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学国学网(lexueguoxue)首发

孟子之字,当时失传,后世纷出,颇为歧异。我们今天的研究者似应遵循法律上“疑罪从无”的原则,汲取古人见解中的合理成分,来确定儒学亚圣孟子之字。除了以校勘学方法加以确定,对于孟子之名与字从车,尚可略加试探。

孟子百字铭 孟子有名无字(1)

▲孟子画像

孟轲之字本无传

古人生而命名,冠而署字。那么,亚圣孟轲,其字为何?检视之下,居然颇为歧异,没有定说。有云“子舆”者,有云“子车”者,还有云“子居”者。

孟子只留下轲之名,而字则失传。最早为《孟子》作注的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明言:“名轲,字则未闻也。”

▲颜师古像

孰是孰非有纷纭

关于孟子之字,魏晋以来出现的叁说,则引起了后人的纷纭聚讼。

北宋陈彭年等编纂之《大宋重修广韵》卷四于“轲”字下采“子居”之说云:“轲,轗轲不遇也。孟子居贫轗轲,故名轲,字子居,又苦哥切。”南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所撰《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二于“轲”字下又采《广韵》之说增益之云:“轲,车接轴,又孟子名。又哿个二韵。按《史记》,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取轲轴之义,当从平声。《广韵》个韵内注云,孟子居贫轗轲,故名轲,字子居,则又音去声。今两存之。”其实《史记》并无孟子之字的记载,仅见于前述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这一错误为后来的多种韵书所沿袭。

较早对世传孟子之字产生怀疑的是南宋的博学之士王应麟,他在《困学纪闻》卷八指出:孟子字未闻,《孔丛子》云子车,注一作子居。居贫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亦称字子舆。疑皆傅会。

清人焦循支持王应麟的说法,他在《孟子正义》的《孟子题辞》部分指出:“按王肃、傅玄生赵氏后,赵氏所不知,肃何由知之?《孔丛》伪书,不足证也。王氏疑其傅会,是矣。”

不过,同为清人的梁玉绳则表示了不同意见。他在《史记志疑》卷二十九指出:“魏、晋以来始传孟子之字,故《正义》着之,虽未详其所得,要非无据,可补《史》遗,王氏以为傅会,非也。”

“车”“居”“舆”之歧异辨

即便是后出,孟子之字为何又会有“子车”、“子居”、“子舆”之异呢?对此,明人方以智在《通雅》卷二十指出: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居,见《汉书》并《孔丛子》,又《圣证论》字子居。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今读为森。子居或是车讹,车因舆讹。

同样认识,梁玉绳也在《史记志疑》卷二十九中说:

古“车”“舆”通用,如秦叁良子车氏,《史》于《秦纪》、《赵世家》、《扁鹊传》并作“子舆”可验。惟“居”字恐以音同而讹。颜师古《急就篇》注“孟子字子居”,《广韵》去声“轲”字注云“孟子居贫轗轲,故名轲,字子居”,疑非。

综合上述明清两位学者的见解,方以智先是指出了“子居或是车讹”,梁玉绳则进一步指出了“居”、“车”乃系“音同而讹”。同时,梁玉绳还以文献中具体用例指出古代“车”、“舆”通用的事实。还捎带指出《广韵》所云“孟子居贫轗轲,故名轲,字子居”之不确。

的确,《广韵》所释过于牵强附会。“轲”指轴用两木接续的车。《说文解字》车部云:“轲,接轴车也。”从名与字唿应关系上看,“轲”与“车”或“舆”都有辞义上的关联,而与“居”则缺乏关联。

按照方以智的解释,孟子之字的“子车”、“子居”、“子舆”之异皆有因果关系。“居”由 “车”误,“车”由“舆”误。以讹传讹的顺序是:“舆”→“车”→“居”。根据这样的认识,可以明确得出的结论是,孟子之字当作“子舆”。

孟子之字歧异的解决,其实是运用了校勘学的方法。以音讹证“居”、“车”,以通假证“车”、“舆”。校勘学应用于历史研究,有时或可解决大问题。

我不是尚书

孟子的作品,我们从小耳熟能详。《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但在无形之中却没有记住孟子原来有名无字。可惜!!!

孟子百字铭 孟子有名无字(2)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