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想照耀中国。每个人都应有所理想。自己的理想是,尽力译注出一本符合孔子本意的《论语》。首先它是值得被译注的:马克思先生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有类似表达: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孔子看来,民众的富足是实现文明教化的基础。又比如马克思先生在《资本论》关于资本逐利的危害,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如果有10%的利润……”;而在《论语》中,孔子同样对逐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放于利而行,多怨”,从心理的角度剖析了逐利的危害。”其次,《论语》是值得被重新译注的:《说文解字》有:"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假若这个解释是真,那么孔子便不可能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因为他老人家并不相信术士的那一套:“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甚至对术士的经典之作“祷尔于上下神祇”的《诔》嗤之以鼻,认为求祷神灵根本没有用,该病重的依然病重。更重要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礼教,和儒家所提倡的“正名分、定尊卑”的礼教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在阅读《论语》时,不妨注意之。本文为大家译注的是《论语》的第二篇第十三章。欢迎一起探讨、交流哦。

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孔子也讲实事求是)(1)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于毛泽东主席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主席开门见山:"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并强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一年后,主席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主席的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孔子也讲实事求是)(2)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提出过类似的论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践,然后再根据实践的情况来发表言论。这样既可身先士卒,起表率作用;又可言行一致,避免拍脑袋地想当然,因空话、套话而失信于人。

尤其当遇到“己所不欲”之事时,更要先实践、后言论,以免“却施于人”,造成语言暴力。比如这回郑州因特大暴雨,灾情严重,不少明星,纷纷解囊,慷慨捐助,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公益行动来。

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孔子也讲实事求是)(3)

然而,部分明星的公益活动,却受到一些网友的质疑,比如质疑某某明星钱赚得快、平日的消费也比较奢侈,随便一件衣服、一个包包,动辄上万,怎么才区区捐了十万,这么抠门。又比如某某公益队怎么还未到达灾区便开始大肆宣传,且随行人员中有一些是专门负责摄影的,是不是在摆拍呢?

其实,这些质疑大可不必。首先,无论明星赚钱有多快、收入有多高、消费有多奢侈,只要他的收入来得正当、来得正大光明,而非偷税漏税、巧取豪夺之类的,便无可厚非。其次,公益不是义务,而是爱心。捐款无论多少,都是一份心意。实在没有必要去质疑,甚至是道德绑架。最重要的是,那些喜爱质疑的网友,自己又捐了多少呢?有的甚至一毛不拔吧。这种情况下,又凭什么去质疑人家呢?

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孔子也讲实事求是)(4)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君子言语时不逞口舌之快,似不能言;而行事时,则能勤劳敏捷,不拖延、不敷衍;古代人不轻易发言,因为他们以自身不能兑现言语而感到羞耻。

当然,“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存在着不同的句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或者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先履行所说的,然后再说”(《论语今读》)。此类译文,便与“信近于义,言可复之”(《学而》篇,信合符于义,信诺了就一定兑现,这样便可再次诺言)相似。不过,鉴于“从”并不通“重”,无重复之义;故,不从之。

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孔子也讲实事求是)(5)

然而,李泽厚先生认为“子贡极聪明且善言说,所以孔子这样回答他”。这倒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子贡是言语科(《先进》篇)的代表人物,又有“方人”(《宪问》篇 )的毛病,喜欢讥评他人、说长道短;孔子的这样回答也算是有的放矢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给那些无事生非的网络喷子们,开出的一剂良方。

,