,否则,就如同几何数学中『三角形任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原理一样,拉拢次要敌人,共同打击主要敌人,变成了求生存、求胜利最重要的法则。欢乐三国志进入了徐州这个阶段,正好让大家看到权力的三角课题如何在三国被英雄精彩地应用,如何地被笨蛋如何地忽略。这个阶段的三国可以说是任何对于公共事务以及政治、行政运作有兴趣的人,绝对不可错过的经典章节。

  曹操先来看看在这个阶段最大的胜利者──曹操。基本上,曹操一生的行事风格、作战谋略是有阶段性的。从他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正好是一个很明显的分野。

  迎奉汉献帝之前的曹操,以骑兵部队快速移动的作战取胜。这时候的曹操,倚赖着部队的移动进攻速度快、像是牧羊犬赶羊群的方式,以少胜多,以轻驭重,将黄巾贼的乱兵残党围到山谷里,等到他们弹尽粮绝之际,再逼他们投降,接收了这支为数不少的部队,成为他的作战核心。

  这样的打仗方式,以一种爱拚才会赢的精神意志,很像是早期台湾的中小企业经营方式,苦拚实干,就算遇到了挫折,只要打不死,根本顾不得伤口,立刻急着爬起来寻找下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早期的曹操和吕布的战役,一场失败才来,曹操立刻就发动了另一场战争。曹操凭着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击败了吕布这个悍将。

  从『慎谋能断』的观点来看,这个时期的曹操,是属于能断而不太有谋略的。曹操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可以连败连战,调整策略,立刻再投入战场。他不愿意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评估究竟这场仗该不该打?胜算有多少?他是个learningbydoing的人,『快而能断』的处理模式容忍了失败的可能性,曹操利用这些失败来修正他的战略。正因为这样,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挟着汉献帝西去长安,他出兵追杀,反而在荥阳遭到反扑。他出兵攻打徐州时,也落得兖州后方叛变,整个局势被吕布搞得乱七八糟。

  这时候的曹操,像是个超级业务员,虽然一直做了不少的业绩,可是因为只顾往前冲,难免常常收到呆账,公司面临周转危机;不但如此,做了那么久,也一直无法创造出应有的品牌和形象来。汉献帝的求援,使他有了一次翻身的机会,曹操是看准这是一次契机,决心把自己的集团,经营成一个有规模、有品牌的集团,所以在别人都在一旁观望,不敢下来蹚这混水时,他勇敢地迎奉了汉献帝这个超级大麻烦,同时也是超级大招牌。

  这个决定,彻底地改变了曹操的命运。所谓的格局决定了结局。曹操拥有了汉室正统之后,开始修正自己的策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了这时候的曹操慢慢找到自己的优势及利基点,他的行事风格,渐渐地,也显露出了谋略重于于决断的趋势。这个时期的曹操,处世的态度更加沉稳、风格更加诡谲,从曹操对徐州的作法,就知道他充分发挥了权力三角学中,三角形的两边和恒大于第三边的精神。徐州的第一个三角关系是曹操和在徐州城中的吕布和刘备这个一强两弱的小三角关系。第二个三角是代表兖州(曹操)、扬州(袁术)以及徐州(刘备、吕布)这两强一弱的大三角关系。曹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放弃了以前穷追猛打的精神,送了官位给刘备,想请刘备去杀吕布,好挑拨这两个人的感情。在这个谋略被刘备识破之后,曹操认知到刘备是真正可怕的对手,于是继续又利用汉献帝的权威挑拨刘备去和另一个三角形中的强权袁术对打。这些作法,在在都让我们感觉到,曹操已经不再是那个有理想、有抱负,很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他是在这场中原的十年大混战中少数没有犯过错误的谋略高手。

  吕布在徐州权力学中的小三角关系里,以拥有的筹码而言,抢了徐州城之后的吕布,兼有陈宫这个谋士,他原本会是最有机会冒出头的英雄。可惜吕布太缺乏原则,也缺乏长远的眼光,生命没有任何真正的愿景。他一生的都被欲望与自大的脾气所左右,以致于他在权力的三角学上左右摇摆,一会儿投靠刘备、一会儿又是袁术、一会儿又是曹操。他一生的的脑筋与精力都花在像辕门射戟这种小聪明上。吕布的一生都在做短线操作,他只想快速地抢到地盘、得到财富,这些欲望,使他失去了判断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的能力,错误连连。这使得吕布最后变成一个不可信任的对象,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只好在徐州权力三角习题的竞争上,在别人的合纵连横之下落单,渐渐居了下风。

  刘备徐州的小三角关系中的另一个角色刘备。他在徐州的状况简直可以说是死里逢生。他柔弱的身段与超高的EQ,绝对可以成为弱势小国,或是处在强权环伺中的所有弱势族群、个体最好的学习模板。

  照说,刘备出生为一介平民,没有背景、没有所谓的『招牌』,也没有功绩。在这场优胜劣败的淘汰赛中,如果有人必须先出局的话,很可能刘备就是首当其冲。因此,对刘备而言,生存就是最重要的法则。可是,如何才能求得生存呢?刘备很清楚他光靠关羽与张飞的武力绝对不可能赢得一切,因此,如果他要生存下来,在这个阶段,他必须在形象与品牌上创造出一种合乎历史主流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什么呢?

  这种历史的渴望在所有的乱世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安定与秩序。因此在另一个安定的大力量还没有出现之前,刘备选择了汉献帝这个旧的正统,这个旧的正统不断地在提醒人民一个太平、安定的时代。在秩序上,刘备选择了仁义道德。礼贤下士,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的领导者必备的条件。刘备的这些选择,在当时看起来虽然少了一些魅力,可是在一个动乱、没有真理、法治、道德的时代,这样复古的号召,对人民与历史其实是充满了吸引力的。为了这些形象与品牌,刘备受到的考验其实是很艰苛的。像是为了尊祟汉献帝,刘备不得不受到曹操的控制,硬着头皮去和袁术打仗;也是为了他仁义道德的选择和形象,使得他不断地推掉陶谦徐州州长的位置;也是因为这个仁义道德,即使被吕布再三欺负,还得和吕布称兄道弟,和吕布继续周旋。刘备绝对是个政治动物,他不太有自己的人生,他的一切都以这个政治集团为优先考量。像当张飞丢掉了徐州时,刘备为了巩固军心士气以及兄弟之情,立刻说出『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种双妻放两边,仁义摆中间,除了老婆以外,任谁听了都窝心的话。不像吕布爱女人这种罗曼蒂克,敢嫁给刘备的女人,最好先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刘备当然是个不及格的情人,可是从政治的生存能力来看,他是优秀的。他是兄弟们心中的好大哥、是人民心中的好领导者,他这些形象以及一致性坚持,使得很多人都乐于和他合作。也因为他有这种可以合作、可以利用的竞争优势,刘备终于在这场艰困的生存战争中,安然度过危机,成为曹操心目中可敬的对手,存活了下来。

  袁术看徐州权力学大三角关系中的袁术,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袁术出身于政治世家,所以在权力学的运作上,他一直有自己的眼光和一定的水准。他知道谁是次要敌人、谁是主要敌人,也知道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的原理。这从吕布拿了钱爽约、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不起袁术,他还是耐着性子不生气,愿意低声下气地联合吕布对抗曹操,就知道袁术的现实感与权力学的专业水准,其实是很强的。可惜的是,袁术并不是一个EQ很高的人。让袁术真正和吕布翻脸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儿子和吕布女儿的婚事吕布悔婚了。这件事,使得名门望族的袁术拉不下脸来,再对吕布露出笑容。也因为这个情绪,袁术踏出了错误的第一步──放弃与吕布的联盟。我常说最可怕的还不是错误,而是对错误作出错误的反应。袁术觉得吕布之所以不愿和他结为儿女亲家,是因为吕布看不起他只是一个太守,为了突显自己的存在,袁术决定要当皇帝。在权力的三角学中不能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当然是一个缺失。可是自己主动做了一件事,让所有的次要敌人、主要敌人通通被迫联合起来修理自己,这简直是自找死路了。《道德经》中曾说:『一曰慈,二曰俭,三不为天下先。』当皇帝不是什么天诛地灭的事(因为当时联合起来修理他的人或他们的家族,后来都当了皇帝),但是袁术低估了传统的力量。历史固然在转变,可是袁术当皇帝的决定回头看,是稍嫌早了一点(他如果愿意再等个二十几年,那时候,魏国、吴国、蜀国的皇帝都出现,以袁术的资历,想当皇帝,恐怕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先锋者固然可以卡位,但如果真的太过早产,被传统灭顶也就在所难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