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5),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分享(论语求知有子曰)(1)

西安:幼儿身着古装跪拜孔子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陈晓芬《论语译注》解释为和谐、协调。

杨伯峻引《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中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释和为贵: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分享(论语求知有子曰)(2)

山东聊城:诵读国学约会春天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钱穆先生解斯为美: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变即以和为美。

(5)小大由之:事无大小,皆由礼,亦即皆由和。(钱穆先生解)

(6)钱穆先生解:节,限别义。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亦必有别,有节限,始得相与成和。专一用和,而无礼以为之节,则亦不可行。言外见有礼无和之不可行,故下一亦字。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分享(论语求知有子曰)(3)

山东聊城快乐阅读传诵经典

【译文】

1.钱穆先生试译: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2.杨伯峻先生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要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陈晓芬译注: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政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这样来实行。但是,如遇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用礼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分享(论语求知有子曰)(4)

2018年11月24日,山东济南,“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作品展”。 匡地之围。

【评析】

对于这段文字我感觉难以理解,仅将前人的若干观点选录如上,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