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谈论的小说中,有四大名著,有《儒林外史》,有《封神演义》等等,甚至这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影视或者其他的再创作,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取得了更多的受众,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有一部书我却很少听到有人提起。
曾今胡适与族叔人胡近仁讨论小说,推许这部书位居中国“古小说”里足列“都可不朽”之著的第四部,仅次于《水浒传》《儒林外史》与《红楼梦》。
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这部书,把它列为以小说见才学者之一。
这部书就是《镜花缘》。镜花水月,终虚所望。
镜花缘
镜花缘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我总结如下:
话说蓬莱山有个薄命岩,岩上有个红岩洞,洞内有位仙姑,总司天下名花,乃群芳之主,名百花仙子。百花仙子因与嫦娥有隙,立下赌约,若百花在不应开放时齐放,就自愿坠入凡尘受人世之苦。哪知后来心月狐下凡时受到嫦娥唆使,让其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后来心月狐转世而成武家女儿,即是后来的武则天。
一日雪天,武则天令百花齐放,不巧百花仙子出游,群芳不知所措而献媚于人主。于是百花仙子托生岭南唐敖之家。初名唐小山。后来唐敖跟随林之洋与多九公游历海外,最后在小蓬莱山上隔断红尘、出世归隐。唐敖之女小山其后前往小蓬莱劝说父亲。
在小蓬莱看到一位樵夫递送的父亲的信后,小山改名唐闺臣。后在镜花岭水月村泣红亭,见到群芳身后之事,遂返回天朝,参加武则天所开的女科。冥冥之中群芳聚合,皆中科名。后来群芳凋落,唐中宗复位。
《镜花缘》现有100回,四十余万字,作者李汝珍。关于李汝珍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这里也不再赘述。《镜花缘》应该是作者晚年仕途失意,又对人世冷暖体悟之深时所发出的拷问。
李汝珍
在书中尤其是前半部分,唐敖游历海外,遇到诸多荒诞之事(其情节类似《格列佛游记》),通过海外之事,作者用传统的道德讽刺了诸多现象,这其中好些部分的描写不亚于《儒林外史》。尤其是其中女儿国、黑齿国等处涉及到的女权问题尤其被人称赞。
书的后半部分着实难读,这也是这部书被鲁迅列为才学小说的最大原因,在后半部分借群芳之口有大量近乎夸耀的知识罗列——论学说艺、 数典谈经、兼顾九流、 旁涉百戏。
所以,我们不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这部书:
时弊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李汝珍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人生百态有了足够多的了解,即使这种了解有它的局限。书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个荒诞的故事,在海外唐敖游历各种各样的国家(这些国家基本都来自《山海经》)遇到各类怪人怪事,荒诞好像都意味着另类的深刻,这些人和事好像都是为了突出同一个道德主题。如:
唐敖在海外遇到昔日结拜好友骆宾王之女骆红渠,红渠因祖父年高,不忍同他们远离,作者借多九公之口说道:
可见世间忠孝节义之事,原不在年之大小。
“原不在”一句,足可见作者感叹其当时的世道如何。在作者看来忠孝节义是根本,不是成年人的责任或者沽名钓誉的商品。
唐敖一行遇见“不孝鸟”,议论一番之后,林之洋看其羽毛富厚要拔它的翎毛做扫帚,说:
况他身上翎毛着实富厚,可见他生前吝啬,是一毛不拔的。如今我们将这‘一’字换个‘无’字。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得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这是作者对当时为富不仁者的愤恨。因为在李汝珍看来达则兼济天下是正人君子的基本准则,小人不应该占有这样多的财富,但这也仅仅是李汝珍的理想。
在君子国,作者营造除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他通过对君子国各个阶层的描写,规划出了一个大同世界的雏形。在这里人们彼此无欺,甚至于商贩卖东西也总是想卖出最低的价格,生怕买主受到不公。在与吴姓两位宰辅的谈话中,作者又借君子国宰相之口讽刺了缠足等种种陋习。在君子国的城门上写着“为善为宝”四个大字。
通过《镜花缘》全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博学多才,但是最后他却失意终身。所以在小说中,作者也不吝笔墨讽刺当时的现象。
在黑齿国,探花唐敖与博学的多九公竟然被两个“黑女”难住而下不了台。然而在白民国,人人俊朗异常好儒狂傲,哪知却都是不通文墨的笑话。
尤其是在淑士国,作者更加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入其中。这里人好“酸”,其实这国中充斥最多的是作者一直想突出的书生的“穷酸气”。如,他们请一个老丈吃饭饮酒,饭毕,却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景:
老者立起,从身上取下一块汗巾,铺在桌上,把碟内所剩盐豆之类尽数包了,揣在怀中道:“老先生钱已给过,这些残肴与其白教酒保收去,莫若小弟顺便带回,明日倘来沽饮,就可再叨余惠了。”一面说着,又拿起一把酒壶,揭开壶盖望了一望,里面还有两杯酒,因递给酒保道:“此酒寄在你处,明日饮时,倘少一杯,要罚十杯哩。”又把酱豆腐、糟豆腐倒在一个碟内,也递给酒保道:“你也替我好好收了。”四人一同出来,走了两步,见旁边残桌上放着一根秃牙杖,老者取过,闻了一闻,用手揩了一揩,放入袖中。
令人捧腹之处何尝不是作者曾经的辛酸。无怪于林之洋等人遇到狻猊追赶,林之洋叫苦道:
闻秀才最酸,狻猊如怕酸物倒牙,九公同妹夫还可躲这灾难,就只苦杀俺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是这些辛酸换来的又是什么?
在全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处,群芳在汴府猜谜,言锦心出迷——只把官场做戏场,打《论语》一句。纪沉鱼猜出了谜底,答案是——仕而优。仕(官员)优(戏子)
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谜语,原来当时的官场不过是粉墨登场的一出出闹剧,这是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多么大的控诉!
在全文,这样的讽刺、指槐骂桑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是这本书在语言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女权胡适称赞《镜花缘》说: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 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 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
胡适的说法在我看来确实有些不太准确,但是《镜花缘》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尤其是在文中的女儿国,作者甚至让女性与男性的角色反转,男人缠足藏在深闺,女人作为女儿国的主心骨甚至执掌朝政、治理国家。甚至在文中作者让身为男人的林之洋体会了一回缠足的痛苦:
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两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
不仅是如此,如前文所说的,救下唐敖的骆红渠为了报母亲之仇本为女身竟射杀猛虎。
又如巫咸国姚芷馨等女养蚕织丝,方让一家人度日。只有在《镜花缘》中的女子是积极入世,并承担家庭社会责任。
在《镜花缘》中女子们(特别是很多海外的女子)有着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这彻底反驳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也”等的说法。尤其是在最后群芳赴京考试。不知道这一点有没有给当时的李汝珍以安慰。
写下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吴趼人曾评价《镜花缘》说:独能决突藩篱,为女子一吐郁勃。
吴趼人
才学《镜花缘》全书都是各种典故的变形。甚至在后半部分众才女聚会等处,更是成了作者“炫耀才学”之地。上文镜花缘的综述中我们已提到这一点。
作为小说来说,这些炫技是最大的败笔。因为实在是太长了、太多了。众才女在汴府聚会,谈经论道,作对解闷等等情节,竟然有几十回之长。更重要的是这太多安排对情节几乎毫无作用,只是单纯的炫技。所以后几十回对大多读者来说,实在是太难接受了,以至于根本读不下去。如汴府聚会,讲双声叠韵:
春辉——石首。《任中丞集》:‘千载美谈,斯为称首。’
宝云——夫妇。班昭《女诫》:‘女有四行,一曰妇德。
庆覃——湖河。《庄子》:‘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若花——合欢。《礼记》:‘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
这其中还有太多众才女对句子的解读以及理解。
不仅于此,唐敖、多九公两人在黑齿国时听两个“黑女”谈论音韵学的“反切”也有数章之长,除了现在专门研究音韵的人,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这几章简直是不知所云。
但是前文我们已经说过,《镜花缘》是作者晚年失意时之作,他不是单纯为了写小说,关于才学的太多部分在我看来是作者的一种发泄。是情绪的大爆发,以至于在后半部分一发不可收。
但是对于大方之家,这些才学部分的趣味可能是心照不宣的,李汝珍可能也是想通过此说找到能够理解他的知己。这些部分的很多见解是非常精辟的,可谓洞见百出。
结语李汝珍也是有时代局限的,有时候我看镜花缘会可怜他,不是因为他的遭遇,而是因为他一直想突破封建的道德,却始终被它束缚。
他给了书中的女子出路,在最后却又不得不给了他们一个传统妇女的结局。如,依旧是背后的相夫教子,中宗复位时丈夫战死而自杀守节。当他批驳缠足时,又不得不通过三寸金莲来凸显闺中女子的美。他为这些女子宣扬的背后依然贯穿着传统的道德。
再比如,李汝珍描绘了荒诞的海外世界,在他的世界里,这些外国人都是仰慕天朝,很多人都遵从孔孟之道。
但是《镜花缘》却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些荒唐事传播着作者的憧憬。在《镜花缘》中唐闺臣在泣红亭看见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不仅承上启下,更是作者的愿望:
茫茫大荒,事涉荒唐。唐时遇唐,流布遐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